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鹿城记忆 •家承风华》一书
西郭华里坦余家:风采依旧(上)
西郭华里坦余家:风采依旧
(下)
施菲菲
商界耆宿 致力创业
2005 年 4 月 8 日,温州工商联举行成立 5 周年大会,95 岁的余毅夫在聚会中被温州商界精英们称为“商界耆宿”。
2006 年 5 月 21 日,到官岭山庄采访,96 岁余毅夫先生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创 办自然疗法医疗计划书”,向笔者滔滔不绝介绍他精心策划了8年之久的自然疗法(利用清新空气、幽静环境治疗慢性疾病)医院。余先生思路清晰,红光满面,创业激情溢于言表。
如果自然疗法医院能创办成功,从 25 岁创办余广茂锯木厂至今,他创办的工厂、 公司、商行、学校就有 11 个,“商界耆宿”“创业大师”的桂冠赋予他,绝不过分。
余毅夫生命不息创业不止的雄心来自他年轻时的一次北行。
说起 70 年前的那次赴南通商务,余先生俨然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他慷慨激昂, 目光炯炯:“我18岁结婚,19 岁任我父亲木行的会计,25 岁继承家业。20 岁那年奉父命去南通销售木材,在南通办商务期间,聆听了有关张謇致力办实业办教育的事迹, 可以说是听入迷了,特地安排时间参观了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纺织学校,还去瞻仰了他的坟墓。张謇一生所作所为让我心动,我想,人生在世,就应该像他那样,为国家为民 众做大事、做好事。”南通之行,余毅夫的人生目标就此而立,他下定决心:这辈子, 一定像张謇那样创办实业,振兴教育,以富国强民为己任。
如痴如醉,不折不挠,余毅夫在自己认定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更有不公平的遭际与飞来的横祸,他不弃不离,一如既往地实践他“办实业,兴教育”的人生初衷。
余毅夫是个做大事的人,从25岁到46岁的21年中,他说自己先后创建 5 家工厂、 两家公司、两家商行、两所小学,还接办了私立毓蒙工业职业中学。 ——1936 年,余毅夫在父亲的支持下创办“余广茂锯木厂”(解放后改为国营企 业温州木材厂),采用在当时最先进的带锯机械,带式锯木不仅提高锯木效率,还减少 了木材在切割中的损失。 ——1938年,余先生凭借任永嘉县机器锯板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和浙江木板运销公司董事长的社会关系筹集资金,创办了温州广化小学、广济小学。两校可容纳学生1500多人,解决了西郭一带百姓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1940年,筹集资金兴办“永嘉县贫民产院”,并担任院长,专为贫民产妇施医、 施药。 ——1945年,接办了李毓蒙创办的私立毓蒙工业职业中学,把校址从瑞安迁到温州, 并出面集资,邀请温州各界知名人士组成校董会。解放后学校更名为温州工业学校,后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1946 年与人合伙,创办了鼎泰轮船木材股份有限公司,不仅繁荣了温州木业经营,还对沟通温州与台湾之间航运和贸易起了重大作用。同时还策划了“自采、自制、 自运、自销”一步到家的“四自”木业营销计划。 ——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创办火腿厂,还发明出“人为控温”,全年 365 天都 可腌制火腿的工艺技术。 ——2004 年,余毅夫作为温州实验中学前身唯一还健在的董事,受邀请参加60周年校庆。 1946年创办的鼎泰轮船木材股份有限公司除在上海的总公司外,在台湾、福州、 温州都设立分公司,公司分派余毅夫担任台湾分公司经理。1947 年春,余毅夫携家眷赴台湾任职。 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台湾,当时是百废待兴,与大陆经济贸易非常繁荣,余先生在经营鼎泰分公司之余,还在台湾创办了楠木地板厂、肥皂厂。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与其他人员竟有120多万人。目睹当时台湾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现状,余毅夫明白他“办实业、兴教育” 的宏愿在这里是无望付诸实施,1949年5月,他决定回归祖国大陆。他果断结束在台湾的三家企业,把家眷、资产全部运回大陆。他将公司停泊在台湾的一艘轮船、三艘汽船, 以“驶往洞头”为名,避开台湾当局追查,偷渡回到大陆。 “我下回归的决心时,温州还未解放,当时大陆的许多商家巨富千方百计将家眷、 家产转移到台湾或者国外,我却‘溯向而行’,被别人看作是不可思议之事,但我却坚 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我的‘办实业、兴教育’愿望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 只有在家乡实施才有意义。”余毅夫的这一番话,让人明白他怀揣的那颗赤子之心。 “我记得我们一家人从台湾回大陆是1949年5月,我们是回温州老屋过端午节, 我只14 岁,我们兄妹 3人与母亲、阿爷、表姨表姐同坐光展号汽船偷渡回温州,大哥 因学业留在台湾,父亲因企业还有数十职工需安置,暂时还留在台湾。印象最深的是途经台湾海峡时遇上大风浪,听船老大讲非常危险,为了安全,后来不得不把船上装的白 糖都丢入大海。”余震寰是余毅夫第三个儿子,他记忆中的“回大陆”有些惊险色彩。 1956 年,余毅夫在香港处理公司事务,收到鼎泰公司同仁黄国定的来信,他笔下的大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让余毅夫向往。尤其是周总理那句“台湾同胞,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话,像一句召唤令,让余毅夫这个游子心中充满温暖,他不再犹豫,也顾不及台湾的企业,直接从香港毅然回到温州家乡。 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余毅夫满腔热情,他被选为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工商联常务委员。在一次政协会议上,他把自己所见到的大陆社会情况与台湾做对比发 言。他的发言被制成录音,送到福建前线电台对台广播。余先生的发言触痛了台湾当局, 他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留在台湾继续学业的大儿子余震宇更是遭殃。“我大儿子学业很优秀,台南工学院毕业后,考取去美国公费留学的名额,因为我的原因,台湾不允许他出境,整整扣留他 13 年之久。” 但在此后的政治运动中,余毅夫也受波及。“父亲收到的调配令是去温州木材厂(余广茂锯木厂公私合营后的名称)当副厂长,实际安排却是去竹岙养鸡场养鸡。两年后又 调到红星花木场种花,他没有工资,只领津贴。其实父亲是被安排去劳动改造,他却一点也不在乎。”女儿余玲如是介绍。 余毅夫是个做大事的人,从不计较生活上的得失,真正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极“左” 思潮的冲击下,他被当成了“国民党特务嫌疑分子”,受周围居民监视。当一个老邻舍偷偷告诉余先生“居委会里开过会,要大家提防你、监视你”时,余毅夫感到彻骨的心寒。 “文革”中,百余红卫兵包围了余氏在华里坦的老宅,扬言要搜出余毅夫从台湾带来的发报机。他们翻箱倒柜,折腾了 9 天 9 夜,后来,余先生又被“台风”刮进监狱, 囚禁 19 天。士可杀不可辱,冤屈逼得余毅夫选择跳楼以示清白,幸亏他被救活。 改革开放后,又逢明政盛世,年过花甲的余毅夫焕发青春,又投入了他执着的追求中, 他为引进外资、振兴地方教育做了不少大事:1979 年,他牵线,促成香港挚友王国桢、 王国桐、徐兆华等人与温州罐头厂的一笔贸易;1981 年,协助市侨联领导动员纽约温 州同乡会会长林宝森、香港溢丰针织厂经理胡志贤投资 14 万美元与温州国际信托公司 合作,造华侨住宅;1984 年,75 岁的余先生还担任兴华开发公司总经理,多方经营, 使公司转亏为盈;1992 年,说服朋友台湾同胞吴昌涛先生捐资 40 万元,建成民建职业中学吴昌涛教学大楼。 在仰义乡澄沙桥村一条 3000 多米的公路边,有一块澄沙桥村村委会立的纪念碑, 碑文中有如是一段话:1981 年,余毅夫先生亲莅我乡选定河岱村作为老年公寓基地, 与我村共同筹资建成 3000 米公路暨“思亲”“春晖”两亭……为表示对余毅夫先生为国育才、为民造福之高尚品德,特此铭石立碑,以资纪念。据悉仰义河岱因为交通不畅, 山上居民都移到山下居住。余毅夫先生奔走两年,使这条公路完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现在这里被开发成设施一流的高尔夫球场,村民受惠良多。 余毅夫把自己不菲的家产全部捐献给国家,甚至没有留下多少自己生活的费用。晚年余毅夫住在官岭山庄,他的生活极其清贫。由于政策没有落实,他从1956 年到“文化大革命”,每月只有 50 元生活津贴费,无医疗保障,保姆工资、药费都由子女负担。是女儿余玲为父亲到有关部门奔走,他的生活津贴费才逐渐增加,有了药费报销。采访中,对这些不公平待遇,他没有只言片语,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正在运筹帷幄自然疗法疗 养院,据说,资金、地块都将得到落实。 有人认为余毅夫这一辈子尽做“傻事”,他却说:祖国是我的母亲,我当然倾囊而出,这是我心甘情愿的。 问余毅夫的儿子余震寰:你家本是家产万贯的富商,你父亲为办实业、办教育倾囊而出,你理解吗?他回答:完全理解,把钱用来回报社会,是最有意义的事。我父亲说 得好,每个子女头上都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余玲毕业于嘉兴师院,退休前是温州十二中物理教师,丈夫陈正琦 20 世纪 60 年代从浙医大毕业,是平阳顺溪名门望族陈少文的曾孙。“他家是平阳有名的地主,我 家是温州有名的资本家,我们是真正门当户对。每次受到冲击时,我们两人都能相互谅 解……”余玲风趣幽默地将家庭出身、父辈身份带给他们夫妇的磨难轻描淡写地一言带过,余氏子弟的乐观、豁达、智慧在她身上可见一斑。 余震宇是余家唯一没有回大陆的人,他从台南工学院毕业后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因为父亲余毅夫回大陆,他似乎被作为人质,扣留在台湾 13 年,后来一直到 40 多岁时, 他才实现夙愿,有机会去美 国,读上哈佛,但因为年龄 偏大,他无法坚持学业。后 来余震宇在美国纽约开了个 中国礼品店,店名叫“东方”。余震宇有两个子女,子名余 嘉,女名余熹。他们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余震中也算是继承余家祖业的孙辈。高中毕业后考上山东农学院林木专业。在大学里,余震中学习非常勤奋,不仅专业成绩优秀,他俄文也是拔尖的。1957年毕业后,他留校当助教。或许是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在 1959年与妻子被调到山西省林业学校当教师,1970 年夫妻俩又被下放到林场劳动,直到 1978 年才重新回到山西省林科院科院工作。 余震中女儿余蕙回忆:父亲一生都在从事林业研究,他被下放到山交村林场,名义上工程师,实际上是在那里守林,他被派到一个很偏远的点上负责一片林地。当时他没有一点情绪,而是带一本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与一些专业书进山,他是个安贫乐道的学者。父亲的英文比俄文逊色,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补习。20 世纪 80 年代,恢复林业研究工作时,他的英文在同行中可是佼佼者。当时山西省林业科技界职称考试都请他出外 语试卷,太行山山区林业规划由他策划,他还主持好几个全国性林业研究课题。1986 年, 他主编的《绿化太行山技术选编》出版,“我以我的爸爸为荣”。 1993 年,余震中主编的《容器育苗》列入全国星火计划丛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他的许多论文获山西省科技优秀论文奖。 小时在温州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余蕙,来到山西父母身边生活时,她发现父亲与爷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管遭逢怎样的境遇,他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搞自己的专业。“我还记得一个细节,在林场劳动时,父亲常常带林场工人的子女们去山坡上用石头摆字,那时我们这群孩子认为是好玩,在他的指挥下,摆出四个大字‘绿化祖国’,直到后来,我坐车回温州,远远看到山上那 4 个大字时,我才明白他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自己一生所追求。” 三子震寰,高级工程师职称。杭州化工学校毕业,在化工部第二设计院工作时,设计了立式浓硝酸储罐,比苏联卧式储罐要先进许多,应用到生产部门反响很好。西郭华里坦余氏故居(二)
在余省三先生的孙辈中,余震南夫妇也是事业有成者。余震南与妻子崔跃玲是吉林艺术学院同学,一个从事作曲研究,一个从事器乐研究,双双留校任教, 后调到广西教育学院音乐系。从余震南的履历中,我们了解到他担任过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党支部书记、广西教育学院音乐系系主任。 葛翔是余省三先生的外孙,曾担任奥地利比凯旅行社董事总经理、 欧中旅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葛翔1956 年出生于温 州, 浙江商校毕业后曾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初移居香港。他从当导游开始,一步步发展,终于创办了自己的旅游公司。 葛翔妈妈余冰如女士(温州华侨中学退休教师)拿出一本葛翔与《上海商报》记者徐蓓玉合著的《伴你游欧洲》送给笔者。这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身的读物,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欧洲奇特的风光、深厚人文和旅游途径。余老师指着书说:“我真不知道儿子哪来的时间,能潜心写出这样一本书。公司的事务非常繁忙, 作为总经理,他要管理公司。他曾经是奥地利金牌导游,声誉极好,有时国内来的旅游 团或者某些政要到奥地利,点名要葛翔导游,他也不推托。我这孩子就这样,他认定要做的事,就会一往无前。” 温州大学余蕙是余省三先生的曾孙女。采访中,她待人的热情、坦诚完全可以感觉得到。余蕙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从她那一大摞的获奖证书中,我们可知她是一个敬业爱生的好教师。 市区建于明朝的西郭浦桥,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 余氏故居就在桥西华里坦6号。这里榉树成行,黄石板路沿河铺筑,石级步步入河, 极具江南风韵。 这条保存较好的黄石小路,过去一直铺到浦桥边。余毅夫告知是由他出资铺设:抗 战时,为了方便疏散,政府出面拆除古城墙,九山一带古城城基全部是黄色花岗岩石条, 质地坚固,颜色鲜艳,废弃很可惜,我雇来工人把石条运来筑了这条石板路…… 余氏故居占地 1000 多平方。6 号门内,过去有中式四合院、洋式楼房、道坦、花园、 水井、栈房、书塾。岁月拂袖而过,虽然昔日繁华殆尽无存,但大宅门的风情韵致在建的细部仍可觅见,故居外墙上下两排欧式拱窗的装饰浮雕异常精美,引人注目。 墙内花开花落,墙外世事风云,后来,华里坦 6 号传出的不再是算盘噼啪声、银圆的叮当声,而是琅琅书声。余氏后人极少经商,大多数以知识分子面目出现在大庭广众 前,但“执着追求”“诚信为人”的余氏遗风在他们身上一直流传,这可是余氏永远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