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讲解《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本章主要描述了道生物之后的状态,涉及了“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个概念。
罗安宪教授首先介绍了本章和其他章节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本章时可与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进行联系。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描述的是道生物之前的状态。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描述的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第三十四章对道生物之后状态的描述。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泛”为河水泛滥之“泛”,可引申出无所不在之义。范应元在解释此句时言:“大道泛泛兮,周流无穷,不可止以左右言。今言其可左右者,谓可以左,可以右也,无可无不可,无在无不在。”此即是言道在生万物之后遍现于万事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庄子》中对此问题也有过讨论。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庄子言“无所不在”实际上已将问题解释清了,但东郭子并未理解,进一步问“期而后可”,庄子回答“在蝼蚁”。蝼蚁为最低等的动物,若蝼蚁有道,则其他动物都应有道。东郭子不理解庄子为何言道在如此低等的生物,又接连发问。庄子在回答中将道的所在之处不断降低,意在说明道的无处不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存在其中都有道。这个思想非庄子首创,实际上就是庄子对老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继承。“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万事万物是何以产生的,一事一物之所以为一事一物的根本是什么呢?老子言“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此处的“之”就是指道,万事万物皆是依靠道而得以产生的。若不得道,则万事万物皆不得生。此处也可与庄子的思想相联系,庄子言“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广皆是因为道,此仍是体现了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万事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在。关于“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中的“辞”有两种解释。一是将“不辞”解释为不推辞,二是将“辞”解释为言辞。罗安宪教授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到位,强调应以老解老,要结合其他章节的内容来理解此处。第二章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作焉而不辞”描述的是万物自然生长的过程。“辞”为司,主宰掌管之义。“万物作焉而不辞”和“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是相关联的,“辞”的用法也是一致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道养育了万物,万事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发育,道成就了一切,却未将万物据为己有,原因就在于道自然。这实际上就是第二十五章所言的“道法自然”。有人在解释“道法自然”时,将“自然”当作了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甚至在解释此句时认为在“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对此,罗安宪教授是不认同的。罗安宪教授认为“道法自然”就是道自然,道本身就自然。如果认为“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那么仍然是有隔的,仍然是道是道,自然是自然。“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这实际上就是道之自然。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在王弼本、河上公本中“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与“可名于小”中间有“常无欲”三字,而帛书本是无此三字的。罗安宪教授认为加上“常无欲”不通,因为“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和“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相对应的。罗安宪教授指出“常无欲”应该是解释“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文字,应是后人误将其当作经文了。“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道成就了万物却不以功臣自居,不愿成为万物的主宰,道是自然。万事万物虽因道而生因道而成,但是道不限制万物,所以万事万物因道而自然,道仿佛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名于小”。万事万物不仅是因道而生,也最终归向了道。如第三十二章所言的“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海之所以为大是因为百川都归于海,万物都归于道,所以道也是大。但即使万物都是归于道,道仍是“不为主”的。这几句不仅涉及到道与万物的关系,还涉及到了道之自然与万事万物之自然。“衣养万物”为顺向途径,“万物归焉”为逆向途径,二者道皆不为主,说明道自然。因为道自然,万事万物也自然。道与自然两个概念在老子处总是结合在一起的,道与自然同在,道之所以为道,正是因为道自然。“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是道的大。那么道为何会无所不在呢?此对应的是“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都归向了道,所以道是大。道的大并非有意而为之的,道没有想去“大”,其“不自为大”,正是道的自然,也是道的无为。“故能成其大”则是无不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因为道的无为才能成就其无不为。最后罗安宪教授指出,本章文字虽短,涉及了“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个概念。“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是在讲道如何。“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道的自然。“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和“以其终不自为大”是无为。“故能成其大”是无不为。本章由道而自然,由自然而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以贯通的。道生成万物之后遍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但道成就万事万物不是为了什么,道不是要做万事万物的主宰。道成就万事万物是自然。从自然的意义上讲,道又是无为。而正是因为这种无为才成就了道。
我们提倡诵读经典。诵读经典,是要大声地“读”,而不是无声地“看”。古人强调读书,不是看书。在读书过程中,眼睛、嘴巴、耳朵、心灵,全部投入其中,是全身心地投入,是与古代先贤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智慧,开拓视野,还可以涵养气质,陶冶情操。特别是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
进入罗安宪教授的知识店铺
百余视频、音频
免费试看、试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