W坐姿、O型腿、内八、扁平足需要担心吗? 儿童步态发展学起来
文摘
教育
2024-09-19 12:03
广东
孩子开始走路的那一刻,通常是爸妈最欣喜若狂的瞬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当孩子开始学会走路之后,爸妈又接着烦恼,走路姿势很差该怎么办?甚至有些孩子不喜欢走路,走一走就说脚酸。到底是正常情况,什么需要特别担心寻求协助呢?首先要了解,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成人的步态(走路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儿童的身体仍在发育,要进入到成熟的步态需要时间。
孩子接近一岁时学习走路移位,从一开始的扶物侧走,进阶到牵单手行走,再慢慢学习放手走。刚学会放手走的孩子多会出现两手高举、脚掌着地、步长短、步频快、两脚之间宽幅过大、脚外八等不成熟步态。一岁半左右就有许多孩子能走得很好,自己停下、改变方向等等,步态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例如可能会慢慢开始有双手交替摆动、脚跟着地出现。两岁的孩子通常就会有比较好的单脚平衡,单脚支撑的时间变长,所以在走路时就能更稳,两脚之间的宽度也渐渐缩小。三岁的孩子腿变得更有力气,跳跃、上下阶梯、单脚站、跑步等较高难度的动作都越做越好,步态也朝成人的方向接近。大部分孩子会在六至八岁时,步态趋于成熟,接近成人。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交替摆动、骨盆些微旋转、膝盖朝前、脚板有完整的脚跟到脚趾的过程(脚跟着地、脚趾离地)。
扁平足指的是足弓塌陷,一般在六岁以前,大多的孩子足弓都还未发育完全,扁平足是正常的。根据统计研究,两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存在有功能性扁平足的状况,三岁的孩子也都还有80%仍是功能性扁平足的表现,再加上孩子的足板本来就有比较多的足底脂肪且肌群与韧带较松现象,更会让不了解的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出现问题。随着足部骨骼、软组织发育,足弓会慢慢出现,若是到了六岁以后仍完全没有足弓出现,甚至有明显的后跟外翻,则建议需要检查。足弓塌陷会造成孩子在走路时,脚掌做不出好的力量传递,影响步态发展,甚至可能造成疼痛。通常容易在过重、肌张力过低、或有先天足部病变的儿童身上出现。通常会建议家长在两岁到六岁这段期间,更应该要花些时间去观察注意孩子足弓的变化,但千万不需要过度担心,多多鼓励与陪伴孩子去奔跑、追逐、玩游戏,建立更多利用足部使用的经验练习,让孩子的足弓随着年龄自然快乐的成长发展即可。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一双笔直的双腿,因此在小朋友出现O型腿/X型腿时都会很担心。一般来说,新生儿都会有明显的膝内翻(俗称的O型腿),约在六个月时趋缓,一岁后趋缓,两岁之后慢慢出现膝外翻(俗称的X型腿),这个状况会在四岁之后趋缓,七岁以后就应该是正常的膝盖角度。当两岁之后的孩子仍有明显的膝内翻;八岁之后的孩子仍有明显的膝外翻时,家长就需要多多注意。不论是O型腿或X型腿,除了外观上的影响外,更会让孩子的关节承受不均的压力,影响动作表现的发展,更可能在外来造成疼痛。孩子很常见的内八步态,可能的几种原因:脚板内收、小腿骨内转及大腿骨前倾。单纯是脚板造成的严重内八步态并不常见,通常跟先天的足部变形有关。小腿骨的内转造成的内八步态常会伴随O型腿。大腿骨前倾角过大的问题常发生在三岁以上的孩童(特别是女生),造成内八步态,同时可能合并X型腿及小腿骨内转的情形。这类型的孩子通常很习惯W型坐姿,甚至可能觉得一般坐姿不舒服。内八步态虽然常见,但是当你的孩子的内八步态影响到走路,例如会被自己绊倒,或是脚掌、腿部有越来越紧绷的情形,就应该适时地就医检查。外八步态相对起来就较不常见。除了出现在刚学走路的宝宝身上,大约到两岁以后,孩子的平衡协调越来越好,外八的步态就会慢慢减少。少数的孩子在六岁时仍有明显的外八步态,若是经提醒仍无法改善,则应该要寻求医疗的协助。人们永远是以最稳定、习惯的姿势执行日常活动,W坐姿对孩子来说就是稳定的姿势。
在W坐姿下,一是拉长的腹肌提供稳定度,另一方面大腿外转卡死,身体固定在紧绷状态。
孩子会习惯W坐姿通常是因为这样的坐姿更为省力也比较舒服,这时候可以试着陪孩子打破W坐姿。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适时注意他们走路模式的变化,可以给予适当的提醒,但避免成为亲子关系中的压力,只要在正常范围内,都可不必过度担心。学龄前是矫正步态发展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尝试在不同的平面上走路,鼓励他们挑战各类型的身体活动,增进协调发展。若是有发现孩子的步态没有随着年龄成长有应有的变化,则应适时寻求医疗协助。PS:看大家需求,若需要详细了解W坐姿、扁平足等,可在后台留言或者私信李老师,之后可以安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