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国家认定香菇新品种12个,地方认定香菇品种17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7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 4本;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项(主持3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6项(主持4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首届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我国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多,产量占比不高
1.2
产地集中度较高,地域特色明显
2021年我国珍稀食用菌产量以福建省最高,为182.45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38.17%;其次是湖南省57.24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45.18%;江西省居第三位,为55.85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40.53%;云南省居第四位,为53.57万吨,但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比例最高,达62.91%(表1)。河南省是我国食用菌总产量最高的省份,2021年食用菌总产量达576.13万吨,但其珍稀菌产量较低,为5.29万吨,仅占0.92%。
表1 2021年全国各省市珍稀食用菌产量及其所占比例
珍稀食用菌地域特色较明显(图1),如滑菇,主要集中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产量占全国滑菇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2.6%、25.9%、14.2%和13.7%;茶薪菇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和广东,产量分别占全国茶薪菇产量的41.8%、41.7%和9.0%;秀珍菇主要在福建、湖南和广西,分别占全国秀珍菇产量的30.8%、25.0%和12.8%;羊肚菌主要集中于四川、云南和陕西;真姬菇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广东和江西;大球盖菇近两年发展较快,除四川、甘肃和福建外,其他各地也都有种植[6]。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食用菌协会。
图1 六种珍稀食用菌2021年的产量分布
1.3
新品种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10种珍稀食用菌现状剖析
2.1
茶薪菇(茶树菇)
茶薪菇为20世纪50年代欧洲首先驯化栽培成功,我国于80年代初期开展代料栽培[7],其季节性栽培延续至今,目前已开始尝试工厂化栽培。2021年我国茶薪菇产量为89.47万吨,优势区域为福建和江西。
2.2
滑菇
图2 我国滑菇设施栽培
2.3
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利用秸秆栽培,是消化秸秆、响应“秸秆菌业”的一个很好的品种。大球盖菇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存在品种较混乱,栽培技术待提升,商品菇率低等问题,专业设备开发也亟待加强。
2.4
竹 荪
2.5
羊肚菌
据调研结果,目前我国羊肚菌实际栽培面积在25万~30万亩,尚属新兴产业,但其发展过程不乏质疑之声。如2023年多地小麦收割期遇连续阴雨天导致小麦减产,引起了各方重视,有人提出羊肚菌栽培消耗小麦较多影响了粮食安全,应限制其发展。有鉴于此,羊肚菌栽培建议稳步发展,不宜大规模快速扩展。
2.6
蛹虫草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蛹虫草驯化栽培,90年代实现其人工栽培[7]。蛹虫草的栽培模式有茧蛹栽培、瓶式栽培(图4)和盆式栽培(图5)。瓶式栽培和盆式栽培主要采用米饭培养基。目前已有较多公司如江苏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蛹虫草的工厂化瓶栽生产。我国蛹虫草的产量在2017年之前波动较大,2017年后趋于稳定,年产量在7.9万~9.1万吨,2021年为7.79万吨,目前主产区为内蒙、辽宁和广东。
蛹虫草产业存在的问题:品种单一,使用年限长,易变异和退化,缺少自有知识产权品种和菌种标准;栽培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栽培设施落后;产品方面,工厂化栽培可周年售卖鲜草,而像辽宁等地区以农民季节性栽培(图5)为主,产品集中上市期间,对整体市场价格的冲击较大;研发推广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人才短缺。
图5 蛹虫草农法盆式栽培茧蛹栽培(左)和瓶式栽培(右)
培养料准备与接种
图5 蛹虫草农法盆式栽培
2.7
灰树花
灰树花工厂化栽培
灰树花农法栽培
2.8
长根菇(黑皮鸡枞)
我国长根菇驯化栽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开始栽培技术不断完善[13],1995年前后开始商业化生产。长根菇全国生产规模小,总量较低,得益于商品名“黑皮鸡枞”的使用,价位较高,发展前景良好。2021年全国长根菇产量为3.22万吨,目前在山东、浙江、福建、云南、上海等地都有规模化栽培,山东等地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图6)。
长根菇因产量较少,产业受关注度不高,缺乏专业品种的选育,品种单一。长根菇采收后进行的削根操作尚未实现机械化,用工量大。由于需要覆土栽培,土传病害较严重。已有科研人员进行长根菇不覆土栽培研究,如能获得成功,将解决土传病害问题,还能使采收的菇体干净不带土,发展前景更好。
2.9
牛肝菌
泰国的清迈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均尝试牛肝菌的人工袋式栽培驯化,目前尚未成功,仍处于干预性的半人工栽培阶段。2021年我国牛肝菌的产量是12万吨,以野生为主,主产区为云南。贵州宏臻菌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云南建成黑牛肝菌(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工厂栽培研发基地,实现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14],目前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牛肝菌工厂化栽培品种较少,已认证、可检索到的品种仅6个,其中菌株YL1701-2是目前工厂化栽培的主要菌株。
2.10
金 耳
金耳产业发展的问题:一是生物学基础研究比较匮乏,金耳与银耳一样,为两种菌(金耳和革耳)伴生,相关研究还不透彻;二是金耳栽培的种质资源不丰富;三是栽培技术难点有待攻破,如金耳子实体转色不理想、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易感染病原菌而发生病害、生物转化率低等;四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欠缺,栽培者多是将其他木腐菌的栽培知识迁移到金耳上,而金耳的营养特性不同于其他食用菌,这是金耳从驯化成功到现在四十多年,栽培规模没有大幅增长的原因。
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建议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进步,栽培模式的改进提升,珍稀食用菌的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化和栽培水平将不断提高,品种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建议各地在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时注重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标准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注意适度发展,关注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态势[J]. 食药用菌, 2021, 19(1): 1-5.
[2] 张树庭. 中国蕈菌产业的发展[J]. 浙江食用菌, 2010, 18(3): 1-3.
[3] 董浩然, 于海龙, 姜宁, 等. 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现状及趋势[J]. 食药用菌, 2024, 32(1): 1-9.
[4] 胡清秀, 廖超子, 邹亚杰. 我国珍稀食用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2(4): 50-54.
[5] 李玉. 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安全大格局中的作用: 践行“大食物观”探讨食用菌产业发展途径主题报告[J]. 菌物研究, 2022, 20(3): 157-159.
[6] 边银丙.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及其创新发展方向[J]. 食药用菌, 2023, 31(6): 370-377.
[7] 黄年来, 林志彬, 陈国良, 等.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607-608, 647, 751, 771, 902, 1761.
[8] 龚光禄, 杨通静, 桂阳, 等. 我国竹荪产业现状与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J]. 食药用菌, 2022, 30(4): 271-276.
[9] 赵凯, 王飞娟, 潘薛波, 等. 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提取及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J]. 菌物学报, 2008, 27(2): 289-296.
[10] 杨玲, 王万坤, 罗丽平, 等. 红托竹荪菌托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J]. 菌物学报, 2023, 42(1): 603-610.
[11] 檀东飞, 黄儒珠, 卢真, 等. 棘托竹荪菌托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Ⅰ)[J]. 菌物学报, 2006, 25(4): 603-610.
[12] 刘伟, 何培新, 时晓菲, 等. 我国羊肚菌栽培历程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J]. 食药用菌, 2022, 30(4): 261-270.
[13] 纪大干, 李代芳, 宋美金. 长根菇及其栽培[J]. 食用菌, 1982(1): 11-12.
[14] 纪开萍. 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研究及开发[J]. 食药用菌, 2019, 27(1): 9-12.
本文作者及单位:董浩然1# 于海龙1# 周 峰1 陈 辉1 陈美元2 张 敏3 唐 杰4 谭 琦1* (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 201403;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2;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4.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本文刊于《食药用菌》2024年第1期,引用格式:董浩然,于海龙,周峰,等. 中国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 食药用菌,2024,32(2): 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