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事务 |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不宜以“小伙伴-大伙伴”思维为中俄关系定性

文摘   2024-08-25 00:22   中国台湾  

呈现多元观点   认识复杂欧亚





















近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网站撰文,分析了俄中伙伴关系的特点,认为所谓“俄罗斯已经沦为中国卫星国”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编译者认为,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之所以撰写这样一篇文章,本身说明了俄罗斯学界甚至政界可能存在某种不安情绪。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仅供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当人们谈到俄中关系的现状和未来时,常常归结为“小伙伴-大伙伴”这个简单的范式。尤其是西方政治家和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双边合作在各个领域的拓展,俄罗斯正在逐渐稳步地成为中国的“小伙伴”。在不对称的国家间关系中,“小伙伴”相对于“大伙伴”处于从属地位。就像某些商业公司中,小合伙人必须在大合伙人指导甚至控制下行事,如果与大合伙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就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从莫斯科和北京这种假定的角色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双边关系中正在出现的动态不会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它注定会失去部分主权并成为中国的“卫星国”和“附庸”,甚至“傀儡”。


但“附庸”、“卫星国”、“傀儡”等词语在现代政治新闻中或多或少被滥用了,并带有明确的负面情感内涵。“小伙伴”这个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认真研究的课题。让我们仔细看看“小伙伴”概念与当前中俄互动的关系。是否有什么具体的衡量标准可以告诉我们,一国何时以及如何成为另一国的“小伙伴”。


经济领域


第一个假设是,“小伙伴—大伙伴”关系首先体现在两国经贸合作领域。在俄罗斯与西方经济联系迅速减少的背景下,中国在俄罗斯外贸中的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三年内翻了一番多。从逻辑上讲,购买太多的中国商品和服务,莫斯科会过度依赖北京,而这种过度依赖迟早会损害俄罗斯的经济主权,最终损害政治主权。


然而,总体经济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导。如果我们将中俄贸易额与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其他方面进行比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例如,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至少是对俄罗斯出口额的四倍。十七年来,中国对美出口稳居全球第一。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得出华盛顿已经成为北京“小伙伴”的结论呢?


诚然,近来美国不断减少对华贸易额,一再提高进口关税,并对中国商品实行非关税限制。2023年,中国已经降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位于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但世界上仍有140个国家(包括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越南等)的首要贸易伙伴是中国,这又如何呢?我们是否应该据此认为这些国家是北京的“小伙伴”?


再看看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2023年初,累计投资总额约为100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为2000亿美元,对英国和澳大利亚各1000亿美元,对巴西、瑞士和加拿大各600亿美元,对德国500亿美元。我们还注意到,截止2022年2月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时,俄罗斯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高达6100亿美元。所以,中国的100亿美元投资不会造成莫斯科对北京的任何重大财政依赖。


莫斯科可能真的很想增加对北京的投资依赖,但目前中国资本还不太愿意去俄罗斯。如果我们将俄罗斯在外贸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视为莫斯科成为北京“小伙伴”的一个关键指标,那么我们将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全世界都在使用美元作为国际支付,那么,全世界都是美国的“小伙伴”。


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小伙伴”并不是由合作的绝对规模,而是由合作的“结构”决定的。例如,自2022年2月以来,中国车商在俄罗斯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从9%增加到55%。也就是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已经超越了韩国、德国和法国成为俄罗斯乘用车市场的老大(插一句,中国汽车工业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相当于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这种情况是否造成俄罗斯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仅去年就有19个中国汽车品牌登陆俄罗斯市场,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2024年初,中国车在俄罗斯道路上的总比例不超过3.1%。几乎没有理由得出俄罗斯成为中国“小伙伴”的结论。此外,我国在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中稳居第一,出口量比第二名墨西哥大得多,实际上形成了双方相互依存的局面。中国领导层和商界都支持与莫斯科合作。


中国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未来,不是由北京的国家战略决定的,而是由俄罗斯市场的容量和政府的关税政策、俄罗斯汽车生产本地化趋势、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以及西方可能实施的二次制裁风险共同决定的。类似因素也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其他国家的扩张。正如他们所说,这没有什么深意,仅仅是生意。


西方国家指出,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不够多元化。他们说,俄罗斯主要向中国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由于目前的能源市场是买方市场而不是卖方市场,因此客观上,在双边贸易中,游戏规则不是由莫斯科,而是由北京制定的。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阿拉伯向中国出售的石油和俄罗斯差不多,利雅得是否应该被视为北京的“小伙伴”呢?澳大利亚和卡塔尔在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份额比俄罗斯还大。堪培拉和多哈领导人是否应该担心经济上对北京的过度依赖呢?


安全领域


“小伙伴”说法的支持者可能会辩称,堪培拉、多哈和利雅得与美国有着牢固的安全关系,因此美国人始终能够保护盟友和伙伴免受北京的压力。按照这种逻辑,与沙特、卡塔尔或澳大利亚不同,俄罗斯不能指望美国或整个西方国家的保护甚至政治支持。相反,除了“过度”的经济合作外,莫斯科与北京的军事关系也非常密切且不断增长。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平衡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双边军事关系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是“危险”。


但如果你更深入地研究俄中军事合作领域,就很容易注意到,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俄罗斯更多的是军事技术的出口国而不是进口国。莫斯科正在积极帮助北京发展国防高科技,包括建立国家导弹预警系统、核潜艇的现代化、现代飞机发动机的生产等。俄罗斯还向北京提供苏35战斗机和S400导弹系统、现代直升机和其他装备,以便在中美对抗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增强中国的军事能力。


众所周知,俄罗斯向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出售类似的武器,其中不仅包括不结盟的印度,甚至包括北约成员国土耳其。顺便说一下,作为俄罗斯武器的第一大买家,印度以34%的份额远高于中国的21%。这种合作很难用“小伙伴-大伙伴”的范式来解释。并不会造成一方对另一方政治依赖的局面。


对于近来中国向俄罗斯大规模供应武器的说法,双方均一致驳斥,称此类指控毫无根据。同样,目前也没有人能够证明中国向俄罗斯出口了大量军民两用产品,例如微电子、机床和电信设备等。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俄中军事技术合作的实际程度只能猜测,但给人的印象是,莫斯科总体上拥有足够的国防生产能力,不需要寻求来自北京的大规模的军事援助。没有中国的技术支持俄罗斯就无法独立掌握现代无人机技术,没有中国的援助俄罗斯的国防综合体就无法实现武器系统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此外,过去二十年,俄罗斯和中国定期举行多军种和单一军种联合军演。但这种合作形式并不包含任何严格的盟友义务。俄罗斯与许多国家进行联合军演,包括伊朗、巴基斯坦、老挝甚至尼加拉瓜。2024年11月,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的首次海军演习将在东爪哇省举行。


这些事件不能证明莫斯科正在成为德黑兰或雅加达的“小伙伴”,或者德黑兰或雅加达正在成为克里姆林宫的“小伙伴”,就像2023年9月和2024年7月举行的美国—亚美尼亚演习并没有将亚美尼亚变成美国的“小伙伴”一样。当然,俄中军事互动的规模明显超过了俄罗斯与其他伙伴的联合演习,但这很自然——中国本身比尼加拉瓜或老挝大得多。此外,俄中两国边境线很长,两国当然需要多方向、不同层次的高水平军事互动。


地缘政治


最终,只有一个可靠的迹象表明一个国家正在成为另一国家的“小伙伴”。作为“大伙伴”,中国必须有意愿、有能力限制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自由,迫使莫斯科根据“友好建议”来调整外交政策。就莫斯科而言,它必须承认北京有权向其提供具有约束力的“友好建议”,无论这些建议是否符合自身的愿望。


今天我们看到俄中关系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了吗?中国和俄罗斯在许多重要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并不总是一致,例如对印度的政策、解决俄乌冲突的方式、南海争端,甚至在全球气候政策的某些方面。这种不一致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上一般不存在两个利益完全相同的国家,无论它们彼此多么亲近。谁能说中国曾对俄罗斯施加持续的政治、经济或任何其他压力呢?北京目前是否限制了俄罗斯与印度的军事技术合作或者与越南的互动呢?当然没有。


一些西方专家甚至政府领导人认为,正是北京的强硬立场阻止了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使用战术核武器。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俄罗斯领导层从未宣布准备对乌克兰军队使用这些武器。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伙伴-大伙伴”的范式给双方带来了繁重的义务。在不对称伙伴关系中,大伙伴必须愿意向小伙伴做出单边安全承诺,就像美国对日本做出单边安全承诺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大伙伴的义务十分广泛,甚至包括维护小伙伴的内部政治稳定。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极不愿意做出这样的承诺。目前,这种不对称关系仅存在于北京和平壤之间。即便如此,两国在包括朝鲜核计划在内的许多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让我们补充一点,只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就可以将朝鲜半岛甚至东南亚视为中华文明空间的一部分。但俄罗斯与这个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它根本不属于中国的历史责任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伙伴—大伙伴”关系模式不适于莫斯科和北京。莫斯科不愿意,因为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俄罗斯国家主权的前景;北京也不愿意,因为中国不准备对俄罗斯承担不对称的安全义务


替代方案


除了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之外,西方政界人士还向莫斯科提供了哪些替代方案呢?按照西方的逻辑,俄罗斯不应该成为中国的“小伙伴”,而应该“回到”美国“小伙伴”位置。好比法国,戴高乐将军时代的法国并不总是守纪律的,经常表现出不可预测性,甚至是令人震惊的独立性,但最终却总是成为美国人的忠诚盟友。显然,当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成立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制定《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宣言》时,华盛顿就准备将俄罗斯变成有条件的“小伙伴”。


我们认为,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莫斯科已经成为华盛顿的“最小伙伴”,当时的俄美协议没有预见到双方在安全领域的不对称义务,莫斯科对华盛顿的金融或贸易依赖也没有达到临界水平。然而,我们可以假设,30年前和今,美国领导人与俄罗斯互动的最佳形式仍然是“大伙伴-小伙伴”。与北京不同的是,华盛顿原则上不考虑与伙伴建立哪怕是表面上平等的关系——美国建立的所有双边和多边关系都是不对称的。


古老的不对称伙伴关系


在21世纪,“小伙伴和大伙伴”的旧范式看起来有些过时。有效和稳定的国际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审慎的利益平衡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对称模式似乎比不对称模式更具前景,特别是在不同层面大国平衡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世界政治中的传统等级制度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不再能够充分保障国际和平和促进全球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所有不对称现象都会消失。在国际体系中,一如既往,实力不同的国家将相互作用——大国和小国、富国和穷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等。但残余的不对称性可以通过体系的日益开放而得到显著缓解。


即将到来的世界新秩序不一定比以前的更加人道。但它很可能会变得对先前的“小伙伴”更加有利,因为他们以前严格依附于赞助人、保护人和捍卫者,而现在不必了。因此,曾经席卷全球的资产阶级革命,尽管伴随着各种出格行为和沉重代价,却为亿万农奴开辟了新生活,将他们变成自由的无产阶级。


原文标题:Станет ли Россия младшим партнером Китая?

原文链接: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stanet-li-rossiya-mladshim-partnerom-kitaya/

编译者:王建平(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END




推荐阅读






















欧亚新观察
“欧亚新观察”追踪欧亚地区最新动态,汇总权威数据,深度报道重要事件,专业解析热点新闻,是兼具新闻性、学术性和智库特点的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