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学习札记
牡蛎配育阴泻火药平肝潜阳,除热定惊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称牡蛎“微寒以清热补水,治虚劳烦热”,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取牡蛎组方治多种热性疾病,正是取其咸寒沉降,能导热下行之功。
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云:“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该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病证,日久热邪燔灼津液而渴。取牡蛎咸寒引热下趋,栝蒌根甘寒生津止渴,二药相伍正可使肺胃热除而津回渴愈。
又如太阳伤寒误下,致邪热内陷,弥漫全身,表里俱热,虚实互见之证,虽然三阳皆受邪气,而少阳胆气被郁,相火上炎是其关键,治疗重点是泻肝胆之火而重镇安神,仲师创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取小柴胡汤去甘草和解少阳,桂枝宣表通阳使内陷之邪从外解,茯苓甘淡宁心利水,牡蛎咸寒定惊,大黄通里泻热,使热邪由大便清泄。
清代柯琴释本方证时指出:“龙骨重能镇惊而平木,蛎其体坚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静可以镇惊,而寒可以除烦热,且咸能润下,佐茯苓以利水。又能软坚,佐大黄以清胃也。”
后人常用本方治相火上炎、神识失常之癫、狂、痫证,均有良效,这显然是与牡蛎泻热镇惊的功用分不开的。
吴鞠通仅取牡蛎一味为一甲煎,或将其与滋阴潜阳药相合,组成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及大定风珠,治温热余邪未尽致心神失守,谵妄难眠等。
今人常取牡蛎伍龟甲、龙骨、代赭石、珍珠母、杭白芍、菊花、龙胆草等治阴虚肝阳上亢之证,可看作是对仲师运用此法的开拓和深化。
THE END
【本文选自《临证启示录》,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马继松。人卫中医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个【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