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章家族: 芳心自同(中)

文摘   2025-01-15 00:05   浙江  


许云章家族:芳心自同(上)


许云章家族:芳心自同
(中)


京剧名宿 : 许思言 

    许漱玉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张氏生一子三女,儿子名许兆鸿(1914—2000);二 房徐氏生一子一女,儿子名许思言(1918—1987)。 

京剧名宿许思言

    许思言原名许铁生,初中没毕业就去当学徒,出师后在上海开店,经营绸布生意。因为少年时曾在书塾拜师学古文,国学功底不错,懂历史,能赋诗作词,这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幼承家训的许思言少年时就酷爱京剧,他没有实现父辈托付给他的继承家业、经商的重任,而是把许多时间放在 看戏、学戏、演戏上。他最爱京剧行当 中须生名角言菊朋,学言派的戏成为少年许思言的人生目标,所以他给自己取艺名叫“思言”。在梅冷生先生的引荐下,许思言有幸拜“瑞安才子”、诗人、京剧琴师郑剑西为师。许思言的好学、聪慧深得郑剑西的赏识,先生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传授给他。自此,许思言决定“弃商从艺”, 一门心思倾注在京剧的技艺上。有名师的指引,许思言的才艺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许思言会同温州戏剧界名人,创建了新生京剧研究社。在有关部门和票友的支持、帮助下,研究社做了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是演出了宣传土改运动的新京剧《九件衣》,许思言任此剧的导演,还在剧中出演一配角;二是举办京剧艺术讲座, 提高社员的艺术水平。许思言撰写讲稿,上讲台传授,他结合剧本,讲解京剧的念、唱和身段等,讲得栩栩如生,深受听众欢迎。 

    1950 年,许思言以京剧界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温州市第一次文教代表大会。会上, 他大声疾呼,要求有关部门重视扶持濒临危境的地方剧目,及时抢救戏曲遗产,适当救 济生计困难的戏剧演员。他的发言博得全场代表热烈的掌声,人们都称赞许思言为温州戏曲界做了一件大好事。1951 年,许思言参加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戏剧编导培训班。毕业后,因为极“左”思想影响,他面临不公待遇,被分配到京剧团资料室抄写整理剧本。许思言没有气馁,他认定这项工作也是研习编导的好机会,是另一种历练。于是, 他潜心在剧本的海洋中遨游,并博览古今中外名著,韬光养晦,打下成为一名优秀编导的坚实基础。

    1955 年,上海京剧院正式成立,周信芳为京剧院院长。由梅兰芳推荐,郑剑西担任该团编剧。上任时,郑老向院领导提出要求,要把许思言调到创作室工作,他说:“思言是我的学生……我了解他,快快调他到创作室,我要他当我的副手。”曾经跟郑剑西学过戏的许思言,又有了跟师父学写戏的机会,他特别珍惜,不仅白天在上班时间奋笔 疾书,晚上还到郑老家请教;不仅学京剧,还学昆曲;不仅学戏曲的程式和唱词格律, 还学古典诗词。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编剧,许思言孜孜不倦,心无旁骛。

    在郑剑西的指导下,许思言的第一个作品是写农民起义的,题为《红旗魂》,该戏 演出还得到当时的宣传部副部长周扬的赞许和指导。以后几年里,许思言又写了几个戏, 如《劫皇纲》《斗公差》《东郭先生》等。

    在史学界掀起“海瑞热”时,戏剧界也闻风而动,都想演海瑞戏。上海京剧院成立集体创作班子,由许思言执笔写《海瑞上疏》一剧。经过诸多波折,《海瑞上疏》的剧本终于改好了,上演后反响很好,非常成功。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海瑞上疏》, 许思言遭罪不少,经受了停职、批斗、抄家、蹲牛棚、进干校劳动改造等磨难。 

    心中只有京剧的许思言没有颓废、消沉。他想起了舅父梅冷生对他说过的话:“写历史剧,《资治通鉴》要好好读,那里面有许多值得写戏的题材。”于是,设法借来《资治通鉴》《史记》,利用被囚禁的时间,通读这些经典。后来许老的戏作《石桥惊驾》《汉武哭宫》等就是在这段时间通读史书酝酿而成。在这段时间,他还完成了《右边同 形字音字义辩释》和《念准人辰辙中抵颚穿鼻音简易法》两书稿。 

    拨乱反正,许思言获得平反,他回到原单位工作,被冻结的工资也补发给他,被抄去的 5000 多册藏书也被归还,他还被选为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许思言精神焕发,决心为振兴京剧事业再做贡献。他主张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把传统戏拿过来,把传统戏的艺术手法作为遗产吸收过来,运用到当下的创作中去。他 还在上海文化局召开的创作会议上、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大声疾呼要给《四郎探母》 《连环套》《伐子都》《斩经堂》等传统剧目解禁,让这些剧目重上舞台。1980 年《汉 武哭宫》创作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通过审评,在《上海戏剧》发表。《汉武哭宫》 上演后,评论界拍手称好。 

    获得艺术新生的许思言在这段时间里,除编剧本、改剧本外,还写学术性论著和文艺评论,有关戏曲的杂文发表在《剧本》《戏剧报》《文汇报》上。在艺术的春天到来之际,为了京剧事业振兴,他“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许思言对业余京剧组织的健全也倾注了不少心血,他始终认为要振兴京剧,票房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81 年 4 月,温州业余京剧研究社成立,是浙江省首个京剧业余组织,其中许思言花了大心思,出了大力。他多次回家乡,为研究社成立出谋划策, 打通关系。研究社成为团结票友、相互探讨、提高水平、弘扬京剧艺术的新型组织。

    1986 年9月,许思言身体状况欠佳,这年,为了去北京参加一个振兴京剧的重要会议,他抱病北上,连夜写发言稿,在会上有条不紊提出多条挽救京剧于危亡的建议。回沪后,被诊断为肺癌。1987 年 11 月 16 日,许思言辞世。

    在 69 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呕心沥血地创作、改编、整理了 40 多部京剧剧本,还有谈戏论艺的论文著作和许多手稿、资料,这是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收藏大家 : 许兆鸿 

    许家长子许兆鸿幼承庭训,文史功底深厚,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情有独钟。他无心继承家业,更无烟酒的嗜好,只将属于他的时光付之于读书和欣赏、收藏名家的书画作品之中。

    许兆鸿是温州历史文化古城的忠实守望者,他倾其家资,千方百计收藏书画名作有 400 多幅,在当时的温州,与其相媲美者为数确实不多。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面对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大好局面,深明大义许兆鸿决定将自己收藏的一些名人书画捐献给温州市博物馆,充分发挥其滋养社会的功能。其儿子许世滋说,听父亲与他讲述的捐赠之事就有两次:一次是“文革”前,他曾将珍本图书捐献温州市图书馆;再一次是“文革” 结束后,他又将几幅有分量的名家书画捐献给了温州市博物馆,如董其昌的草书、蒲华的山 水中堂、项维仁的墨竹立轴等 10 多件。

    2020 年 9 月 20 日《温州晚报》第 5 版《温州宝藏》的第 60 期介绍了温州博物馆藏品—— 董其昌的草书长卷《念奴娇·赤壁怀古》。此墨宝本是许家传家宝,“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文物回归时,征得许兆鸿本人的同意,温州博物馆收购了此长卷。

许家后人编辑的《许兆鸿先生书画藏品集》

    张维藩先生回忆:我父亲张湘雨与许兆鸿 是好友,少年时经常看到许先生来我们家与父 亲欣赏名家书画,讨论切磋名家书画的鉴赏和 收藏方面的学问。我也曾经跟随父亲到过许宅,看到过许家四壁挂满琳琅满目的名人书 画的实况。 

    许兆鸿很喜欢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他用了很多时间潜心研究弘一的生平、书法风 格和书迹的演变,还特地将弘一的七字联裱好,挂在儿子的卧室,让儿子每天阅读领悟。早年,许兆鸿与弘一大师有书信往来,可惜这些珍贵的信札、尺牍在动乱中被遗失。

    许家大少爷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他经常带儿子拜访方介堪、夏承焘、王敬身、林镜平等人,近距离地感受他们的儒雅风采,聆听他们博学通达的谈吐。

    读书读画是许兆鸿每天主要的生活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许兆鸿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他不仅品读、收藏名人书画,还沉醉于古典诗词和经典名著的阅读之中。他会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写在本子上,然后择日去向他敬仰的籀园图书馆馆长梅冷生先生请教。而病榻上的梅馆长会不厌其烦地向这位白发染鬓的好学者一一释疑。两位 老者孜孜不倦地学、问画面至今还定格在许兆鸿的儿子许世滋的脑中。 

    许兆鸿人生最得意之事是娶得名门闺秀徐中元。徐中元是温州五马街老字号徐德昌布店老板徐缙卿的女儿。徐家在温州的产业涉及钱庄、文具、电业、卷烟等领域,在上河乡还有 300 亩田地。徐缙卿的大哥徐赤文北洋大学毕业,是民国时期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新中国成立,曾任温州市副市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名门出身的徐中元美丽聪颖、知书达理、仁慈贤惠,是许家“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媳妇。1945 年,年事已高的许漱玉离开温州去上海寓居,他将温州的家业交给许兆鸿管理。许兆鸿只醉心于他的文学与书画,其妻徐中元不得不支撑起许家将要落幕的生意场面。在风云多变的年代里,作为资本家的许家,其境遇可想而知。政府的 指令、部门的交涉、产业的官司、邻里的纠纷,徐中元都能从容地应对,智慧地化解矛盾。她的儿子说:“在家庭经济困窘时,凡是她能一人担当的,里里外外的琐事她总是独自去承担,不让父亲和我们子女受累。遇到困难,她也会独自一人轻轻叹息,但始终从容 淡定面对,每天笑脸迎人,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染给子女,鼓励我们要笑对人生。” 

    在许家,徐中元是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公认的贤妻良母,她潜心于抚养 8 个子女成 长的大业中。一个个孩子长大成人,其中徐中元付出多少心血只有她自己清楚。孩子们 要吃得健康、穿得整洁,上学要筹学费,去外地读书要准备行李。女儿、儿媳怀孕、坐 月子,是她最操心的事,她都要亲自照顾,晚年还包揽了带孙子孙女的活儿。特别让人 感动的是,她对子女的同学、朋友也关爱有加。因为有徐妈妈,他们把许家当成温暖之家。

    徐中元以自己的贤惠、聪颖、大度、善良支撑着风云动荡中的许家。晚年老宅拆迁后,她租住在将军桥,邻居不认识了,打牌的牌友也没有了,她便经常到瓯海图书馆借书看。图书馆工作人员惊诧:一个老太婆怎么借的都是世界名著?此事在周边传开以后, 有人说这是许部长(当时小儿子许世滋在瓯海区委宣传部任副部长)的母亲。了解此事后人们说:有此母才有此儿。 

    徐中元将自己内心丰富的爱扩散给家庭的每个成员,让他们始终生活在温暖之中, 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 

    许兆鸿、徐中元夫妇同舟共济,携手 8 个子女,走过艰难的岁月。他们以许氏家风为人生支柱,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义为导航,抚养子女健康成长。(未完待续)

作者:施菲菲



本文选自:《鹿城记忆·家承风华》一书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鹿城记忆·家承风华》编委会
主任  朱如明
副主任  邹银华 卞苏贵 李洪湖 王剑峰 
编委  褚宏健 戴爱华 施菲菲 王凌鸥

关注温州情公众号
公众号编辑:丁乙

往期选读
《许兆鸿先生书画藏品集》藏品选介(一)
谁是长三角下一个万亿城市?
朱晓军|巴黎有片榕树林(上)——温州人在法国
蒲岐鱼俗
五十年代,百多僧侣变身“温州复生造纸厂”工人,自食其力
瓯地让温州人吃尽了苦头——作家吴明华说“瓯”(5)
岁月沧桑,守静致柔——永嘉枫林镇包岙村
沈祖伦先生琐记:平民省长的离休生活
浙南记忆:霞关老街
当年的解放军“元帅”候选人都有谁?(温籍军旅作家吴东峰)

温州情
瓯越情怀 高端读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