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多元观点 认识复杂欧亚
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大战略中心主任乔治·毕比(George Beebe )曾作为情报分析师、外交官和政策顾问在美国政府工作二十余年,并曾担任美中情局俄罗斯分析部主任、前美国副总统切尼的俄罗斯事务顾问,2019年出版了《俄罗斯陷阱:我们与俄罗斯的暗战如何可能升级为核灾难》(The Russia Trap: How Our Shadow War with Russia Could Spiral into Nuclear Catastrophe)一书。近日,他在该智库网站发文分析称,虽然乌克兰突袭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地区成功地登上了头条新闻,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次行动究竟会取得什么成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助力俄罗斯总统普京尽早作出决策,放弃其缓慢消耗战略,转而寻求对乌克兰防御的决定性突破。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供参考。文章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美国人是否应该将乌克兰突袭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视为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使基辅即使不能取得彻底胜利也会在签署和解协议的谈判中获得重要新筹码的转折点?尽管人们很容易相信,乌克兰军方除了僵局和妥协之外还能有所作为,但库尔斯克的进攻几乎不能证明这种希望是能够实现的。
诚然,乌克兰的进攻似乎让克里姆林宫措手不及,而且迅速占领了大约30个村庄,并迫使约20万俄罗斯公民撤离库尔斯克地区。乌克兰官员声称,他们控制了400多平方英里的俄罗斯领土。这一初步成功在西方舆论新闻版面和访谈节目中引发了大量积极的观点,同时向日益沮丧的乌克兰人表明,他们受到围困的部队仍然有能力在战场上夺取主动权。
然而,为了改变战争进程,乌克兰的策略必须要么迫使俄罗斯将大量军队从乌克兰境内的战斗中转移出去,要么夺取或摧毁俄罗斯境内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资产,要么长期占领可能成为结束冲突谈判筹码的领土。但是,这些目标似乎都不太可能实现。
迄今为止,俄罗斯军方还没有从顿巴斯、扎波罗热和哈尔科夫的主要前线向库尔斯克调遣大量的军队。相反,俄罗斯依靠的是早就从乌克兰撤回的大量预备役部队,以及针对乌克兰的装甲部队、部队集结地、燃料库和补给线进行的空袭,并且有效地阻止了基辅从乌克兰前线抽调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来巩固其在库尔斯克的初步胜利。为了掩护其在库尔斯克方向的行动,乌克兰将防空力量转移到俄乌边境,但这使他们的位置暴露在俄军的毁灭性打击之下。结果,乌克兰早期的快速推进大幅放缓,令人对其长期占领俄罗斯领土的能力产生了严重怀疑。
如果乌克兰成功占领了俄罗斯最大的核电站之一——库尔斯克核电站,那它对克里姆林宫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大大增加。俄罗斯军队将很难在不破坏或摧毁核电站的情况下击退占领核电站的部队,而乌克兰占领者可能会在谈判中以释放辐射的威胁来对付普京的要求。但乌克兰军队目前远未达到这一目标,而且现在俄罗斯已经调动部队保卫该核电站,乌克兰军队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景渺茫。
如果说突袭库尔斯克是为了让普京难堪,并增加俄罗斯国内要求结束战争的政治压力,那似乎也不太可能。俄罗斯过去在战场上的失利,例如被迫从基辅、赫尔松和哈尔科夫撤军,对普京的民意调查数据几乎没有影响。可以说,普京在2023年成功压制了瓦格纳兵变后变得更加强大,要知道,那次事件是他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以来面临的最尴尬的事态发展。
俄罗斯电视台对此次突袭的报道表明,克里姆林宫相信可以击退甚至利用乌克兰的此次突袭行动。最初这些报道主要强调支持和重新安置受影响平民的人道主义努力,最近几天则专注于对乌克兰部队和补给线的成功反击。英国和德国提供的乌克兰坦克在库尔斯克推进的电视画面,可能会在俄罗斯激起爱国主义情绪,并会强化普京关于北约组织策划并支持乌克兰发动进攻的论点。要知道,库尔斯克曾是苏联红军与德国纳粹侵略者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坦克大战的地方。
事实上,乌克兰的库尔斯克策略不会在俄罗斯内部制造结束战争的压力,反而会成为俄罗斯鹰派的论据。长期以来,俄罗斯的鹰派一直抱怨普京不愿在乌克兰动员和使用俄罗斯的全部军事力量。他们的批评,加上乌克兰将最精锐的部队转移到库尔斯克所造成的防御脆弱性,可能最终会说服普京放弃其缓慢消耗的战略,转而寻求对乌克兰防御的决定性突破。
白宫方面一直声称没有参与甚至没有同意乌克兰对库尔斯克的突袭行动,如果白宫所言非虚,那么这一事件可能会加强华盛顿一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向一个容易鲁莽行事的泽连斯基政权提供远程打击武器是不明智的。
20多年前,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当时的美军指挥官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将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挑战:“告诉我这将如何结束。”在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两年半时间里,乌克兰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变得更加清晰。库尔斯克突袭事件表明,乌克兰仍然可以占据头条新闻,但获得大量俄罗斯控制的领土并改变战争的进程似乎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原文题目:The hazards of Ukraine's incursion into Russia
原文出处:https://responsiblestatecraft.org/russia-ukraine/
编译:鲁沂(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