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in body temperature, not acute-phase reaction, predict anti-Osteoporosis efficacy after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of Zoledronic acid: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24 Sep.
体温变化预测首次唑来膦酸输注后的抗骨质疏松疗效:一项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
01
背 景
在首次接受唑来膦酸(ZOL)治疗的患者中,急性期反应(APR)十分常见。当前观点认为,ZOL引起的APR及其疗效与甲羟戊酸途径有关,但APR与ZOL疗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02
方 法
本研究为期一年的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涉及上海地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共纳入10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4±5.8岁,均首次接受ZOL治疗。研究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APR表现、血细胞计数、以及骨转换标志物(CTX、PINP)和骨密度(BMD)数据。
03
结 果
在调整年龄和BMI后,体温变化(基线至3天)与腰椎骨密度(LS BMD)变化(基线至12个月)显著正相关(β=0.279,P=0.034),而CTX变化与LS BMD变化显著负相关(β=-0.486,P=0.000)。
根据年龄和BMI调整的因素和BMD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体效应方面,体温变化与LS BMD变化显著正相关(b=0.123, P=0.0371),且体温变化与CTX变化负相关,而CTX变化与LS BMD变化负相关。尽管体温变化与LS BMD变化之间无直接效应,但CTX在两者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b=0.046),表明体温变化对LS BMD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CTX变化来介导。
CTX变化在体温变化和BMD变化之间的中介效应。
ROC曲线分析显示,当体温升高1.95°C时,可最佳预测1年后LS BMD的临床显著变化,灵敏度为68.2%,特异性为78.1%,曲线下面积为0.724。
体温变化预测LS BMD增加。
04
总 结
研究结果支持初始ZOL治疗后体温升高的患者BMD改善更大这一假设,有助于预测临床疗效,指导医生对疗效欠佳的患者及时加强治疗。此外,由于APR在首次ZOL治疗的患者中普遍存在,该假设的确立有望缓解患者对APR的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增强人文关怀。
引用
Du Y, Yu W, Gou H, et al. Change in body temperature, not acute-phase reaction, predict anti-Osteoporosis efficacy after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of Zoledronic acid: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24;25(1):694.
MCC号CN2410312643,有效期至2025年10月29日,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