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待烟消雨尽,迎月明风清

文摘   2022-04-05 09:52  
清明
春行渐暮
风烟净澈
天朗气清
地润花浓
垂柳妆新

浮光胜雪


此时节
细雨蒙蒙
行人凄凄
宜思旧,宜怀远
今日,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
行孝尽哀
是清明节的核心内涵
清明也是个重要的节气
由于寒食诸风俗事象的融入
清明
遂由天文节气
演化为一个习俗众多
且富有情趣的人文节日
清明源于寒食节
寒食 禁火
古装剧中可见
清明时节
入夜之时,定有一更夫敲锣疾呼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按古人阴阳五行生克关系
春天最易起火
所以《周礼》中有
遍街摇木铎而禁火的风俗
后来有介之推的传说
为寒食节象征之物
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一为插柳,一为簪柳,一为植柳
赋予寒食节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滋养了清明
最初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寒食节插柳、荡秋千、吟诗作画
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游艺活动
被清明节遗留了下来
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的习俗
上巳节古时在三月初三举行
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
(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
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陆机有诗:
“迟迟木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还有著名的王羲之《兰亭集序》
就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
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阳春三月
最适放风筝
古时将放风筝视为消灾祛难的手段
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
以免沾上晦气
也有人在放风筝时
把所有烦恼写在纸上
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
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清明节除了食青团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
古时叫“寒具”
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
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
有南北方的差异
北方馓子大方洒脱
麦面为主料
南方馓子精巧细致
多以米面为主料
有一首民歌
清明的忠实记录
三三三月里,三月里是清明
打秋千,放风筝
祭祖上坟茔
桃杏花开柳条又发青
小蜜峰采花芯,花芯乱动……
这时气温升高
万物复苏
春天如画似彩
农事已进入春耕时节

编辑 | 张晓芮

视频制作 | 中国孔子网

传统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