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罗安宪教授讲授
《道德经》(八十)
2022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为广大国学爱好者讲解了《道德经》第八十章。本章之核心乃是民众安居乐业的问题。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罗安宪教授在开始即强调,《道德经》第八十章是极为重要的一章,也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一章。开篇的“小国寡民”就存在着不少非议。罗安宪教授提到,一些人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社会理想,由此认为老子在开历史的倒车、搞愚民政策。但是罗安宪教授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认为应将“小国寡民”与本章的其他内容独立开来看待,即“小国寡民”单独成句。而“小”与“寡”本身是形容词,关于这两个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形容词理解,国家小、民众少,另一种理解是将其作为形容词的动词用法,即小其国、寡其民。这两种理解都指向了国家的小、民众的少,但是在《道德经》文本中并没有太多相关的内容,如果“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社会理想,那么在《道德经》文本中应当出现较多相关的内容,反而与小国相对的大国,在《道德经》文本中多次出现,如“治大国若烹小鲜”。
罗安宪教授讲到,当时对于“大国”最主要的定义是人口众多,而且人口众多、人们愿意来此国定居成为政治清明的一个标准,这在《论语》及《孟子》的文本中都有所体现。罗安宪教授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老子不会主张将人口众多的“大国”变为人口少的“小国”。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人口众多、他国人来此国定居是政治清明的表现,老子反此社会标准而要“小国寡民”似乎并不合理,因为这种理解违背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普遍观念,而且这样的思想在《道德经》的文本中并没有出现,因此我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作此理解并不合理。
罗安宪教授认为,这里的“小国寡民”,“小”与“寡”是形容词作动词的用法,但是“国”是指国事、国政,使国事、国政小,即是第六十章所言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十七章所言的“太上,下知有之”,百姓只知道有这样一个最高统治者,但是他不干涉具体的事务。这样的思想在《道德经》中比比皆是,如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君主少干政。老子的以道治国,即少干政。“寡”是使之寡,但“民”是指民欲,所谓“寡民”是寡民之欲。而寡民欲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同样比比皆是,如第三章的“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及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另外还有第十二章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四十九章的“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所谓“寡民”不是使民众减少,而是寡民之欲。
罗安宪教授总结到,“小国寡民”的意涵并非是使国要小、使民要少,而是要减少国政、国事,减少民众的欲望,要实行无为而治、以道治国,使民无知无欲。罗安宪教授认为,第八十章的关键不是“小国寡民”,而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什伯之器,“什”通“十”,“伯”通“百”,什伯之器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有什伯之器但是不用,此处“不用”有两种意思,一是没有必要用,二是不提倡用。没有必要用是一个实际的效果,因没有用处而不用。不提倡用,原因在于“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之机,所以为了避免机心而不这样去做。“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虽然有船和车,但也不去乘坐,虽然有盔甲(防御性的装备)兵器(进攻性的武器),但也无所使用。而使民众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罗安宪教授讲到,这里并非是让民众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而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舆而不乘、有甲兵而不用,所以在这样一个虽有先进机器但无所用的状态下,国家清净无事,没有太多事情发生,并不需要常常地记载事件,“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对这种清净无事状态的一个形容,而非真的要民众结绳记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的关键正在于此,老子的政治理想也正在于此,即民众的安居乐业。此句中的四个“其”指的都是民众,“甘其食”,民众以其饮食有滋有味,这并非要求饮食是山珍海味,而是民众不管吃什么都能以其饮食有滋有味,此语在《道德经》中亦有支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分的珍馐美味并非是老子所提倡的,道家所提倡的不过是满足基本日常需求即可,如《庄子·让王》所言“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甘其食”不是山珍海味,“美其服”不是绫罗绸缎,“安其居”不是高大楼宇,“乐其俗”是以本地之风俗为乐。老子在这里所讲的安居乐业,是不远迁的。故下文接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自给自足,不需与他国相往来。
罗安宪教授提及,河上公对“小国寡民”的解释是:“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罗安宪教授认为这里虽然点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但对于“寡民”之“民”的解释仍然停留在“民”本身,而没有与民欲相联系,罗安宪教授认为以寡民之欲解释“寡民”更能明白清楚地解释此处之思想意涵,且符合《道德经》文本的整体脉络。
罗安宪教授最后强调,“小国寡民”并非老子的社会理想,而且第八十章最为核心的并非“小国寡民”的问题,而是民众安居乐业的问题,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扫描二维码
进入罗安宪教授的知识店铺
百余视频、音频
免费试看、试听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