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五代接力: 续写教育世家精彩(上)
文摘
2025-01-11 00:05
浙江
王氏五代接力: 续写教育世家精彩
(上)
一名教师执教的岁月有多长?可能有人会说是 20 年,也许有人会说是 30 年,还 有的会说是一辈子。但在温州,有着这样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一辈子教书育人,还一代代地传承教育 事业,在教育天地辛勤地耕耘。他们的家庭,几代人承前启后,矢志育人,用热情和生 命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 9 月教师季,记者走近从温州龙湾七甲走出来的王姓一家。据初步统计,府学巷王家的5 代人中,有23个人曾从事教师行业。他们有的参与新学校创办,为新中国的教 育开创新的天地,还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一辈 子的教书匠,辛勤耕耘几十载,收获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就;有的虽不是一线教师, 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默默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退休了也不停歇奔走的步伐……在 这个教育世家里,我们看到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代代相传 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德。而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读到教师那份无言的奉献精神。 教师是园丁,教师是蜡烛,让我们走进温州这个近乎传奇的教育世家,去感受他们 数代从事教育事业的不解情结,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领略他们无私奉献的教坛风采。 在龙湾七甲老街,说起“篱斗底”,上了年纪的人几乎都知道。这里曾住着温州著名的宗族英桥王氏后裔 17 世孙王葆三一家。王葆三一家后来迁居到府学巷,这个家庭有两个人特别出色,那就是王家第一代曾从事教育行业的王超凡和王人驹。 王超凡,生 1887 年,13 岁就读于永兴罗山书院(今龙湾永兴小学)。1906 年入 浙江省温州师范学堂(今温州中学)学习。1908 年去杭州,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就读。王超凡早期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1911 年,王超凡曾任温州师范学堂附属模范小学主任。1917 年,他从日本东京明治政法大学毕业,然后和同学木干斋、李子奇一起创办温属女子师范讲习所(现温州二中前身),自任教员。 “爷爷对事业的那份激情,一直流淌在我们王家人的血脉里。”王环玲说。与王超凡人生大部分时间从政的经历不同,弟弟王人驹则不折不扣是个教育家。他生于 1901 年, 殁于 1951 年,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有生之年大部分时光都耗费在教育领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抱持低调的理想主义,温和、节制、持续地为家族、为乡邦的教育尽力。 据其最小的女儿、今年 60 多岁的王幼芙介绍,父亲王人驹从小接受新式教育, 1917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1920 年毕业,正是“五四”思潮激荡之际。初出 校门就做小学校长,1926 年再入大夏大学。在以后的岁月,他先后担任浙江永嘉县教育局局长、海宁县教育局局长、浙江第十省学区专职教育辅导员等职,还曾参加西北考察团,深入宁夏各地考察教育情况,写出《宁夏初 等教育调查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教育有 了许多系统的思考,后有专著《地方教育辅导经验谈》 问世。 “2003 年永兴小学 120 周年校庆,2004 年永昌小学 100 周年校庆,两校都出版了厚厚的纪念册, 在校史部分和历任校领导中,王人驹这个名字特别 引人关注。”王幼芙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在 1921 年至 1924 年间任永兴小学校长,3 年期间,实行新学制,采用道尔顿制教学法,并开始招收女生,还举行学生学业成就展览会,招待学生家长并对社会开放,盛况空前;1946 年至 1948 年,他任永昌小学校长,聘请多位学识渊博、各有 特长的外地青年教师来校任教,他尊重教师、要求严格,思想开明,短短两年就使学校走出低谷,远近闻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我们在这里,繁荣滋长,作为优秀 的公民,共建康乐的乡邦。”在永昌小学,由王人驹所写的校歌至今还在传唱…… “父亲非常敬重兄长,1948 年,他还和家乡人一起,筹办了私立超凡初级农业农林水产职业中学(1948 年 6 月开学)。办学是他长期以来的理想,他一共办过 3 所学校, 还有一所是幼儿园,1932 年他协助王晓梅创立温州第一家女子中学时,同时设了儿童生活园。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领域,他都有介入。”王幼芙说。 王家第二代教育从业者中,不得不提王超凡之子王弘法。他生于1916 年,1937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病虫害系昆虫专业,解放前从事过教学、科研、技术、管理等 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在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市立中学、温州农校、宁 波农校任教。1954 年 5 月调入安徽农学院,任农学系植保教研室教员,1973 年植保系独立建系后,在植保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安徽省植保学会副秘书长、 安徽省昆虫学会理事长。1981 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我见到父亲的机会并不多”,王弘法的女儿王克平告诉记者,她对父亲的印象一 直是他常年在外教书,很少回家,一直忙碌。而她全然认识父亲则是在父亲的葬礼上, 当时,“安徽农学院的很多领导都来了,他们为我的父亲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我们几个子女才知道,原来父亲是我国昆虫生态学的开拓者之一”,王克平告诉记者,王弘法曾主讲昆虫生态学害虫数理预测、 森林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昆虫研 究法等课程,长期从事“水稻品种 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玉米抗螟育 种”“稻纵卷叶暝生态学”等方面 的研究,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数篇, 编著出版了《农林昆虫生态学》等 著作,为安徽农学院昆虫生态学 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翻开《当代温州人物》辞典,里面就有我父亲王弘法的名字。另外,我的母亲陈秋宇也是一位教师。”据王克平介绍,陈秋宇解放前供职于龙湾永昌小学,解放后在温 州市职工业余学校任教导主任,“文革”之后,在温州第四中学任语文老师,一直到退休。说到母亲,王环玲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夏玄曼也曾做过音乐老师。原来,夏玄曼当年读书时,成绩是温州女师第一名,后来又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上海音乐学院。在永兴小学教书时,认识了王超凡之子王思本,即参与温州和平解放的使者王思本。 “我们兄弟姐妹共有 11 个,母亲后来不得不辞职在家,做专职太太”,王环玲告诉记者,母亲虽然一生操劳,却从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就连抗日战争期间温州沦陷, 全家逃到龙湾三甲郑岙村时,母亲还组织一起逃难出来的人唱歌,《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大刀曲》等抗日曲目,抗战歌声常常此起彼伏,振奋人心,王环玲说。 而在王人驹这一脉,其子王弘立夫人丁英英则是龙湾沙城第一小学的教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