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花||韩新明的拉面人生

文化   2024-10-11 07:00   青海  
【循化青年文学】
【作者:尹春花】


韩新明的拉面人生


“爸、妈,我退学了!我要外出挣钱,和你们一起共同撑起这个家!”2005年5月的一天,16岁的韩新明提着书包站在父母面前,用坚定的语气说道。父母看着年幼瘦小的儿子,环顾空荡荡的家,鼻子一酸,眼里噙满泪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题记


被迫辍学


韩新明,1987年出生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新村一个普通农家。父亲依靠承揽一些小工程养家,生活算不得富足,但也衣食无忧,一家人其乐融融。韩新明就在这样一个祥和之家无忧无虑地成长。

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因工程发包方不验收工程并拒付父亲的工程款,导致这个温暖的小家一夜返贫、债台高筑。生活的窘迫逼得小新明一夜间长大了。他不愿见到络绎不绝的讨债人,不愿父母再为自己的学费发愁,看着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父母,他的心好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思虑再三,他做出了辍学的决定——这将会付出昂贵的青春代价,但他别无选择。2005年5月3日,他离开了心爱的校园,背起行囊,告别熟悉的故土,在父母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踏上了北漂之路。


打工之艰


走出大山,广阔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几经辗转,韩新明来到首都北京。大都市的繁华让这个来自大西北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小少年感到震撼、新奇、迷茫与不知所措。人流如潮的京城不会在意他的到来,他这样一个流浪者,很快被淹没在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中。但北京城并没有嫌弃像他那样投奔而来的无数淘金者,而是任他们在它的街巷间穿梭。白天他拎着铺盖卷行走在大街小巷找工作,夜幕降临时,走到哪儿算哪儿,找一个桥洞,就地展开铺盖,倒头就睡。

年龄尚小的他身材矮小,很难被商家挑剔的眼光瞧上,被无数店铺拒之门外。一周过去了,身上本就不多的盘缠花光了,可工作依然没着落。一个雨天,饿着肚子的他在万般无奈中走进东直门一家名为“西域新疆美食”的小饭馆,饭馆老板娘上下打量着他,问:“想吃点啥?”韩新明用羞涩的目光望着老板娘,轻声说了句“我饿”,便低下了头。善良的老板娘立刻明白了,什么也没说,转身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她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新疆特色美食——炒拉面,爱怜地说:“孩子,吃吧!”韩新明感激地望了老板娘一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低下头,和着泪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那一碗面,是韩新明长这么大吃过的最美味的面!吃罢,他给老板夫妇深深鞠了一躬,说:“我给你们打工可以吗?我不要工钱,请你们收下我吧!”夫妇俩看着眼前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说:“这条街偏僻,我们生意也不景气,你要没地方去,就留下来吧,工资照着别的门店标准给你结,每月300元。”

流浪街头的日子就此结束,韩新明拥有了第一份工作。

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起早贪黑,在小饭馆里忙碌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老板韩舍已布一起去菜市场买食材。回到店里,他立刻开始擦桌子、扫地、招呼客人,刷盘子、洗碗、择菜、洗菜,一样也不落下。除了做饭,小饭馆里所有活计他都抢着干,不在乎工资多少。

饭馆面积狭小,小到没有搁一张床板的地方,韩新明就睡在地上。第二天一早起床,就把铺盖卷起来,放到房顶上。有一天,狂风暴雨突然而至,将铺盖淋得精湿,到晚上睡觉时,韩新明只好将被褥里的水拧了又拧,将湿漉漉的被褥铺一半在身下,另一半盖在身上,那种被逼到绝境的难受无法言说。但一想起家里日夜操劳、愁容满面的父母,他的内心燃起一股热腾腾的力量!

三个月后,老板因回老家处理一些事情,需要闭店一段时间。走之前给韩新明1000元工资,让他自谋生路。

这是韩新明有生以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第一桶金”。

创业之难


韩新明又回到了睡露天桥洞的日子。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他身上有了一笔小小的创业“启动资金”,还怀揣一门谋生技能——学会了怎样选肉、怎样串串、怎样烤串。虽说还没能摆脱流浪生涯,但他的处境已经今非昔比了。他盘算着怎样才能让这1000元钱活起来!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露天桥洞诞生了——卖羊肉串!

生活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方向。那一晚,韩新明觉得月亮分外的美,风儿格外的轻,就连虫儿的鸣叫都那么动听。当东方现出鱼肚白时,韩新明已经打点好行装,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

很快,他在丰台区丽泽桥附近租到了住处。那是一间5个人合租的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虽然房间逼仄狭小,但只要有栖息之地,就能放飞心中的梦想。从这个房间里,韩新明迈出了自主创业、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每天清晨6点左右,韩新明就到菜市场去选羊肉,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切块、腌制、串串,下午5点出摊,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收摊。他有的是青春的激情和力量,只要生意好,就不知道什么叫累。回到出租屋,稍稍眯一会儿,又马上起来,揉一揉惺忪的眼睛,去菜市场买肉,紧张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日子像单曲循环播放般周而复始,虽然每天都累得浑身散了架,但看着日渐鼓起来的钱包,希望像喷薄而出的朝阳在他心中冉冉升起,所有的苦累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意外像山外飘过来的不测风云,在平静的日子里投下一片阴霾。邻居们不习惯闻到羊肉膻味,时不时要找点碴。一天,当韩新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见房东把他的行李扔到了院中,锁了房门,合租的同伴也被房东驱逐,不知去向。

韩新明又一次回到桥洞下。

天亮了,韩新明又去寻找住处。当他走到路边一处树林里时,一座破旧的废弃石板房在树荫下若隐若现,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走过去,围着房子转了一圈,房子虽然破旧,但尚能遮风避雨。他喜出望外,立马动手简单收拾一番,当晚就住了进去。房子里没有水,嗡嗡叫的蚊子叮得他浑身起了疙瘩,奇痒难耐,加上屋里蒸笼般闷热,让他饱受煎熬。但他想不到的是,这样一间破房子也不能白住,“地头蛇”发现里面有人,找上门来,每月强行收取300元“租金”。韩新明只得乖乖交上,谁让自己是外乡人呢,强龙难压地头蛇啊!

一天,韩新明照样傍晚5点出摊,当他第二天凌晨4点回到住所时,发现这里已是一片废墟,房屋已被拆除,自己所有的家当都无影无踪。他茫然地站在废墟里,仰天长叹,欲哭无泪。

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韩新明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渐渐成熟起来。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换来了6万元积蓄。从白手起家到1000元,再到6万元,无疑是个重大跨越。有了这笔资金,韩新明的目标变得清晰起来——自己当老板!

2007年5月,韩新明离开北京,转战涿州。


开店之困


2002年2月,毗邻循化的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了一碗距今约4000年的面条,比此前早有定论的源自意大利的人类最早面条的年代还要久远。每个青海人都骄傲地说:“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来自我的家乡——青海!”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青海,韩新明决定开一家拉面馆,让南来北往的客人尝一尝来自大西北青海家乡的味道。

没费多少工夫,他就在涿州市桃园附近租下了一处门面,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憧憬,步入拉面人行列。

装修,保洁,购置桌椅、灶具、锅碗瓢盆……虽然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但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如同看到了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的美好景象,少年老成的韩新明累并快乐着。

2007年6月,韩新明终于将“兰州拉面”的匾额挂上了门头,属于自己的第一家拉面馆如愿开业了。

然而,尚未从开业的喜悦中缓过神来,无情的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由于他拉面技术还不够精湛,拉出的面条粗细不均、口感欠佳,与那些经验丰富的拉面师傅拉出的面条相差甚远。汤底的调配也不尽如人意,任他百般努力,也调制不出能让食客沉迷的风味。日子久了,来吃饭的顾客越来越稀少,直至门可罗雀。他想方设法改进,但技术是硬头活,是开拉面馆的“金刚钻”,短期内弥补这个短板,实在太难。

面对日渐冷清的面馆,韩新明一筹莫展。

一次,有位顾客吃完面走出门,又回过头冲着店里说道:“这么难吃的面还好意思叫兰州拉面!”说罢,扬长而去。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韩新明,是啊,技术是立业之本,是成功之基石。自己技术不过关,还开什么拉面馆?

到今天这般境地,韩新明没有回天之力,关门是唯一的选择。关门那一刻,他心中五味杂陈,有自责,有遗憾,有悔恨,有茫然……

回想起来,至今开业整整一年!365天的付出,没能换来相应的回报,反倒贴进去6万元血汗钱。奋斗了三年,又成了一贫如洗的流浪汉。

学艺之苦


拉面馆倒闭了,他那颗炽热的心连同未来的希望之门也一同关闭了。

在灰暗与迷茫的日子里,曾经的梦想破灭,未来的道路仿佛被浓浓的迷雾笼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不知该何去何从。每天都在自我怀疑与沮丧中度过,责怪自己没能将拉面馆经营好。

身无分文,经济上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衣服破了,鞋子露出了脚指头,手机也欠费停机了。整天饥一顿饱一顿,无异于流浪街头的乞丐。

就在他感觉自己快要被黑暗吞噬的时候,父母来到他身边。他们没有半句责备,只是默默地陪伴着他,宽慰他失败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父母情真意切的鼓励和慈祥目光里的信任,让韩新明渐渐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从小对他关爱有加的韩学峰伯伯来了,面对困境中的韩新明,韩伯伯说:“别太难过,这次因为技术原因拉面馆倒闭了,这恰恰给了你提升技术的动力和方向,别让技术问题把你打倒,这只是个小小的坎坷。你有热情和决心,只要去努力,弥补技术上的短板,我相信,下一次你的拉面馆一定会一鸣惊人!是条汉子,就要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韩伯伯的话,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驱走了韩新明心中的阴霾。对呀!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技术是可以学的,我要请师傅学技术、练本领,一定能凭借出色的技艺,让我的拉面馆重生。我能,一定能!

在这种念头的驱动下,倒闭的拉面馆不再是韩新明人生的羁绊,转而成为一种新的动力。他丢掉幻想,从学习拉面技艺开始,去迎接下一次挑战。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新明从来没有懈怠过。每天清晨,天未亮就起床,做好烧火做饭前的准备。面匠是个体力活,不经过一番历练,要拉出龙飞凤舞的面条是不可能的。和面、揉面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要的是恰到好处的力度和不急不躁的耐力。韩新明的双手常常因为过度用力而酸痛不已,长时间的揉压让两条胳膊像灌了铅一般沉重。为了达到师傅的要求,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枯燥的动作,不敢稍有懈怠。

拉面技巧更难掌握。抻面的力度要把握适中,重一点轻一点,会影响面条匀称度和粗细度。无数次的失败,韩新明有过心生沮丧的时候。每当这时,他就会想起父母的关爱和伯伯的鼓励,再看看眼前不成形的面条,便暗暗给自己鼓劲:练下去!练下去!绝不能放弃!

为拉出一碗心仪的拉面,他像着了魔一样,连做梦都在挥动着胳膊。工作台前一站,往往就是几个小时,天天如此,即使双脚肿胀,疼痛难耐,他也不肯离开。

渐渐地,他摸出一些门道来。要想做出极具风味标识度的拉面,关键在于汤料,而熬制汤料的过程,更是一场神秘莫测的艰苦磨砺。

韩新明长时间守在锅边,忍受着高温和蒸汽的熏蒸,汗如泉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了熬出独属于自己拉面馆的风味,他不断调整配料的配比和火候,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长时间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料气味挥之不去,刺鼻难耐,他的嗅觉也逐渐变得麻木了。

通宵达旦守汤锅是常有的事,疲惫如影随形。虽然眼睛酸涩,脑袋昏沉,却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错过了汤底熬制的最佳时刻。一有困意袭来,他就用冷水浇头,强行让自己重新打起精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月后,韩新明终于将一碗碗宽薄、大宽、细条的拉面逐一端到师傅面前。看着清亮的肉汤、翠绿的“浮萍”、雪白的萝卜、深褐色的牛肉掩盖着的醇香的面条,师傅会心地笑了!

韩新明苦尽甘来!

成功之喜


2008年,金秋十月,青藏高原东南角下的积石川遍地金黄,身怀拉面绝技的韩新明无心留恋故乡美景,满怀信心地来到河北省高碑店市。他想在这个小城里大干一番,让青海拉面遍地开花,十里飘香。

刚好,高碑店南大街祥和鑫园一家饭店正在转让,韩新明一眼就看中了。朋友们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凑齐了6000元转让费。

他又一次将“兰州拉面”的牌子挂了上去。

小拉面馆开张之后,生意异常火爆。清晨一开门,顾客就陆续不断地走进来,每张桌子前都围满了食客。

韩新明熟练地舞动着手中的面团,一抻、一拉、一甩,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在他手臂间舞动,滚烫的大锅中捞出一碗碗清香扑鼻的面条,让人口舌生津,垂涎三尺。

食客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周边居民,还有不少是慕名而来的远方食客,店外经常有许多人在排队等待。尽管有时候等餐时间并不短,但大家都愿意等,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一碗拉面的味道。

韩新明热情招待着每一位顾客,脸上始终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很多消费者到这里一饱口福的同时,也享受到温馨的用餐氛围,体验青海美食文化的独特风情。小小拉面馆成了高碑店城一道亮丽的美食风景线。

2016年,韩新明对店面进行提档升级。他把纯正的青海风味新菜品引进店里,并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伊味牛霸!从此,“兰州拉面”的牌子摘了下来,“伊味牛霸”的牌子高挂门头。韩新明注视着门头上蓝底白字的“伊味牛霸”匾额,暗暗对自己说:我要让拉面馆的辉煌一直延续下去,让伊味牛霸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美食地标!

连锁之盛


韩新明的成功吸引了家乡父老乡亲们羡慕的目光,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千里迢迢投奔韩新明。韩新明热情接待家乡父老,力所能及地安排他们在自己的店里工作。他牢记自己当年创业失败的痛楚,不想让家乡人再体验一遍。

他把回报家乡的一腔豪情化作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让远道而来的乡亲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拉面技术。他一对一向乡亲们传授技艺,谁学得快、进步快,就重点培养谁;谁技艺成熟、有意愿开店,他就从店面选址、装修到开业给予无私支持。几年下来,他先后安排100多名老乡在自己店里就业。在他的培养帮扶下,韩苏力么尼、韩忠德、韩才乙地、韩舍乙布、马成军、韩进良、韩文义、周龙、穆汗麦、韩德军、乙苏福、韩福龙、韩穆汗麦、韩有良14位老乡学成出师,“另起炉灶”,成为拉面店老板,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9年,以韩新明弟弟的拉面馆开业为标志,“伊味牛霸”拉面孵化出第一家连锁店。截至目前,韩新明已拥有4家直营店、10家连锁加盟店,店铺遍布河北高碑店、安新、白沟、霸州、安国、易县、涞水、定州,上海等地。

事业有成的韩新明在高碑店最繁华的地段购置了商品房,娶妻生子,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回馈社会


韩新明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各民族大家庭给了他施展能力的舞台,感恩自己走投无路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善良的人们,他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时刻不忘作为一名“责任公民”的社会担当,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回馈社会。

2019年底,新冠肺炎在武汉肆虐,随之蔓延至全国各地。临近春节,几乎所有人都严格执行封控措施,不出家门。当时防疫物资、生活物资奇缺,大家都处在焦虑之中。韩新明想到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的人员,再也坐不住了,他想以自己的方式尽一份力量。

说干就干。他和“牛霸”团队日夜不停地炸油香、做拉面,想方设法采购了矿泉水、饮料、水果等1万多元的生活物资,送到一个个疫情防控点。他们的行动犹如雪中送炭,一线人员接到这些生活急需品,感动之情难以形容。

2023年7月29日,受冷暖空气和台风“杜苏芮”共同影响,河北省涿州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加之受上游行洪影响,8月1日晚发生特大洪涝灾情。韩新明万分焦急,立即给在涿州开面馆的老乡们打电话,让他们马上撤到高碑店,他来安排食宿。面对涿州重大灾情,韩新明夜不能寐。想到自己在河北这片热土上打拼了18年,是这里的人民成就了他,这里是他心中的第二故乡。如今同胞遭受洪灾,他岂能无动于衷?第二天晚上,他和韩军、韩苏力么尼、韩中国等人商议后决定:涿州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救人不专业,但我们拉面专业,我们要让涿州的受灾同胞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免费拉面!

3日清晨,韩新明带领16名拉面师傅,带着食材、锅灶、一次性餐具赶赴涿州市。到达涿州以后,目之所及是遍地狼藉,一片汪洋,成千上万有家难回的受灾群众正在等待救援。看到这一切,他们立马在马路边挂上“青海拉面支援涿州,洪水无情人有情,吃拉面免费”的横幅,支起锅灶干起来!

骄阳似火,炙烤着潮湿的大地,湿、闷、热的天气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拉面师傅们顶着快把人烤焦的烈日,站在热锅旁不停挥动着胳膊,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一碗碗拉面。免费供应拉面的消息不胫而走,远处、近处受灾同胞一车接着一车被转运过来,拉面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从早晨到夜晚,拉面师傅们一刻都不停息。累了,咬牙坚持着;中暑了,喝瓶藿香正气水继续干。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更多的受灾同胞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拉面师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受灾群众大为感动。天黑时分,由于临时的照明灯较为昏黄,居民们担心光线不足,拉面师傅看不清,被锅、开水烫伤,有人不声不响地走到拉面摊前,打开手机电筒为他们照明。一点、两点、三点……不一会儿,光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安置点一片光明。这一片光不仅照亮了拉面摊位,更温暖了拉面师傅们的心!那片光,是涿州受灾同胞一颗颗感恩之心啊!拉面师傅们干得更带劲了。

他们不分昼夜超负荷工作,连续干了三天三夜,送出了8000碗拉面!按店里的价格算,就是8万块!

8月6日,涿州险情有所缓解,高碑店泄洪区又有大面积受灾群众需要救助。韩新明带领他的团队挥别涿州父老,马不停蹄奔赴新的“战场”。涿州乡亲们流着热泪在他们的车后追赶着,动情地大喊着:“亲人们,再见!英雄们,再见!”

连续三天的高强度劳作,所有拉面师傅的胳膊都肿胀得厉害,体力严重透支,无法为高碑店的受灾同胞做拉面,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们不甘心,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奉献爱心。他们采购了100个床垫、50件矿泉水、220支牙刷、220管中华牙膏、220条毛巾、220瓶海飞丝洗发水、120瓶花露水、70个保温壶、10件蚊不叮,共计价值8000元的物资,打着“牛霸拉面情系同胞救灾物资”的横幅,送到高碑店三中临时安置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普通老百姓的责任与担当。

韩新明在同胞受难之际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感动了涿州受灾群众,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涿州电视台、循化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都相继报道了他们的事迹。为高碑店受灾同胞捐献物资

传递青海之声


2023年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青海省政府以“好产品来自好地方——净土青海高原臻品”为主题,在北京农展馆共同举办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宣传推介暨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活动。韩新明也带领8人组成的牛霸团队参加推介活动,将技能展示、美食品尝、餐饮文化宣传结合起来,进行了为期3天的拉面烧烤全过程现场制作。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娴熟的技艺、周到的服务,将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拉面、一串串嗞啦啦响泛着油光的烧烤摆在展示台上,供客人品尝,为展销会增添了光彩!


走向辉煌


2024年2月的一天,青海省拉面协会会长马丽萍女士打来电话:
“喂,韩新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会长好!有啥好事?”

“3月5日北京召开全国‘两会’,经严格筛选,选定你去北京为‘两会’代表做拉面,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都尝尝咱们大美青海的美食!你可是咱们青海拉面的招牌,要借此机会把咱们家乡的拉面文化宣传出去,把青海的拉面形象展现出来!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哟!”

去北京?为全国“两会”代表做拉面?韩新明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么重要的事,怎能不让人激动呢?要知道,青海拉面协会共有70多家成员单位,品牌形象、餐饮品质、消费者口碑都是数一数二的,在这么多优秀企业里脱颖而出,能不让人激动吗?

原来,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展示青海特色饮食文化,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海东市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派青海拉面服务团进驻“北京之家”驻地,在充分考察、反复甄选后,选定由华北地区韩新明的“伊味牛霸”、西宁地区的“兰亭安泊”、民和县的“四千年喇家”以品牌联合的方式,组建全国“两会”服务团,代表青海20多万拉面人,为参会代表、委员们献上来自高原的暖心面。

2月26日,韩新明关闭了自家门店,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北京,到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之家”报到。

“两会”期间,从早晨5点到晚上10点,拉面服务团每天都要为“两会”代表、委员端上600多碗拉面。韩新明和青海拉面服务团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精心制作、热情接待,代表、委员们尝到家乡风味,都赞不绝口,主动与他们合影留念。服务团还别出心裁,为每位来吃面的代表、委员送上一张印有“大美青海简介”和“青海拉面简介”的小卡片。

在宣传青海的专题片里,韩新明面对着镜头,自信满满地介绍:“大家好,我是韩新明,很荣幸代表伊味牛霸来到‘两会’现场,提供服务保障工作。感谢青海省人大、海东市品牌局和拉面协会给予我这次机会,我的团队成员都是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2005年我走出大山,来到河北省开拉面馆。涿州水灾的时候,我们用一碗碗爱心拉面获得了市民点赞。此次来到‘两会’现场提供服务,是我们的荣幸,也是青海拉面的荣幸!希望大家爱上青海拉面,大美青海欢迎您!”

韩新明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解放了思想,拓宽了思路,也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让“伊味牛霸”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从走出家门,跨出山门,走进城门,走到人民大会堂,韩新明用了20年。20年弹指一挥间,却又是人生的流金岁月。他不负韶华,挥洒青春热血,在“一碗拉面”里演绎精彩人生,用“一碗拉面”书写了创业者的故事,诠释了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人生价值。
拉面产业有着无限扩展的可能性,作为青海拉面行业的领头雁,韩新明前程似锦,我们祝愿他未来的路越走越宽广,取得更加骄人的业绩!

作者简介:
尹春花,女,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人,自由职业者。
注:节选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拉面经济成就纪实《一碗拉面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

循化青年文学
本公众号旨在为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发表文章,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激发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学写作当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