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自成一体的孤岛;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那么欧洲就少了一点。……无论谁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孕育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John Donne
听到诗人唐湜先生去世,我很悲痛,因为中国失去了一位独特的诗人,也带走了我与他曾经有过的岁月、诗情与友谊。
我认识唐湜先生很早,那时我二十多岁,热爱新诗,读了不少诗集,也涂写了不少东西。可我身边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诗人都在飘渺云雾间,我无法与他们作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相通,直到结识了唐先生。那时他住在城下寮,我经常出入他家,无论手头是否有事,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热情地接待我。我听熟建国初期每天早晨积谷山上嘹亮的号音,读熟唐先生为此而写的《飞扬的歌》,诗中宏伟的开国气象与建国理想曾使我神往,而另一些精致的短诗,如《我的欢乐》《遗忘》《诗》《巴尔扎克》令我沉醉,叫我迷恋。但他自已由于一九五七年的一场灾难,当时被开除回家,还得接受监督改造,对生活难免消沉,更不必说写诗了。我们谈别人的诗,谈他的诗,谈他的际遇,也谈我自己的想法,我为他搁下灵动的诗笔万分惋惜,我说,正因为你历经坎坷,更应该写诗,西哲不是说愤怒出诗人吗。在年轻人热情的感染下,他又拿起诗笔,拿诗与美来与可诅咒的丑恶对抗了。有一年春节,他来到我家,拿给我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一首诗:《断思——赠K》,我以为K指的是我,可惜赠给我的那页诗稿我没有保存下来,诗中写道:
该吐出彩云样光耀的珍珠!
从此,他的诗泉重又喷涌,一卷一卷地写出《清晨之献》《西窗商籁》《幻美之旅》乃至长诗《海陵王》……他怕被人抄家抄走就誉了多份,分放几处,一份就放在我家,因此我能陆续读遍他所有的手稿。——他写的字又小又细又淡,不知是为了减轻誉抄的劳累,或是为了节省蓝墨水,那时他手头拮据,纸张都是一位青年朋友赠送的。——我每读一卷他的新作,自己就仿佛一棵小草淋了一阵春雨,有了新的生机。我还爱读他的评论,1950年出版的《意度集》。他的评论与众不同,思辨之中流荡着一种诗意,我就像躺在溪边的青草地上倾听泉水的低语,感受蓝天白云的抚慰。在他的导引下,我读懂了冯至的“沉思的诗”,体验郑敏“静夜里的祈祷”,而《维吉尔的牧歌》更令我神思飞越。
九叶诗人相聚,从左至右:杜运燮、郑敏、袁可嘉、曹辛之、唐湜。(源自曹凌云)
当然,我有时也将自己的习作请他看,他看得很认真,用红圆珠笔作了仔细的修改,他提的意见很坦率,有时也很尖锐。晚年他还为我的一本诗集写了评论(后收入拙著《最初的微笑》中)对像山泉一样流出来的自然、明白的诗表示欣赏,对当时诗坛上只允许自己的一种写法而排斥别种风格的做法提出批评,他呼吁诗坛应该百花齐放。
正如五四时代的许多诗人,如梁宗岱、戴望舒、冯至、卞之琳都兼通中外文学一样,唐湜先生是诗人、评论家,也是外国文学研究家,他翻译米尔顿、艾略特的诗,泰戈尔、莎士比亚的戏剧,评论过阿左林、纪德、梵乐希、衣修午德和维吉尔。对此,我虽力不能至,心向往之,也曾译了一点东西,而且也爱请教唐先生,他读了我的一卷海涅译诗后曾写下《我的意见》:
1.有些地方不贴切原文,只以泛泛之词笼统地译出,有失原作风味。
2.文言和方块词有些堆砌,这些词儿就是那些泛泛的笼统的词汇。
3.译得颇干脆,朗朗可上口,有点民歌意味(但须谨防民歌的流俗风格的感染),这是接近海涅风格的,海涅的诗谱曲最多就是为此。
4.我希望译得单纯、明快,又口语化,贴近原作的文句。
这么具体、细致的指导,表现了唐先生对我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唐先生的翻译主张。从此我翻译什么东西就时时记起先生的教导,总是努力贴近原文,译出原作的风格。
唐湜(中)和刘文华(左一)、金江(左二)、孙光酶(右二)、王友圭(右一)在一起。(源自曹凌云)
唐先生真是个不失赤子之心的人。有一段时期他对种植花草很感兴趣,在小花盆里种了很多花木。有一次我看见他自己嫁接了好几棵“绯牡丹”,绿绿的仙人掌上嫁接一个红艳艳的小仙人球,很可爱,我便向他要一棵,他竟然拒绝,令我非常伤心。我想这个唐先生真是太小气了。其实,这正是他的特点之一,他爱在火头上的东西绝不放弃,正如小孩喜爱的糖果连母亲也不愿给一样。我想,只有这么执著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吧。他沉潜在花草的世界中,结果写出了一系列有关花草的诗,其中一首十四行《小植物的歌唱》我最喜欢,他教导我们如何对待生活,这难道不是比送我一棵仙人球贵重得多吗?唐先生是慷慨的,我向他借书他从不拒绝,连诗人唐祈、陈敬容留在他身边的手稿都借给我。他后来出版的著作总是签上名字送给我:《九叶集》《海陵王》《月下乐章》《遐思——诗与美》《春江花月夜》《霞楼梦笛》《三星草》《蓝色的十四行》,这些都已经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湜是一位独特的诗人。有一次我在他家中,有朋友问他怎样才能写出好诗,我抢过来回答说:创造出世界上未曾有过的。唐先生听后微笑着连连点头。他的诗就是独创的,古诗中没有,新诗中也没有。他的诗是用他自己的生命写成的,满蕴着他的欢乐,他的痛苦。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蕤思(Narcissus)爱山、爱水、爱阳光,更爱自己;唐湜先生也爱山、爱水、爱阳光,他却更爱诗。纳蕤思临流鉴照沉没于水,后来水中开出了水仙花;唐湜先生沉浸于诗,开出了心灵之花。
不久前,朋友告诉我,先生又病了,而且很重,家属已经准备后事,要在墓碑上刻一首他自己的诗,问我哪一首最合适,我说如果可以,刻上他写的《纳蕤思》的最后两句就够了:
觉手足渐伸入泥土,脉脉含情,
口里吐出了纯白如云的花朵!
题图说明
作者瞿光辉与唐湜(左),摄于温州海坦山
《美丽的旧书》,瞿光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