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老字号——“吉福祥”

文摘   2024-09-18 07:01   青海  
【循化青年文学】
【作者:黄军成、马昭辉、马昭玉


循化老字号——“吉福祥”



“吉福祥”商号


每个地区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叫得响的“老字号”、“老品牌”,这些“老字号”、“老品牌”以悠久的历史,世代传承的产品、精湛的技艺或优良的服务,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得本地人心,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中,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既丰富了这个地区商业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成为该地区对外形象的符号。循化老字号——吉福祥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

20世纪30—40年代,循化城内共有25家店铺、商号,最有名的商号是“吉福祥”、“福顺铺”、“全兴号”、“和生祥”、“协成兴”等,其中“吉福祥”是城关寺门巷马氏家族在循化经营的商号名称,通过第一代马吉祥(1869-1956)从临夏学习技艺在循化卖凉面、凉粉谋生开始,以诚信厚道的方式经营着色香味美的小吃,备受当地人推崇。就这样,经过多年的打拼,逐渐在循化立足,经营范围也从最初的自制美味小吃向市场急需的各种轻工业产品,主要是花纱布、茶叶等多种商品延伸。

马吉祥一生育有四子一女,长子马良(1891-1919)成年后前往兰州做学徒学习经商,但未及成才便患病回家养病,年仅30岁去世,四子马骏(1906-1931)自幼也体弱多病,在清末民初兵荒马乱,缺医少药的年代,虽经多方治疗,仍因病在25岁时去世。短短的几年时间,马老太爷痛失两子,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心碎、心悲的痛苦,遂逐步退出商业贸易,由次子马龙(字负图,1893-1971)负责家族生意。

初期马负图主要还是从临夏贩运百货到循化零售,虽是本小利微,但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当时临夏商业三大家“王、白、毛”中白氏家族排行老六的白玉圭(字洁如,1887-1954),经过数年交往,马负图以良好的做人品行,重诺守信的商业信誉和敏感的商业嗅觉得到白氏家族认可,开始协助白洁如从临夏贩运羊毛到天津,出售给英、德洋行。民国十一年(1922年),白洁如在临夏成立德丰亨羊毛货栈,专门从事由甘肃贩卖羊毛、皮张到天津销售,用销售的货款购买天津的印丹兰、京染市布和绸缎,运到临夏进行销售。

马负图经过多年历练,通过系统的商业训练实践,熟悉了商品的性能、性质、规格、产地、价格、用途等,对包装散货、丈量绸缎布料、快速结算等铭记于心,基本做到称散装茶叶、调料,一把就抓个八、九不离十,用纸包装不散、不漏、有棱有角。绸缎布料一批多少码,合多少尺寸都牢记于心。在这期间,不仅熟知商业信函的称呼、格式、内容,打的一手相当不错的算盘和心算技能,学到了一些好的经营方法,而且能说会道、热情待客、学会了一些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往往能留住上门来的客人做成生意,特别是热情招待对人印象深刻,留住了很多回头客。期间他开始借助白玉圭的资金和商业渠道,从黄南、青南地区等地收购全国有名的“大白毛”,扎成毛筏经黄河发往内蒙古包头上岸,再经铁路运往天津销售,返程时采购俏销的布匹、茶叶和轻工业产品,由马老太爷坐镇辅佐渐次成年的三子马麟(字瑞斋,1904-1951)负责在本地销售,这样形成两头生利的完整商业闭环模式,看着规模日渐兴起,马负图就萌生了创立商号,规范化经营的想法,遂取马老太爷马吉祥名字中吉祥二字,中间福字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平安富贵,厚德载物。创立了“吉福祥”商号。自此,吉福祥商号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循化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号。

清末民初,“吉福祥”经商的足迹还主要在青海循化、甘肃临夏两地,以长途贩运、商业零售为主。民国初期,“吉福祥”开始转型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主,逐渐以回族商帮的形象进入内地商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通过发挥善于经商的特点,马负图、马瑞斋兄弟及周边的一些汉子们,勇闯天涯,他们不断地翻越大力加山、漂过积石峡、西闯拉木峡,南过尕楞口,敢打敢拼,不断开拓新的货物来源和新的营商渠道,在茶马互市的古道上,收购青藏地区土特产品,以水路、马帮的形式长途贩运到兰州、西安、上海等地。随着生意不断扩大,“吉福祥”在临夏、兰州、包头、天津、上海等处设立了商号或贸易办事处。如:吉福祥在临夏设立的商号字号德源长、楼上楼下各两间;在西宁设立的商号有4间也称为吉福祥;在上海设立的吉福祥商号位于南京东路324弄15号,电话95513,电报21829。西安、兰州、天津、包头设立的均为采购站或贸易办事处。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的同时,以低成本、高利润转战内地和甘青两省市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经营规模在日积月累的打拼中不断发展壮大,给后代留下回族商人艰难打拼的励志故事。其中,大山阻隔道路难行,在激流险滩的黄河中巧妙使用牛皮筏子运送货物,就是一个渐行渐远而又值得后代再次梳理的一个案例。

听老人们说,“吉福祥”收购了大量的羊毛、皮张后,为确保质量急需运输到临夏、兰州再通过公路运输等方式到西安、上海等地。从循化运送货物出去的路有三条:第一条是东路,通过大力加山到临夏、兰州、西安等地;第二条是西路,通过拉木峡到平安、西宁,再到兰州的一条更远的路。这两条路都是赶着驴、骡、马,驮着货物,一步一步用脚步丈量大地远近的艰难路程,这种全靠驴、骡驮运的商业模式在循化回族四庄统称为“脚户”

第三条是充满风险的水路,从积石镇瓦匠庄黄河边上制作牛皮筏子船,通过黄河一路东行,把货物运送到下游的临夏、兰州等地。黄河皮筏子是黄河地区特有的一种皮船,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是用牛羊皮制成,用羊皮制成的是羊皮筏子,用牛皮制成的是牛皮筏子。牛皮筏子的制作方法是,先要制做皮囊。首先要剥皮,宰牛后,去头,去后肢,将其倒挂起来,从臀部剥皮,最后剥至颈部,牛皮则被囫囵剥下,把带毛的皮囊浸泡在水里,待其发酵,取出淋干,用刀将毛刮净,再把皮囊翻过来,然后脚踩蹂制,使其变软,就是通常说“鞣皮”,把牛皮变成“熟皮子”,之后在皮囊内注入适量清油、盐水,使柔韧,可防腐,再用细麻线将颈部、臀部、一只前肢扎死,从另一只前肢充气,再用活扣扎紧,里面一点一点塞满羊毛,目的是保证羊毛不遇水,保持好成色,能卖个好价钱。塞满羊毛的皮囊,再用“火皮胎”(一种便携式风箱)充气,做成牛皮筏子,牛皮筏子一般用13只皮囊组成,多的有40多个皮囊。先制框架,一般用柳树小椽,框架制成后,然后用牛皮绳捆绑皮囊,牛皮筏子制成,桨用木头砍削而成,皮囊里塞满羊毛,筏子上装满货物,捆绑结实后由精于水性的水手们划着浆,九死一生,艰难的顺着黄河一路漂过积石峡把货物运到内地,艰难地进行货物贸易。

不断积累财富的同时,“吉福祥”乐善好施回馈社会,不断接济周围生活困难的群众,遇天灾国难之时,亦能慷慨解囊,在循化口碑极好,成为循化各路商号的一个标杆。如“七七”事变爆发后,“吉福祥”得知后,深谋远虑,考虑到战事一时难以结束,东南交通势必堵塞,西北货源枯竭物价势必上涨。于是,马负图、马瑞斋派人前往内地批量购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轻工业产品,较低的采购价格使得“吉福祥”字号的商品能常年以稳定价格销售,对稳定地方物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马吉祥老太爷也被循化百姓亲切称呼为“马善人”。循化25家店铺、商号联合成立“循化商会”,公推吉福祥商号为会长单位,由马瑞斋担任商会会长,这也是商号不断发展壮大,为人开明,行事豁达,深得循化商业届拥护的结果。

解放循化时,马瑞斋被王震将军任命为副县长,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在赴北京开会时患病,虽经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关怀民族干部,指示联系医院救治,但仍因病重在1951年10月去世。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全面爆发,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了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要求全国上下,不分男女老少,本着爱国的原则,从自己的收入一部分或全部,购买飞机或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通知还对各项武器折价做了规定:一架战斗机折合人民币15万元,一辆坦克25万元,一门大炮9万元等,一时间,全国上下,涌现捐款热潮。马负图随即积极相应党的号召,毅然决定拼凑家底,捐款15万元,即折价一架战斗机,此举广受好评。(此捐款情况系1971年底,因马负图亡故后,县委派一王姓主任及一众来家,慰问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家庭时,马负图儿子马从云从其几人口中得知,后因王姓主任见马家家道中落,念及马负图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其家户口全部转为居民户)。

1953年12月,循化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4年2月召开循化县第一届工商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十七名执委,时任城关镇公私合营棉布商店经理的马负图当选为主任,随后的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循化工商联合会选举马负图担任工商联合会主任,同时担任循化县政协委员和驻会常委。期间,配合社会主义建设,马负图自愿将“吉福祥”商号进行改造,为了肯定吉福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时任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孙作宾手写签发给马负图任职任命书,(如图所示)。

1956年青海省长孙作宾手写签发的任命书

从1954年2月算起,一直到1966年5月,马负图担任循化县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十二年之久。担任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时间亦久。

“吉福祥”这个老字号在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循化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活跃城乡市场、抗美援朝捐资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至于“吉福祥”为什么只做商品贸易,而没在上海等地开办工厂的疑问,了解“吉福祥”发展的一些老人们给出了一定的思路,吉福祥后人们回忆提供的资料不断补充完善着答案。一来“吉福祥”虽然重视教育,但毕竟自身能力有限,对工业生产了解不多,人才难寻;二来开办工厂所需资金较多,初期没有大量的资金积累,难以成事。建国初期,吉福祥商号利用常年逐步积累的一些资金,投资了数个轻工业企业,多数倒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投资5000银元入股的上海条绒厂(现上海灯芯绒总厂有限公司)和投资12600银元入股的西宁利民食品厂(现青海康尔素乳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上海条绒厂、西宁利民食品厂的原始股东,如图所示。

1957年吉福祥投资入股康尔素乳品厂原始股票

这也是吉福祥参与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早金融投资之一,据吉福祥第三代马从云回忆,类似的原始股票凭证有三、四张,保存下来的只有康尔素乳品厂的一张股票凭证。这些投资入股的企业经公私合营改造后,逐步由国家赎买延续营业至今,对新中国轻工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家族后辈亦有两人分别被安排从业其中,直至退休。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吉福祥家族经营策略的选择,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不同经营策略的选择,既是市场检验的结果,也是“吉福祥”商号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智慧体现。以商业为主的原因是贸易相对而言风险小,利润大,容易产生好的收益。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这种商业贸易促进了青海与中原地区、江浙地区的商贸交流和文化交流,为不同区域的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同时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沟通,尤其有利于各民族互通有无,团结互助。就这样,“吉福祥”扎根青海省循化县城关寺门巷,通过原点带动辐射,翻过大力加山,走出积石峡,走向兰州、西安、天津、上海等地,把它的品牌影响力带到全国。

现在年青一代对“吉福祥”的了解并不多,但是上了年级的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们说起“吉福祥”都很有感情,他们口中的“吉福祥”给笔者的感觉就是循化回族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是一段值得传承的商业文化。因此,笔者特别想了解“吉福祥”商业文化传承的内涵是什么?“吉福祥”成功背后是一段怎样的奋斗故事?带着这些问题,在大量阅读专业书籍以及民国时期西北商业发展史、青海农业调查、青海羊毛产销调查报告、黄河水运史、《新青海》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走访了解一些情况的老人们,对“吉福祥”商业文化进行一些窥探。概括起来,“吉福祥”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商业经营主要采取以下五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是充分运用语言优势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为商品贸易打开畅通的渠道。长期以来,黄河沿岸的四庄人多地少,藏族聚居的地区山大沟深,他们在长期的生存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依赖。黄河边的回族粮食、柴禾不能自给,藏族的山货及畜产品得不到及时交易。为了生存就需要相互靠近,他们中间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穿针引线,在发展贸易中结成同盟,逐步形成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映、交往中互助的“许乎”关系。“吉福祥”充分发挥民族团结的“许乎”文化,通过老人们都会说藏语的特点,熟练地和藏族群众进行交流沟通,缩短人和人的距离,建立感情,极力求得他们的信任,并请他们协助收购羊毛皮张,尽量取得支持,建立信誉后甚至可以赊欠,既有了稳定的供货来源,也补充了资金的不足。

二是在经营管理中善于用人,用人不疑。不论是前期创业的马吉祥还是后期做大做强的马负图、马瑞斋兄弟们,他们的身边始终都有一些愿意和他们走南闯北、共同打拼的团队,其中前期追随的王进义、车文兰、芦成之三位先生后来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团队核心成员分别坐镇各地,除工资外,还在利润中分出股份给予奖励。

三是重视搜集信息,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每到一地,先不急于开业,而是广交朋友,掌握信息,了解当地货物的市场行情,尤其愿意与当地的知识分子沟通交流,通过言谈,洞悉大局形势,从中获得可用的消息。同时,合理配置资金,保持充足的流动性。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充足的资金使得“吉福祥”只要有合适的价格,可以随时进行批量贸易,充足的货源和稳定的价格,不但确立了“吉福祥”在循化县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建立起商业经营所必备的信息网点,打通了青海藏区土特产品收购和临夏、兰州、西安、包头、天津、上海等地货物销售及轻工业产品采购的渠道,扩大了商业局面。

四是讲诚信,为人和善。马氏家族秉持马老太爷教诲,既遵循伊斯兰教各项规定,又遵守商业规则,为人和善,做生意诚信为本,长期积累的信誉是金字招牌。比如马负图当时曾制作一张红色名片(如图所示)

马负图制作的红色名片

外派人员只要手持这张名片无论是去邻近的临夏、兰州、西安还是较远的天津、上海,在供应商那里,不用付款就可赊欠货物,信誉之强,可见一斑。这是循化商业发展历史上颇为难得的实物,折射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以简单、快捷的方式让贸易双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商业贸易提供便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吉福祥的认可度和使用面的变化。甚至循化县无邮政业务时,为方便群众通讯、邮递,“吉福祥”曾做过县邮政代办点,当时循化籍外出做官、求学、务工人员,均通过吉福祥商号做过信件或物品投送往来,黄埔军校同学录地址很多是吉福祥转交。如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同学录中,马翔的地址是循化城内吉福祥转,韩文魁的地址是循化吉福祥,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同学录中,靠自全的地址是青海循化城内寺门巷,绽兴义的地址是青海循化县吉福祥转瓦匠庄,韩志鹏的地址是青海循化县吉福祥转瓦匠庄;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同学录中,绽福寿的地址是循化城内吉福祥转等等。吉福祥邮寄的东西乃至钱财,从未发生丢失情况,为循化邮政初期事业,做出了贡献。

五是抓教育,重大义。马老太爷除了以穆斯林传统教育子女诚信守本,也秉承中华儒家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二代四子一女均经过私塾教育;三代男丁取名时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排序,六男五女均读过中学以上。

经过几代人近30年的不断打磨,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吉福祥”商业文化:爱国爱家、厚德诚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外部形象;耕读传家、团结互助、善于学习、精益求精的内涵素养。


“吉福祥”老宅


“吉福祥”老宅共有三座宅院,两座宅院及商铺均位于积石大街城关清真大寺附近,一座主体为阔三间两层双面木结构楼房,前后院均有厢房,四合院结构,前院面北临街,设店铺及员工宿舍及仓库,后院南向,由家眷自住。另一座为前后两进土木四合院结构,院内以各色石子精心拼成几何、花卉图案,阶梯均为石条雕琢铺设,极富特色,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均已不复存在。现存的一座位于循化县积石镇瓦匠庄村东,占地面积约两亩,近1300余平米,始建于民国九年——即1921年,前后历时两年多,耗资20000多大洋建成。

吉福祥故居

老宅初建时条件相当艰苦,当时的木料是从黄河上游尕楞乡宗吾占军(地名)的森林中砍伐,把砍伐后的原木放到黄河,交由为了生活撑筏闹河的筏子客们通过黄河水运的方式运到到瓦匠庄。一根根原木在汹涌澎湃、水流湍急的黄河峡谷中漂流而下,筏子客们历尽艰险,乘木筏从上游一路看护,到了瓦匠庄村黄河拐弯处截留打捞上岸。总之,“吉福祥”老宅从木料的运输到各类材料的集中储备,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凝聚了古人智慧,匠人心血内外兼修的老房子,精致的外观在各种各样的细节中彰显出美好。

建成后的庭院为中国回族传统土木结构式四合院建筑,建筑风格沿袭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细节部分注重色调与装饰,突出了砖雕与土木工艺。原建筑当时有二进,外院有车夫门房、马厩、料房、进入大门门廊有库房、内院当中为精美砖雕的花园,四周分别建有北上房、南房、东厢房和西房;紧邻北上房有耳房,东北角为厨房,共26间,后院为菜园。这座老宅风格有突出的回族“四合院”特征,庭院砖木雕花,飞檐斗拱,雕梁画柱,砖雕木雕工艺精致,青砖灰瓦与木雕交相辉映,设计精巧,气势古朴典雅,具有较多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门道走廊内照壁砖雕的“福”字堪称“古居一绝”,也是当地回族文化建筑史上的代表作。

老宅在“土地改革”时分配给六户人家居住使用,时称“六大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房屋建筑原貌受到了一定的损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家族后人努力,陆续回购他人使用的房屋,直至1995年全部回购结束,部分修缮后主体建筑基本恢复。

目前,“吉福祥”老宅已成为循化县一处较为珍贵的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因解放循化的王震部队部分将士曾驻扎于此,同时富含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以及住建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瓦匠庄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吉福祥”老宅作为重点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并报省市有关部门审批后,2020年3月挂牌为循化县历史建筑。


“吉福祥”在循化解放中的贡献


1949年8月底,循化城乡的老百姓由于反动宣传的影响,风声鹤唳一夕数惊,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精壮散于四方,老弱转至沟壑,各村各街十室九空。王震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解放循化时,吉福祥家族马老太爷听到这一好消息,立即召集马负图、马瑞斋两个儿子及家人,要求他们迅速从商号筹备物资,准备迎接解放军进城,想到解放军远道而来,必定后勤匮乏。还准备了西瓜、馒头、凉面等各类熟食装了几车,并安排时任循化商会会长的马瑞斋去组织县城商贾、地方开明人士周文焕、韩梅亭、孟毅伯、徐润、陈爵天等,分别组织群众在1949年8月27日下午4时,牵着披红挂彩的大花牛,抬着当地产的西瓜,手持纸制小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到循化县城东门迎接王震大军,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循化。刚出东门,就远远望见解放军开过来了,循化商会会长马瑞斋、开明绅士周文焕等连忙上前搭拱献礼致敬,解放军边走边说:“谢谢老乡!谢谢老乡!”有的拉着他们的手,有的摇着他们的膀,表示十分的热情与友好。马瑞斋他们端着西瓜迎接,但解放军连看都不看一眼。看到解放军军纪严明,步伐矫健,马瑞斋带头高呼:“循化来了大救星”、“共产党就是大救星”等,群众紧随其后齐声大喊,一时口号震天。随后马瑞斋代表家族将多年经营积攒的黄金银元珠宝捐赠给王震大军,王震司令员高度赞扬他们迎接大军入城的正义举动。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四团进驻循化,宣告循化解放,循化县成为青海省最早解放的地区。古老的循化,送走几千年以来的黑暗痛苦岁月,迎来了各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崭新历史!

当晚,马瑞斋在老宅内安排解放军第一兵团一个排的将领士兵食宿。安排妥当后,马瑞斋又与周文焕等人去草滩坝村王福成家,与留宿在那里的王震司令员彻夜畅谈。次日,王震将军召集县城城关100多位群众召开组建临时政府选举大会,会上马瑞斋被群众推选为副县长,负责维持全县社会秩序和支持解放大军顺利北渡黄河。会后马瑞斋立即履行副县长职务,与县长周文焕一起,遵行王震同志的指示,积极为大军筹备粮草,维持地方秩序,合力协助郭鹏军长、王恩茂政委、左齐主任等所指挥的二军北渡黄河。四处动员群众,组织水手,夜以继日地扎木排、绑皮筏、修补破烂船只,并将黄河南岸的几艘磨房船、丢掉的石磨利用起来。动员撒拉族等各族水手,投入人民解放军渡河西进的支前工作中,在草滩坝、伊麻目、查汗都斯三个渡口,上下几十里,水手们挥桨划船搏激流,穿梭于黄河两岸南北往返,一天十余次地牵着军马泅水渡河,仅马光蛟和韩拉麻扎等五人在九月五日一天就牵马近四十匹。三经过几天的努力,二军前卫师——第五师在临时政府组织的群众大力支援下,在查汗都斯乡流域试渡黄河成功,接着又开辟了伊麻目、草滩坝两个渡口,上下几十里地的各族群众受到感召,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支援大军渡过黄河的热潮。吉福祥马氏家族也是全员参加,并提供人力车、骡马、各类紧缺物品等分配于各个渡口之间,黄河岸边。一时间歌声、号子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军民之间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融洽无比。九月初,大军陆续渡河又继续前进,从此循化县翻开了新的篇章。循化县县级政权建立后,进入了大规模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一军部队奉命除以部分兵力继续剿匪肃特、巩同社会治安外,其余部队转入生产建设,担负农副业生产、修水渠、修公路等任务。

1949年11月20日,循化县召开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筹备会主任为循化县委书记郭若珍,副主任循化县副县长马瑞斋。1951年1月15日至18日,召开循化县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县长马瑞斋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致开幕词。会议产生的常设委员会选举郭若珍为主席,马瑞斋为副主席。1951年4月28日至5月1日,循化县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县长马瑞斋任会议主席团秘书长和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任。在任期间马瑞斋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恪尽职责,配合循化县委向各族群众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各项政策,为巩固人民政权呕心沥血、积极工作。主要体现在:充分发动群众,团结各民族人民,解决民族间存在的各种纠纷,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循化县委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开展了肃清残匪,社会秩序得到了稳定。为循化县解放建政初期交通、水利、农业、教育、工商等各项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吉福祥马氏家族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因受冲击逐渐衰落。其家族崇尚教育、族人为人宽厚,品行良好,在当地各族群众中口碑较好,子孙后代在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领域建言献策;在文化、教育、政法等各条战线奋斗,沿袭家族忠诚爱国、谦恭宽厚、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继续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吉福祥马氏家族为循化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循化县新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注:节选自循化文史丛书《泉润四庄》


作者简介:

黄军成:青海民族大学教授。
马昭辉:循化县司法局干部。
马昭玉:循化县广电局干部。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

循化青年文学
本公众号旨在为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发表文章,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激发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学写作当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