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讲《道德经》(四十)

文摘   2024-06-04 10:15   河北  

中国人民大学

罗安宪教授讲《道德经》

(四十)




    此次讲解《道德经》第四十章。本章之核心涵括“道”的三大层面,即“道理”、“道用”和“道原”



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意味着道不是静止的,而是动的。罗安宪教授联系到第二十五章“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说明道不仅在未始生物之时处于动的状态,而且在生物之后也仍然处于动的状态。关于道之“动”是如何动,老子称之为“反动”,所谓“反动”不是就政治意义而言,而是指当某事物发展到顶部时它就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罗安宪教授指出,“反者道之动”其实也是《周易》的基本思想,而老子将其继承下来。比如在卜筮中,老阴会转变为少阳,老阳会转变为少阴。另外,震卦是由上面两个阴爻和下面一个阳爻组成,震卦是阳而不是阴乃是由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阳爻向上发展和阴爻向下发展的过程,与震卦相反,巽卦是由上面两个阳爻和下面一个阴爻组成,巽卦是阴而不是阳乃是由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阴爻向上发展和阳爻向下发展的过程。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因为《周易》是从动态而不是从静态来看待事物的。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有言“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动代表阳,静代表阴,阳到极处则会成为阴,阴到极处则会成为阳,此中周而复始的观念是中国人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一种轮回的观念。罗安宪教授强调,“道”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存在,而且“道”也是一种趋势,“道”是一种事物变化的规律,但也不完全等同于规律,“道”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此外,罗安宪教授认为“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的“反”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没有尽头的。以上所讲都是“道理”之事。  

2

“弱者道之用。”
道发挥作用的形式不是强,而是弱,弱是相对于强、刚而言的。“弱”与之相应的是“柔”。老子云“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教”是学说,“父”是根本,老子学说的根本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柔弱生刚强”,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这就是道之用,要将其落实在做事做人之中,将柔弱作为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原则。罗安宪教授强调,中国哲学的特点是需要将所学到的道理落实在行动上,是需要起到变化自身气质的作用。学术更重要的不是辨章学术,而是变化气质。罗安宪教授还强调“通”字,特别讲内通,又讲关联,儒道释三教思想是相贯相通的。


3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郭店楚墓竹简本中,此句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没有第二个“有”字。很多人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一个先行的思维,无在有先,有在无后,这个结论与“有无相生”是不一致的。但是,罗安宪教授认为,传统的说法仍然没有问题,这个矛盾可以这样解释,就如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的“一”与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的“一”含义是不同的,所以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意思不一定相同。那么,《道德经》中讲到“有无”问题的共有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一章与第四十章属于本体论、存在论的层面,而第二章与第十一章是在讲现象界具体事物的“有无”。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是从生成论意义上、从本体论意义上讲道与物之间的关系,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同样的意思。而第二章“有无相生”以及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具体事物的“有无”,“有无相生”是虚实相生,有就是实,无就是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第一章讲的“无名天地之始”,这里的“无”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无名无象,而“有名万物之母”则是《周易》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而“有”来源于无以名象的“无”,就是天地的开端。


《庄子·齐物论》云:“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始也者”就是有,“有未始有始也者”就是连有还没有,未始是在始之前。“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就是连未始都还没有。一个是“有”、 一个是“始”、一个是“未始”、一个是“未未始”。无在有之前,庄子与老子所讲是一致的。


罗安宪教授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与“无”不是一组平行的概念,而是可以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联系起来,从生成论的角度来看“有”与“无”,如此而言“有”与“无”则不是平行的,而是无在有先,有在无后。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我们提倡诵读经典。诵读经典,是要大声地“读”,而不是无声地“看”。古人强调读书,不是看书。在读书过程中,眼睛、嘴巴、耳朵、心灵,全部投入其中,是全身心地投入,是与古代先贤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智慧,开拓视野,还可以涵养气质,陶冶情操。特别是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

进入罗安宪教授的知识店铺

百余视频、音频

免费试看、试听

欢迎关注



传统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