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WCO-IOF-ESCEO
会议摘要概览第三期
WCO-IOF-ESCEO会议是由IOF(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和ESCEO(欧洲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临床经济学会)共同组织,此次会议于2024年4月11日至14日在伦敦举行。会议议程包括10个知名演讲者的全体演讲和从数百个提交摘要中选出的39个口头交流,以及20个选定海报的口头报告。此外,也有14个不同的专家会议和8个关于临床重要性问题的特别会议和专题讨论会,以及其他讨论会和展览。
本期山德士新知汇将继续带领大家概览WCO-IOF-ESCEO 会议文章摘要集(Abstract Book)中相关的丰富精彩内容。
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一项综合分析
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髋部再骨折风险的影响
静脉注射双膦酸盐可预防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减少
十年特立帕肽对骨密度、骨小梁评分和骨折发生率的长期影响:一项基于登记的队列研究的见解
揭示负担:发展中国家的椎体骨折患病率和特立帕肽对患慢性背痛的绝经后患者的影响
改善唑来膦酸诱导的急性期反应的多模式方法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一项回顾性研究
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与全因
死亡率的关系:一项综合分析
目的
本研究利用台湾的全面纵向数据库,探讨一般亚洲人群中特定髋部骨折患者队列中,骨质疏松与病因特异性死亡率之间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至2021年间在台中荣民总医院骨质疏松预防中心接受DXA骨密度筛查的高风险人群。采用概率记录联动方法将死亡率数据与死亡证明进行匹配。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死亡风险的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
结果
在2230例髋部骨折患者中,随访期间有1422例存活,808例死亡。合并股骨(HR=1.41, 95%CI: 1.13-1.77)、椎体(HR=1.22, 95%CI: 1.02-1.43)、整体骨密度(HR=1.28, 95%CI: 1.10-1.48)和TBS-椎体(HR=1.64, 95%CI: 1.01-2.67)骨质疏松的髋部骨折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骨质疏松与癌症(TBS-椎体,HR=3.02, 95%CI: 1.12-8.12)、心血管疾病(TBS-椎体,HR=3.10, 95%CI: 1.11-8.67)和糖尿病(股骨aBMD,HR=3.09, 95%CI: 1.53-6.27)等病因特异性死亡率显著相关。骨质疏松与肺相关死亡显著相关,尤其是股骨aBMD(HR=1.81, 95%CI: 1.05-3.13)。
结论
在一般亚洲人群中,髋部骨折患者特定队列中,骨质疏松显著增加了全因和特定原因(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肺部问题)的死亡风险。这些发现强调了髋部骨折患者早期骨质疏松检测和管理的重要性,对他们的长期生存和特定原因相关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此外,本研究揭示了髋部骨折相关的长期超额死亡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具有重大意义。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不仅带来较高的死亡率,还会导致许多患者长期功能损害,并对国家卫生系统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应对髋部骨折的多方面后果,包括其长期死亡率趋势,在医疗规划和干预策略中变得越来越迫切。
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髋部再骨折风险
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再次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OHF)风险的影响。
方法
这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全国任何一家Clalit Health Services(CHS)医院接受OHF手术的所有50岁及以上患者。纳入标准包括住院治疗并通过ICD-9编码诊断为OHF的患者,主要排除标准为首次骨折前3年内诊断为恶性肿瘤、假体周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通过MDClone平台检索人口学、临床、生化和药品采购数据。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Fine&Grey回归模型评估再次OHF的风险比,模型考虑了死亡的竞争风险。
结果
在符合研究标准的9425例OHF患者中,645例(6.8%)发生了再次OHF,5140例(54.5%)在未发生再次髋部骨折的情况下死亡,3640例(38.7%)在随访结束时存活且未发生再次OHF。中位随访时间为3.4年(IQR:1.7, 5.7)。发生再次OHF的中位时间为2.1年(IQR:0.7, 4)。再次骨折患者首次骨折的平均年龄与整个研究人群相当(分别为80±9岁和80±10岁)。再次OHF患者中,17%接受了口服双膦酸盐治疗,而在未发生再次骨折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2.7%。再次骨折组15%的患者接受了唑来膦酸和/或地舒单抗治疗,相比之下,未发生再次骨折的患者中有20.8%接受了唑来膦酸和/或地舒单抗治疗。在校正了年龄、性别、Charlson合并症指数和社会经济评分后的多变量分析中,接受唑来膦酸和/或地舒单抗治疗的患者在首次髋部骨折后和整个随访期间发生再次OHF的风险显著降低(HR:0.65,CI 0.52-0.82)。相反,口服双膦酸盐的风险无显著差异(HR:1.18,CI 0.95-1.46)。在首次OHF后2年内接受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效应。
结论
首次OHF后给予唑来膦酸和/或地舒单抗治疗与再次OHF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
静脉注射双膦酸盐可预防非骨水泥型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减少
目的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术后可能出现假体周围骨密度丢失,这对种植体的存活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早期丢失主要由于局部手术刺激,而术后假体通过的力流改变(“应力遮挡”)是骨密度进一步丢失的原因。多项研究表明,双膦酸盐可有效减少假体周围骨密度丢失并延长种植体的使用寿命。然而,静脉注射治疗是否优于口服双膦酸盐在预防骨密度丢失方面尚不清楚。
方法
研究纳入43例接受非骨水泥型THA的健康患者,术后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伊班膦酸钠3mg静脉滴注治疗(间隔3个月共2次,n=23),另一组接受Ca/VitD治疗(n=20)。术后在2、4、6和12个月时采用DXA测量Gruen(ROI)区域的假体周围骨密度,并与术后1周的基线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还与每日口服阿仑膦酸钠10 mg的历史对照组数据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结果
在对照组中,最初几个月内假体周围骨显著丢失,高达5%。伊班膦酸钠治疗组能够完全预防骨量丢失,而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组则减少了骨量丢失,但未能完全预防。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后静脉滴注伊班膦酸钠能够维持假体周围骨密度超过12个月,效果优于口服阿仑膦酸钠。这证实了在非骨水泥型植入物中使用双膦酸盐可以改善骨整合的研究结果。通过药物干预骨骼健康在非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术中显示出积极作用,并可能延长植入物的使用寿命,尽管尚需更多结论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十年特立帕肽对骨密度、骨小梁评
分和骨折发生率的长期影响:一项
基于登记的队列研究的见解
目的
特立帕肽序贯抗骨吸收治疗在降低骨折发生率方面已被观察到长达2年。然而,关键问题是序贯使用促骨形成药物及随后的抗骨吸收药物能否持续增加骨密度和骨小梁评分(TBS),并将骨折风险保持在低水平。
方法
本多中心队列研究评估了瑞士全国骨质疏松登记系统中患者接受特立帕肽治疗18-24个月及随后的抗骨吸收治疗的效果。研究记录了特立帕肽开始用药前10年和用药后10年的骨密度(BMD)、TBS测量值以及骨折发生率。通过亚组分析比较特立帕肽一线和二线治疗患者的结局。
结果
2004年5月至2023年12月,共纳入624例患者(87%为女性,平均年龄67±13岁)。其中198人(32%)在使用特立帕肽之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而426人接受过抗骨吸收治疗(平均持续时间为5.9年[2.2, 8.0])。所有患者随后均接受了抗骨吸收治疗,主要使用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在特立帕肽开始治疗前≤2年的情况下,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和任何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0.96、0.11和1.37,这些发生率在治疗期间迅速下降。从特立帕肽过渡到抗骨吸收方案后,骨折发生率仍然较低,且从未恢复到特立帕肽用药前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特立帕肽治疗后5年的BMD显著升高(腰椎T值+0.876,p<0.001;全髋T值+0.112,p<0.005),TBS增加了0.047(p<0.001)。总体而言,在接受特立帕肽一线或二线治疗的患者中均观察到显著改善。
结论
特立帕肽,无论作为一线还是二线治疗,在转换为抗骨吸收药物后10年内,椎体、髋部和任何骨折的发生率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此外,BMD和TBS水平显著高于特立帕肽治疗前。
揭示负担:发展中国家的椎体骨折
患病率和特立帕肽对患慢性背痛的
绝经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巴基斯坦卡拉奇两家三级医疗机构中,经历慢性非特异性背痛的绝经后女性中椎体骨折(VF)的发生率及其后果。在老龄化的亚洲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对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且再发骨折往往与椎体骨折相关。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门诊就诊的年龄≥45岁、有持续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绝经后患者200例。研究探讨了绝经后女性既往椎体骨折与未来骨折风险之间的联系。作为骨折预防试验的一部分,患者被随机分配每日接受安慰剂或特立帕肽治疗,平均观察时间为24个月。
结果
在200名患者(平均年龄65岁,标准差14.14)中,112人(56%)表现出影像学椎体骨折。骨折类型以楔形为主,累及胸椎(45.53%)和腰椎(30.35%)。胸腰椎多发骨折发生率为24.10%。Genant分级显示大多数骨折为轻度骨折。接受特立帕肽治疗的患者骨折发生率无显著增加,而安慰剂组的椎体骨折(P<0.001)和非椎体骨折(9%)患病率较高。
结论
这项研究强调了患有慢性背痛的绝经后女性中椎体骨折的高风险。既往非椎体骨折的数量可预测未来的非椎体骨折,而当前椎体骨折的严重程度可独立预测未来的椎体骨折。在这一脆弱人群中,早期发现和治疗椎体骨折对于降低进一步骨折和相关发病率的风险至关重要。
改善唑来膦酸诱导的急性期反应的
多模式方法
目的
唑来膦酸是一种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但其输注后的急性期反应(APR)是影响药物依从性的主要问题。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以验证一种多模式新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预防APR的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方法,验证多模式新方案对唑来膦酸诱导的APR缓解的有效性。治疗方案包括唑来膦酸治疗前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和NSAIDs共3天。
结果
研究共纳入方案组467例和对照组407例。两组患者AP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应用方案后,66例(14.13%)患者的症状完全控制,21例(4.49%)患者症状部分缓解。预防方案实施后,仅有12例(2.57%)患者的APR症状持续存在。在方案组中,434例(92.93%)患者无APR症状,而对照组中,339例(83.29%)患者无APR症状。
结论
糖皮质激素、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多模式方案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唑来膦酸诱导的急性期反应。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一项回顾性研究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是使用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或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的骨转移。通常,双膦酸盐类药物导致的骨坏死在临床表现明显的晚期才被诊断出来,例如口腔内的骨区暴露。MRONJ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既包括高血压等全身因素,也包括拔牙、牙周病和根尖周感染等局部因素。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确定2012-2022年间Oltenia地区骨坏死病例的频率。
材料与方法
从档案图表中提取用于本研究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环境、双膦酸盐治疗情况、MRONJ的部位和分期。采用Excel和SPSS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126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75例,平均年龄为65.4±9.5岁。MRONJ的高发年龄段为70-79岁和60-69岁,发病率分别占该组的55%和32%。女性MRONJ多见于50-69岁,男性MRONJ多见于70-79岁(p<0.05)。MRONJ在乳腺癌或卵巢癌女性(31.94%)和前列腺癌男性(18.06%)中尤为常见。在MRONJ患者中,仅有5.55%合并骨质疏松,尤以女性为主。在癌症病例中,MRONJ的主要相关双膦酸盐是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阿仑膦酸钠和利塞膦酸钠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MRONJ相关。本组病例中31.94%为上颌骨坏死,68.06%为下颌骨坏死,两者之比为1:2.13(p<0.005)。MRONJ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其中81%的下颌骨MRONJ为II期,72%的上颌骨MRONJ为III期(p<0.05)。
结论
MRONJ主要发生在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晚期乳腺、卵巢或前列腺癌伴骨转移患者中,尤其见于下颌骨的晚期病例。与癌症患者相比,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较少见。
引用
WCO24-AbstractBook P730
WCO24-AbstractBook P827
WCO24-AbstractBook P201
WCO24-AbstractBook P643
WCO24-AbstractBook P853
WCO24-AbstractBook P318
WCO24-AbstractBook P1059
MCC号:CN2405171008,有效期至2025年5月15日,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