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永远的平师
泾川县东街小学 朱双银
为平凉师范写一篇回忆性文章的心念由来已久,但因忙于工作而迟迟未能动笔,如今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把经过的事、遇见的人从记忆的深潭里打捞上来,付诸笔端。作文如酿酒,经过反复酝酿,这坛酒在我从平凉师范毕业35年之际发酵成熟,现与大家分享。
【题记】
平师是平凉师范的简称,她的全称是甘肃省平凉地区师范学校。
平凉师范始建于1918年5月18日,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属于中专,由于她是中等师范学校,所以又叫中师,是平凉地区教师的摇篮。
平凉师范虽然属于中专,但在1981年以前招收的都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那时高中毕业后才能参加全国大中专招生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高低依次被大学、大专和中专院校录取。从1981年开始,由于十年浩劫对教育的冲击,全国各地急需大量的师资充实中小学校,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就读,亦或是考虑到大学、大专录取后“剩”下来的生源质量下降了吧,总之部分中专学校半路“截胡”,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这就是初中中专。平凉师范也是从这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改为四年,从1988年招的新生开始,学制又改为三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十年浩劫,人才奇缺,无论考的是大学、大专或中专,都属于国家“统招统配”生,即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考上就意味着一步登天,干上了公家事,端上了“铁饭碗”,毕业后事业编制,干部身份,一步到位,农村学生户口还可以“农转非”。那时城镇户口的学生可以考技校、参加招工招干,而农村户口的学生“跳农门”的唯一出路就是考中专、大学。当时大学较少且招生比例又低,人们对于上高中考大学的愿望还不是那么强烈,对于大学、大专、中专在学历上的差别还不是那么看重,看重的只是大学、大专和中专毕业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时衡量初中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考上了几个初中中专,尤其是平凉师范,所以初中毕业考上了平凉师范,不亚于现在高中毕业考上了985、211大学。
【1985年初中中专《准考证》】
在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下,1985年我从初中毕业后,考虑到考大学还要上三年高中,展望未来还不如抓住现在,为了早点“跳农门”,也是为了“抓现成”,在老师和家长的“怂恿”下,也就报考了初中中专,先是参加了高中招生、中专预选“二合一”考试,预选上之后,又参加了平凉地区初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那时初中中专也不是自由填报志愿,而是根据考试成绩高低,由平凉师范优先录取,录过之后,其它中专学校如平凉农校、长庆石油学校等才能录取。就这样,我被平凉师范录取了。也就在这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平凉师范校徽】
【平凉师范办公楼正门】
【平凉师范大礼堂正门】
【泾流文学社欢送牛旭升、韩潇敏老师合影】
平凉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使用的是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统编教材,内容基本和高中内容相当,有基础课也有专业课,基础课如语文基础知识、文选和写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专业课如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另外还有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总之就是除了英语,什么都学,而且各科都是一流的专业老师执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如生物老师高维衡,第一节生物课就把我们带到户外,认识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给我们介绍这些花木的名字、属性、科目类别,如数家珍,使我第一次认识了樱花、丁香、榆叶梅、珍珠梅、海棠、紫藤、合欢、七叶、银杏、雪松、水杉等各种花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生物知识,激发了我学习生物的兴趣。高维衡老师上课总是带着教学挂图,用一个木架子撑着挂在黑板沿上,教学非常严谨,板书刚劲有力,上课第一个环节就是清点人数,看学生是否到齐,而这一教学的基本环节现在往往被忽略。高老师不是那种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属于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者型教师,正如时任学校团委书记王兴在一次报告会上当众表扬的那样,说高维衡同志坚持“两条腿”走路。他不顾年老体胖,放弃星期天的休息时间,每周都要去一次崆峒山,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研究崆峒山植物。他写的文章《崆峒山,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曾经被《可爱的平凉》一书收编,编著的《崆峒山植物志》一书被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并在崆峒山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物种,写成论文《甘肃八仙花属一新种》,发表在1987年第5期《植物分类学报》上。他还带领我们亲自制作植物标本,利用校园边角闲地种小麦试验田进行科学试验。校园里树木茂盛、花卉多样,大多离不开高老师的精心培育,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教我们语文基础知识的是副校长高汉英,他穿着朴素,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沉着稳重,眼镜后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睿智的光芒。他擅长普通话教学,在教汉语拼音时,对于前鼻音和后鼻音怎么读,以“军”为例,反复给我们示范,从那时起,我就牢牢记住了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声方法;文选和写作老师张黎明博学而文气十足,他不满足于照本宣科,总能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讲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音乐老师杨文煊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专业技能全面,精通乐理知识。他从五线谱开始,一个音节一个声调教我们识谱,指导我们视唱练耳,讲课语言简练准确,说话风趣幽默,把五线谱里的音符形象地称为“豆芽菜”;书法老师张维属于刚退休又返聘回来带书法的,他穿着一身中山装,鹤发童颜,面容清瘦,精神矍铄,说话幽默,第一节书法课上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我们分享了暑假去南方旅游的一些趣事,惹得我们开怀大笑。他一笔一划地边示范、边指导我们写毛笔字,“悬针竖”这一书法名词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为人谦和,对求字者一视同仁、来者不拒,我至今还保留着他为我写的墨宝。
【世纪老人张维先生为我写的墨宝】
【平凉师范《借书证》和《阅览证》】
平凉师范文理并重,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尽力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建有图书室、阅览室,给每个同学都办了“两证”—《借书证》和《阅览证》,课余时间既可以到图书室借书,也可以到阅览室阅览,尽情徜徉知识的海洋。学校团委创办了期刊《平师青年》,开展了“校园好青年”推荐评选活动,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向上向善,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语文教研组创办了油印文学期刊《春蚕》,专门发表同学们的文学作品,并向全国各种报刊邮寄推荐,有些作品被选中得以二次发表,尤其是《师范教育》杂志曾两度开设“甘肃平凉师范《春蚕》作品选登”栏目,集中选登平凉师范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校及时成立了泾流文学社,确定有写作专长的语文老师如张黎明、牛旭升、韩潇敏等担任辅导员,定期进行写作辅导,学校迅速掀起了一股写作热,文学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爱好者,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在《平凉报》、《中学生导报》、《少年文史报》、《中师教育》报(后改为《中师报》)、《语文报》、《甘肃教育》、《师范教育》、《六盘山》、《飞天》、《少年文艺》等报刊发表。1988年5月,学校收集学生在外公开发表的诗歌、散文、小说、杂感等83篇,编印成《学生习作选》一书。除了语文教研组创办的《春蚕》之外,各班也涌现出了如《兰花》、《春潮》、《露珠》、《师范生园地》等二十多种由学生自己主编的油印小报和手抄报,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创作才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才俊。与此同时,数学教研组也不甘示弱,创办了理科油印刊物《钻探》,旨在钻研探讨理科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当时有一名对数学情有独钟的陈景润式的郭同学,对世界著名数论未解问题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大胆证明,就连数学教研组的老师都未找出破绽,最后由数学教研组长孙兴和带上全部证明材料到西北师范大学进行鉴定,被专家教授找出了论证解析、逻辑推理过程中的破绽和不严密之处,宣告证明失败。虽然证明最终鉴定失败,但是这种敢于向世界难题挑战的精神曾经在校内轰动一时,成为师生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另外,学校还成立了文学、生物、器乐、足球、篮球、书法、绘画等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挥出来。
【1988年5月编印的《学生习作选》】
【平凉师范学生在《中师教育》和《中师报》发表作品】
【平凉师范1989届3班同学合影】
平凉师范实行的是全免费教育,不收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每月给学生发饭票,凭饭票在食堂打饭,还给男生发理发票,给女生发洗澡票,学校设有理发室、洗澡间,男生可以凭票理发,女生可以凭票洗澡;教学楼、宿舍楼都有暖气,冬天不用搭火炉,既干净又暖和。另外学校还设有校医室,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学生健康记录册》,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不出校门在校医室就可以接受全免费治疗。每年的四月初八是崆峒山传统庙会,学校总要包车把我们拉到崆峒山去旅游,还给我们发杨梅汁、小香槟等饮料,真的是很暖心,当然那时游崆峒山是不要门票的。
【平凉师范《学生健康记录册》】
平凉师范既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就业的压力,针对小学教师这一培养目标,除开展扎实的文化课知识教学之外,还非常重视“三字一话”(“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即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中等师范学校教育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一专多能的优秀学生。平凉师范毕业的学生功底扎实、全面多能、多才多艺,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体育舞蹈样样都行的“全棒手”,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挑大梁的骨干和中坚,也成为西北师范大学的优质生源地,学校每年都会推荐几名优秀毕业生到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深造,当然大部分还是回到家乡当了老师。平凉师范追求卓越的校风、一丝不苟的教风、深钻吸研的学风,通过一届届学生薪火相传,带到了各基层学校,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把平凉师范教育的根深深扎在了家乡的大地上,脚印遍布平凉区县的各个角落,坚守乡村教育,终其一生,播撒知识的种子,点亮希望的明灯,枝繁叶茂,绵绵不息,挑起平凉农村教育的历史重担,撑起平凉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为平凉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平凉教育的基石。
【平凉师范两度编写的校史《平凉师范八十年》和《岁月如歌》】
平凉师范从1918年5月18日建校以来,四迁校址(1963年暑假迁至现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校址),五易校名(1979年1月更名为甘肃省平凉地区师范学校,2002年6月更名为平凉师范学校),沐雨栉风,弦歌不辍,用笃实的人文巨笔,饱蘸深情,在平凉秀美的山川彩笺上写就了一篇不朽的教育华章!近百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名,先后荣获国家、省、地(市)各种奖励40多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16年6月,根据平凉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经市政府呈报省政府批准,平凉师范在建校98周年之际,完成了为平凉各县培养、输送小学及幼儿园师资的历史使命,整体并入了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百年名校的历史血脉融进了平凉职业教育的脉管,汩汩向前,赓续文脉,孕育新声,原校址改建为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平凉师范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走进了档案馆的卷宗,这成为每个平师人抹不去的心中之殇。虽然平凉师范成了历史,但是“平凉师范”四个字在我心中重如千钧,在我心头留下深深烙印,我在平凉师范度过的四年快乐而幸福的时光,成为我今生最美好而难忘的记忆。每次去平凉从平师门前经过,我都要深情地凝望,不由自主地多看一眼曾经的平凉师范,犹如游子回到了慈母身边,永远忘不了慈母的恩情!并引以为傲地向随行人介绍,这里曾是自己的母校,是我迈向人生的起点,是我心中永远的平师!
【平凉师范毕业证书】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