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国际香菇产业创新博览”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本次活动以“开启香菇全球化时代”为主题,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菌物学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淄博市农业农村局、淄博市商务局、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政府、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客商、媒体及产业界人士齐聚淄博,大会注册报到人数达三千余人,是香菇行业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际性盛会。
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格雷格·西摩(Greg Seymour),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书记杨武杰,淄博市副市长李新胜共同为大会致辞;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耜同致欢迎辞;淄川区区长冯炳涛向与会嘉宾推介淄川;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建昌为七河生物做推介。
在开幕式上,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格雷格·西摩(Greg Seymour)祝贺大会的盛大召开,他指出,香菇香味独特,还含有特殊的香菇多糖、生物碱等成分,这些物质利于健康,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香菇的人工栽培起源于中国,中国香菇产业的栽培已从传统模式发展为现代工业化模式,形成了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的完整的产业链。亚洲是香菇的传统消费市场,近年来,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国家,香菇的栽培和消费正不断增加,这让其成为最普遍的蘑菇食材之一。香菇产业的国际化已经开始,并将持续进行。
李玉院士在致辞中指出:香菇的人工栽培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的龙庆景地区,目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证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成为全球首个食用菌领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足以证明我国香菇栽培的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据统计,我国香菇的年产量从2010年的427万吨逐年稳步增长,到2021年已经超过了1 200万吨,高居我国食用菌产量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国菇。香菇还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2013年我国干鲜香菇出口总量为9.7万吨,到2018年就增加到了15.4万吨,增幅达60%,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创造了中国香菇出口的高光时刻。
“国内发菌,国外出菇,鲜菇就地上市”的新出口模式具有降低进口关税,缩短通关时间,提高产品价格,实现国内外经营一体化等优势。刘自强秘书长认为该模式把简单的香菇初级产品出口,转型升级为香菇全产业链(菌种、技术、设备管理、资金、文化)的全套输出,可提升我国香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帮助香菇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大力提升中国香菇的知名度,积极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实现中国香菇产业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建昌介绍,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淄博食用菌本土企业,早在2005年就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在韩国建立子公司。此后,不断创新,探索出“国内发菌,国外出菇,鲜菇就地上市”产业化新模式,并在日本、美国、波兰、西班牙等国成功复制。近年来,七河生物在波兰设立“欧洲事业部”并建成自主出菇基地,辐射周边俄罗斯、乌克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捷克等国。目前,七河生物在全球建立了20个子公司,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是香菇产业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七河生物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在国内多地建设7个工厂,带动两万多农户参与香菇种植。自2014年起,七河生物与山东农业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设立专门菌种生产研发中心——七河生物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出七河“1号”“7号”“9号”等香菇品种,攻克了香菇菌种长期依赖日本进口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七河生物投资2亿元打造出全球第一家数字化香菇生产工厂,实现了香菇生产的工厂化。七河生物计划用十年时间建设100个香菇产业基地,带动100万农民致富,国外基地拓展到100个国家,营收达到100亿元。
开幕式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主席谭琦作了关于“香菇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主旨演讲。她首先介绍了香菇栽培的发展历史,指出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最初被误为日本,香菇原英文名“Shiitake”即源自日本,1987年张树庭教授与P.G. Milee共同著名发表《中国香菇早期栽培历史记载》,1994年张树庭教授主导在庆元举办国际香菇生产及产品研讨会,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使得中国龙庆景地区为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得到国际公认。基于此,香菇英文名也须回归正本,采用中文音译名“Xianggu”。她呼吁,随中国香菇产业的国际化发展,“Xianggu”一词应得到国内外更广泛的使用传播。
谭琦随后从香菇栽培产量、栽培模式、生产主体、生产设施设备、加工产品的变化,介绍我国香菇产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指出一段时期内我国香菇生产模式将以“设施集中制棒 分散生态出菇”为主,而“设施制棒 环控出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次大会设主题为“一带一路一菇”装备先行,“一带一路”香菇产业“走出去”战略,国际香菇育种、栽培及市场最新进展,香菇产业如何融入二、三产业,香菇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五场报告会,共三十余位知名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分别就擅长领域进行了精彩报告。
华和国际商务咨询机构创始人、董事长,国家商务部原驻外经济参赞刘传武在“如何开拓一带一路食用菌市场”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给中国食用菌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市场进入门槛较传统的欧美日韩市场更低,应抢抓机遇,敢于“走出去”。“走出去”不能急功近利,应认真做市场调研、国别布局、本土化经营,可采取多种形式,除产品出口外,积极考虑技术与专家输出、产业园区建设等。很多国家当前都重视脱贫和就业,香菇产业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良好路径,对于一些加入区域经贸安排、辐射性强的国家,还能促进出口和创汇,所以此类项目定会受到当地政府欢迎。
济南海关法综处一级主任科员、海关总署进出口农产品智库成员李洪林作“海关助力食用菌企业走出去政策宣讲”报告,介绍了香菇菌棒贸易概况,他指出日韩美市场占据我国菌棒出口量的80%,近5年来贸易量超10万吨,市场集中度高。我国香菇菌棒生产成本约为日韩的40%~50%,成本优势明显,且日韩美鲜香菇价格约为我国的2倍,价格基本稳定,因而预期盈利明显。他还分析了日韩关税减免情况、国外对食用菌产品的常见管制措施,介绍海关为出口企业提供的免费咨询、平台建设及贸易磋商等方面的服务。
中国种子协会食用菌分会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在题为“香菇生产实践中菌种的学与问”的报告中,首先分析中国香菇生产现状,指出2021年我国香菇产量达1295.7万吨,菌棒数达161.96亿棒(按均0.8kg/棒计),规模大、产区多,但生产中存在问题较多,菌种问题尤为突出。她强调,好菌种不应仅是国家(行业)标准检测的合格,更关键在于其优良种性在不同时空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合实践,她提出优质菌种的规范生产流程,并指出香菇生产应力求良种—良繁—良法配套,以获得高投入产出比。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食药用菌》主编蔡为明在“浙江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实践”报告中分享了浙江省香菇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形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及高质量发展方向。浙江是全国香菇产业发展先行地,是传统优势产区,取得过辉煌的发展成绩,但香菇栽培比较效益下降、菇棚美观度不足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用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及新产区、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使其先发优势不断弱化,产业规模呈下降态势。结合生产典型,他介绍了目前浙江在菌棒/料棒专业化集中生产、定向出菇、工厂化生产等香菇生产模式及育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无锡工业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汪舟生作“食用菌工厂设计建设细节探讨”报告,他结合实验视频、国内外工厂设计细节对比照片,分享了他认为我国食用菌工厂在设计建造时在建筑材料应用、保温节能、卫生管理等方面须注意或改善的点,对于食用菌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延长厂房使用寿命、环境设备选择、保持环境洁净等方面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文刚在“信息技术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报告中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劳动生成率(2018年为2100美元/人)远低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工厂化占比低是劳动生成率低下的直接原因;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提升食用菌行业,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客观要求。他指出我国食用菌栽培的信息化研究目前落后于蔬菜,智能管控技术体系(智能感控装备、智能调控模型、智能管控平台)有待整体突破,并分享了目前食用菌智能装备、调控模型和管控云平台的研究、应用进展,以及食用菌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大会邀请知名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围绕“‘一带一路’走出去”“如何融入二、三产业”“食用菌研发育种栽培”等议题展开对话,为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一带一路” 给中国食用菌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目前,正是香菇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好时机。相信本次博览会的举行,将为香菇产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东欧、拉美和非洲等新兴香菇消费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香菇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欢迎关注、订阅《食药用菌》杂志,欢迎投稿及刊登广告,联系电话:0571-86416066,E-mail: zjmushroom@126.com,QQ:476033652。
推荐阅读:
浙江青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电话:4008-085-888)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电话:400-001-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