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横村
如诗的景致,火样的年华
作者/胡加斋
花横村,由原花园和横山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下辖花园、横山、外降头、回墩、驮丘、朝岩6个自然村。地处大峃镇北面,距县城2公里。背靠眠牛山麓,面临龙溪。那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吸引一群文友前往探访。
从县城驱车出发,经322国道,不到10分钟便来到了花园自然村。花园位于龙溪与老56省道交叉地带,昔日为西坑、黄坦、南田方向来往县城的必经之地。龙溪上横跨着花园桥,原先为石板平桥,1957年文百公路通车后改建为低平干水桥,1987年改建为三孔石墩钢筋混凝土结构公路桥。
▲花园桥
花园,据传因王氏祖先拾溪边卵石在宅前砌成花坦而得名。由于风景秀丽,地势险要,曾有不少文人写下《咏花园村景》的诗篇。胡从珏云:“名区自昔号花园,景物恬熙春色繁。地接龙川闻吠犬,山连峃屿听啼猿。光摇半月千秋在,秀挹留尖万古存。四面峰峦皆拱向,长溪环绕护乡村。”朱宗易云:“花园胜地出天然,祖祢经营卜重迁。四壁青山环锁翠,一泓绿水绕缠绵。崇垣峻宇光前烈,修竹茂林启后贤。毓秀端推佳景瑞,应多俊彦列班联。”
花园的居民主要姓王。据《王氏族谱》记载:先祖王务瑜,福建赤岸人,唐武宗时任县令,生三子:长子处一,次子奉一,三子如一。奉一五世孙迁温州,生三子:长子王纯,于宋钦宗(1126-1127)年间由温州徙居大峃洙川(徐村),生子昭,昭生子臻。臻生二子:长子名联,次子名明。王联生三子:长子川,次子琰。王琰于宋淳佑(1241-1252)年间由洙川分居下田,后定居花园,为花园王氏始祖,至今历三十代,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王氏宗祠
宗祠是一个村庄古老的标志。花园的王氏宗祠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始建于明建文三年(1401),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建筑精美,布局完整,保存完好,2012年12月被文成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文保单位。
在花横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王氏宗祠前。只见宗祠坐北朝南,由门厅、戏台、厢房、正厅组成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极具明末清初时期的宗祠建筑特色。门厅、正厅均面阔三开间,东西各两间耳房,屋面悬山顶。门厅明间后设戏台,戏台曾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上施藻井,用八角七踩出挑斗拱,井枋、枋板彩绘戏曲人物、双龙戏珠图案,戏台正面戗角略有起翘。正厅抬梁式梁架结构,明间进深五柱十三檩,抹角方柱,下置木质方础和虎爪形青石柱础。明、次间后部置神龛,供奉王氏祖先灵位。
走进王氏宗祠,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根柱子上都挂着对联,上挂匾额,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有“富贵显然必忠孝节义自任数端方可无惭宗祖”“诗书美矣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横批为“有勇之芳”,寄寓着对祖宗的敬重之情和对后代的勉励之意。
▲石门台水井
走出古色古香的王氏宗祠,穿过一条小巷,便见一妇女在墙边的水井里取水。这里就是花园村的另一处文保单位——石门台水井。水井因位于花园村的石门台而得名,始凿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修,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原先井圈、井台皆由花岗岩筑成,井水冬暖夏凉,水质清澈,据说周边好几个村庄的村人都前来取水饮用。听了村人的介绍,我的眼前便不时浮现出昔日石门台水井旁热闹忙碌的情景。如今水井已被改建,井口被封,换成了手动抽水装置。但人们依然广泛使用井里的水,用来洗衣、洗菜、浇灌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我们离开诗意的花园,穿过花横路,便来到了横山自然村。横山村因地处横山下而得名,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住民主要有吴、赵、夏等姓氏。吴姓最早,始祖为吴权公,于宋真宗景德甲辰年(1004)由泰顺筱村玉溪迁居而来,至今已历36代,1024年。吴权始祖为龙川、徐村一带最早迁来的祖先,子孙兴旺,建屋五十楹。有良田千亩,据传原先龙溪两岸空地皆属吴氏。
▲花横路
横山赵姓则分自龙川,历9代,200余年。夏姓来自泰顺莒冈,据传始祖于清光绪年间被抱给横山吴姓人家当儿子,长大后恢复夏姓,历6代,140余年。此外,原横山行政村管辖的岩峰头(又名“桥岩”)住民为赵姓,分自龙川;驮丘村住民有赵、吴二姓,赵分自龙川,吴分自横山;驮田头住民赵姓,分自龙川。
▲吴氏老宗祠
来到横山,必然要去看看闻名遐迩的“磻岩”。磻岩处在横山村头的龙溪边上,古时常有人在岩上垂钓。因古人称龙溪为磻溪,故称“磻岩”。磻岩阳面向西,前人用楷书阴刻直行“磻岩”二字,笔墨端庄,镌刻有力,字迹清晰,颇得古意。落款二行,字径略小,曰“淳熙已酉岁口轩,吴宏甫题伯宗书”(“口”为不能辨认的字),字口较浅,略微模糊,较难辨认。淳熙己酉岁即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据考吴宏甫、伯宗为横山吴姓十世孙。
▲磻岩
由于有石刻,磻岩成为横山的一处历史文化古迹,不少文人便莫名前来观瞻,并写诗撰文。清庠生赵熙明曾写《咏磻岩》:“岩栖独处幽人迹,风景磻溪垂钓时。几度闲云留笔墨,一方秋水洁须眉。勋高黄钺人无匹,敬访丹书圣可师。渭北名贤今不再,空山尚有待清恩。”
清嘉庆八年(1803),永嘉拔贡叶榛来到横山,看到磻岩石刻,便写下《观皤岩记》:
余尝观环宇记一统志诸书,见其间所载某水某山之胜,有为古人手迹所留者,无不心乎幕之,而以不克目睹为憾也。何则古人之手迹,即为古人之精神,古人不能生而与今人见,今人亦不能生而上见古人,惟此手迹之所留者,可以旷世而相感,故余于游历之所遇,有一邱一壑,必为之留意。纵有残碑仆道,亦必摩挲之而辨其文。余非敢谓好古也,殆不敢以泯古人之手迹者,诲古人之精神故也。
嘉庆癸亥秋,余在龙川馆舍。永枢赵翁适以磻岩来告,余即与之往观焉。循溪岸而东行,越数百步至横山,见一石傍溪而处,郁然深秀,大可坐数十人。翁日,此即磻岩也。余从而登其巅四围熟视,于其左傍隐隐得见字迹,但不可以近观也。爰与翁下溪石而视之,见有“磻岩”二字大如斛口,笔画端庄,颇得古意。旁则小字二行,半为苔莓侵蚀,模糊不可辨。余以手摩之,阅再三始得其详,盖为“淳熙已酉岁□轩吴宏甫题伯宗书”十四字也。
夫岩以磻名,其必有取乎尚父磻溪之义,而此为亟钓之所可知,拟或有别义焉亦未可必。吴宏甫、伯宗事迹,俱无可考,姓氏亦不见于他书,询之野老,鲜有知者,意其人大概皆石隐者流乎。然其刻字于岩者,必有深意存乎其中,自淳熙迄今五百余年矣,而此岩犹能于溪流汩汩间全其本真,未始不可以见古人之精神。今我以此得见古人,我之往也,亦古人之所愿也。但我不知前数百年有此两人,此两人亦不知后数百年而有我,事之旷世而相感者其如斯乎。虽然,古人往矣,古人之精神于此尽矣。古人不能使此字之长存,我亦不能保此字之终不灭,况千古无不敝之物,此岩既历五百年之久,自后岁易时移,风耗雨蚀,势必石皮剥落,字划湮沦,岂不终没古人之手迹,即不然,或为淤泥所积,或为荆棘所蒙,终必并此字面失之。后有至者,纵彼高世之人,安能于荒烟蔓草间再显其迹。余深为此字虑,且为吴宏甫、伯宗两人忧。是时即告诸其地日,此古人之手迹也,当善护之以为斯里光。众曰唯唯。
余归并欲存其精神以与后之好古者告,遂走笔而为之记。然亦不知此记之传不传,与磻岩十余字之存不存孰为久远也。
叶榛的《磻岩记》详细叙写了探访磻岩的经过和所见到的景象,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不愧为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龙川清时庠生赵瑞昌,时人称为清水港上的“头支笔”,相传在县府学台考均获前名。他看到叶榛撰写的《磻岩记》后便写下评语,云:“因山论易,高挹群言,至其笔意之超妙,又于八家之外,彷佛周秦诸子。”
横山的磻岩,造就了横山绵远悠长历史中的文化佳话,我和文友们急切前去一睹磻岩真容。可惜由于龙溪边修建排污管道,磻岩被水泥和石块湮埋,只漏出顶部一角,那石刻则全隐在底下。文友们的脸上不免露出一种迷惘失落的神色。
横山是一处脚底下有温度的地方,在革命年代里素有“小坦岐”之称,涌现出一批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一九三八年春,在朱大孝等革命同志的组织下,横山成立中共地下党支部,支书先是赵贤新,后为赵体谨,支委赵贤均、赵贤利。下设下田、烧瓦厂、季宅三个党小组,并建立起坦歧一赤砂一横山一石庄,再从横山一里阳一谈阳一十源一朱寮等青景丽县委交通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一九四〇年六月组建党总支,书记吴觉前,下设驮丘、张山、徐村、大会岭脚、半岭、岭头、壮里垄、培下、新亭、徐村岭头、吊六际、古路岩、鸡荒田、北坑等党支部(小组)。赵贤新、赵体谨受党的委派,到大会岭头碎垄活动,吸收王培异等同志入党。尔后,赵体谨、王培异去新亭、石庄等地,先后发展了赵可治(碎麻丁)、赵进兴、赵钦地、赵沛旺等同志入党。
1940年冬,青景丽县委机关到龙川、横山活动,恰巧与国民党大峃自卫队相遇。由于来不及隐蔽,特派员郑竟成被抓。党总支书记赵贤新之妻急中生智,认郑竟成为她的表兄,是来送“月礼饭”的。国民党自卫队员信以为真,便将其释放,其余同志也乘机撤离,最终安全脱险。
▲吴觉前故居
横山的子女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出现了赵森、赵体瑾、吴觉前、赵廷徒、赵朝宽等五位革命烈士。
赵森,1936年参加地下党组织,任武装队战士,1939年在平阳铜山与国民党军队战斗时牺牲。
赵体瑾(1903-1943年),化名赵胜韩,又名金牙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附近的大峃呈树、鲤村、百丈漈、长降、大会岭头等地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并逐步扩展到淡阳、玉壶等地。1940年前后,他领导群众开展“闹荒”“抗丁”“抗捐”等对敌斗争。1943年2月受命组建中共玉壶区委组织并任书记。1943年3月,在谈阳朱山后畔山岭头坳下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赵体瑾故居
吴觉前(1911一1947年),绰号“长人”。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宣传委员。他在黄岭、金炉、里阳、中堡等地建立了10多个党组织,并担任横山党总支书记。1946年10月被中共青景丽县委派任梅岐区委书记。1947 年3月,在南田“九九亭”被国民党青田县自卫队枪杀。
赵廷徒(1900一1942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反对粮食走私漏海,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1940年冬至1942年春,国民党对大峃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清剿”,赵廷徒被逮捕遭杀害。
赵朝宽(1916-1949年),1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任中共樟山支部组织委员。1943年接任樟山支部书记,负责开展樟山党组织活动。1949年1月22日被国民党文成县刑警队逮捕,在道坦坎下田头被杀害。
如今烈士的遗骸被埋在官山背烈士墓,后人们时常前往瞻仰,缅怀他们的历史功绩。
在浓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下,花横村人才辈出,曾有眼科医学专家英格兰视光学院教授王光霁,国防部第十研究院19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凤铎,著名诗人赵九皋等。现如今不少莘莘学子经过苦读,纷纷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毕业后有的成为行政干部,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为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横山街道
花横人秉承先辈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他们有的在本地发展产业,有的外出经商办企业,有的出国打拼。其中有著名侨领赵东华,心系家乡建设在外经商的知名人士夏建耀等,他们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家乡的建设事业。
如今的花横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溪边上建起了防洪堤坝,溪水清澈明净,倒映着蓝天、白云、山峰,颇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溪边的街道整洁美丽,紫色的栏杆,红色的廊亭,白色的路面,绿色的花坛,显得古朴典雅,清新秀丽。村里立起一座座崭新的楼房,人们惬意地在屋前交谈,在溪边漫步,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
▲赵超构文化广场
在花园的村口,村人建起了赵超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新闻泰斗赵超构铜质主题雕塑,还有亲水平台、生态草坪、景观灯柱、休憩廊架、文化地雕、健身设施,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优良场所。
▲清福寺
花园后山的清福寺,始建于清代,寺内设有药师殿、地藏殿千佛殿等,还设有转经塔、香炉燃灯台等设施,是周边善男信女的重要活动场所。经过修缮扩建寺庙焕然一新,金碧辉煌,如今已成为一处风景名胜景点,每年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花横小区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腾龙嘉苑、龙溪花苑、花园公寓、龙景嘉苑、大南线安置小区、花园一期经济适用房相继落地花横村。由于环境良好,周围市民纷纷迁来居住。全村在籍人口1859人,常住人口有4000余人。如今的花横村高楼林立,花团锦簇,处处呈现出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气息。
参考文献:吴鸣皋先生编撰《文成见闻录》
推荐阅读
声 明
本公众号由文成县文广旅体局与文成作协联合开设
文章版权归“淡墨文成”公众号所有
欢迎转载 | 注明出处
※ 征 文 启 事 ※
淡墨文成致力刊发与文成相关的文化类文章,诚邀各位作家、专家、文史爱好者和广大市民踊跃供稿,优稿优酬。投稿邮箱:danmowench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