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社 1940 年的集体照,第三排右五为陈炳文
有幸拜读陈季刚先生与其家人编撰的《陈家相册》,相册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制作了跨越三个世纪的永宁巷陈家上下六代人之家庭相册,又以附录方式收纳 了家族远亲先辈资料,以纪念父母及所有先辈,与亲族及子孙后代共同品味家族历史、 时代变迁、社会风情、人生成长、家庭文化、个体风采及亲缘亲情的味道。《陈家相册》 中的陈氏家族只是极其普通渺小的家族,是亿万个家族细胞组成了我们巨大的中华社会。
妙手回春的“陈一帖”
陈氏先祖陈显珍(1848—1929)字禹门,与其夫人金氏育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名为:鹤龄(炳文)、鹤松、鹤鸣。陈显珍的小女儿陈荻秋曾经是民国时期籀园图书馆的管理员。
光绪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陈显珍携妻带子从福建的福鼎迁徙到温州。他们先居住在蝉街全坊巷,以经营油漆谋生,因为能吃苦耐劳,生意不错,家境殷实。后来,子女长大,要成家立业, 陈显珍与长子陈炳文在朔门永宁巷置房谋生。其他两个儿子居住在信河街金锁匙巷和天妃宫巷,女儿们则随夫居住在郡城各处。
陈炳文在永宁巷开中药铺,以行医为生,另在煤油、 火柴、帆船等业拥有一些股份。他医术精湛,市民称他为“陈一帖”,即一帖药就能治好病人。在金树德堂三退屋的额坊梁上还挂着称颂陈炳文医术“妙手回春”的匾额。在陈家的老照片中显示,陈炳文还是1936年成立的温州贤达人士社团“久社”的成员。
陈炳文不仅医术高明, 还乐善好施。
他常常带领儿孙辈一起制作午时茶和治疗跌打损伤的膏药,免费送给街坊邻里以备急用。
他在朔门米店购来粮食劵分发给饥饿的人,还资助三角城头孤老堂、殡仪馆, 为穷人提供安葬的寿方。陈炳文与妻子王兰芳育有两子四女:国华、国良;华鬘、 琳曼、伽曼、纯曼。1948 年,陈炳文病逝。
在陈家相册中,有一张于1948年拍摄的照片,照片旁边文字说明是:温 州民国政府地政处处长陈国华(1912— 1982)。新中国成立后,陈国华在温州工商联工作,后下放到温州玻璃厂做金工活。 陈国华的妻子胡夙宜是温州西门胡宝源广货店老板的长女。陈国华夫妇育有四子二女:式刚、亦刚、吉刚、季刚;式岑、庆勉。 陈式岑,女,1938年生,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兰州铁道学院物理学讲师、 教授。 陈亦刚,男,1939年生,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先在广东地区地质勘探工作, 后调到温州水利勘测设计院,为高级工程师。 陈吉刚,男,1941年生,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金相系毕业,西安热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陈季刚,男,1943年生,温州建筑工程技术学校首届毕业生,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国家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 陈庆勉,女,1950年生,温州二中初中毕业,黑龙江知青,回温后在温州玻璃厂单位工作,其丈夫周津淼曾经为温州著名企业康奈集团的副总裁。 陈式刚是陈氏亮点人物,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11月,陈式刚出生在永宁巷的金树德堂。对家乡的老屋, 他怀着一份深深的眷恋。身居北京的游子心里总是牵挂着故乡,母亲在世时,他会在难得的休假时间回温州探亲。他说:“陈家小庭院非常清静。课余时间,我就是在这里读书、做题目,这里是我青少年时专心学习的好处所。” 陈家老屋金树德堂位于温州永宁巷 60 号,是一座三进五间砖木结构中式庭院。原来大门门额上有“进士第”三个大字。门庭内横梁上的金匾“金树德堂”,据说是乾隆 皇帝为表彰大院主人的高尚品德所赐。大院内有大小天井十几个。从入口处的木栅栏门算起,一直到第三进的后院设有 6 扇大门。一道道门厅、一条条长廊,使这座古屋显得幽深、宁静。其梁柱门窗、条石地砖保留有明清江南古民居的鲜明特色。天井内树木苍翠,花草缤纷,古院如此布局设计,是封建社会士大夫刻意营造修身养性的居所。 陈式刚的爷爷早年从金家买来此屋,想必也是看好古院的宁静、幽深。 在陈家的客厅陈列着一个“宁静而致远”的横幅,置身如此宁静的环境中的陈式刚果然成就斐然,可以告慰祖上的良苦用心了。 “如果你一生都在做你喜欢做的事,你的人生就是快乐的。”陈式刚觉得自己能60多年埋头从事祖国的科研事业,这是他人生的最大幸事。 在中学时,他就痴迷于数理。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后,陈式刚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查文献、读论文,追踪了解科学前沿的进展。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无数次的详尽演算,他终于完成了一篇有关狭义相对论中引力理论的文章,投到了《物理学报》。此论文还被老师推荐在复旦大学物理系的报告会上发言。 在同学们眼中,陈式刚过着接近于苦行僧的生活,而他自己却感到其乐融融。 1958 年,陈式刚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毕业,10 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第七研究室,开始从事凝聚态理论和统计力学的研究工作。 心怀报国志的年轻人,一入职便以拼搏的姿态投入他所热爱的工作。 1962 年,陈式刚在《物理学报》发表第一篇独立撰写的论文《关于热的输运过程的动力学理论》,之后又连续在《物理学报》发表了《量子统计中的线性输运系数理论》 《强磁场下横向输运过程的微扰理论》等论文。 几篇论文刊出后,很快引起学界关注,年轻的陈式刚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初露锋芒。 1963年4月,陈式刚从物理所调入第二机械部第九研究院(时称九所)。到新单位报到后,先是进行严格的保密教育,陈式刚明白自己承担的神圣使命:将要从事研究原子弹的伟大事业。即使隐姓埋名,放弃已有重大进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也义不容辞。 陈式刚被分配到理论部状态方程组。理论部是核武器研制系统的重要部门,邓稼先、 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专家都在这里工作。 陈式刚对那段与邓稼先一起工作的宝贵经历记忆犹新:“初到九所他一步步地推导 他已经推导出的公式,让我与他一起检查有无问题。我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如此这般演算、研究、讨论两个星期后,我们终于把研究工作中的难题解决了。”陈式刚到母校温州瓦市小学讲座
之后,周光召也找陈式刚共同进行辐射输运物理方面的研究。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式刚感到无比欣慰。他说:“当时我因四清集训在信阳。16日那天,我在篮球场锻炼时听到广播说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有幸为解决原子弹研制中问题,和邓稼先一起检查 一道与关键部件(涉及能否理想起爆)有关的公式的演算。为核试验的万无一失,邓稼先将自己已经仔细推导过的公式,让我帮他再演算一次,然后才交给有关人员编程计算,他的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一直铭记在心。” 自 1963年至1978 年的 15 年间,陈式刚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坚持忠诚奉献、艰苦奋斗、协作攻关, 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严谨奉献的精神。 进入晚年的陈式刚一直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在 2020 年“陈式刚院士 85岁华诞暨学术思想小型研讨会”上,陈式刚做了题为《引力的量子化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