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栽培羊肚菌的病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

文摘   三农   2024-09-21 21:48   浙江  

通信作者简介:


肖扬(1979—),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应用生物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担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兼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副秘书长,湖北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食用菌学报》编委。

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和病害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曾5次赴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和子课题3项,湖北省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部省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持制订全国农业主推技术1项(2017)。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中文期刊论文21篇,参与选育食用菌新品种7个。







摘  要    羊肚菌大田栽培环境条件复杂,易发生各类病害,导致羊肚菌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本文综述其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结合调查研究,整合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总结羊肚菌大田栽培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羊肚菌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羊肚菌(Morchella spp.)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属(Morchella),为低温喜湿型食用真菌[1]。羊肚菌富含氨基酸、腺苷等呈味物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独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药两用大型真菌,具有免疫调节、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Ower首次报道利用组培瓶诱导羊肚菌扭结形成菌核,再以其为接种体进行室内栽培获得子实体[3]。我国在2012年前后开启羊肚菌大田栽培[4]2012年栽培面积3 000余亩(1≈667 m2,下同),至2019年达到近16万亩[5],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在各个省份都有分布。


羊肚菌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然而病害会严重影响羊肚菌产量,连作障碍问题突出,同一地块连续栽培羊肚菌,病害爆发更加严重,很多菇农无法实现稳产和高产,经济收益不稳定[6-7]。病害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羊肚菌产业的发展[5,7]。本文基于文献报道及调查研究结果,对羊肚菌病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羊肚菌病害防控和连作障碍消除提供参考。


 羊肚菌病害


除菌种生产环节外,羊肚菌整个生产过程均暴露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导致其在栽培过程中容易被病菌侵染。羊肚菌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目前羊肚菌大田栽培的侵染性病害主要由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öspora longispora[8-9]、长毛拟青霉(Paecilomyces penicillatus[9-10]、镰刀菌(Fusarium spp.[11]和曲霉(Aspergillus ssp.[12]等引起;生理性病害主要由于大田栽培环境的不适所致,如极端高温或低温、强光、干旱或洪涝等都导致羊肚菌的异常生长甚至死亡[13]。笔者在对羊肚菌大田病害调查时发现,羊肚菌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往往相伴而生,不利的环境条件使得羊肚菌生长受到抑制,从而更易被病原菌侵染


1.1

羊肚菌侵染性病害


1)菌盖干腐病。病原物:由长孢卵单隔孢霉引起的霉菌性枯萎病。发生规律:发病所处环境温度一般高于20 ℃当环境高湿且温度高于25 ℃时,病菌会迅速侵染羊肚菌。病害症状:侵染初期,染病部位白色、绒毛状,后期有粉末感,随着时间延续,受侵染的部位萎缩、凹陷、破损,停止发育,严重时子实体畸形(图1a)。由于该病菌主要侵染羊肚菌菌盖,因此被称为菌盖干腐病[8-9]。防治方法:一旦田间发生此类病害应及时清理病菇,通风降温,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环境。


2)白霉病。病原物:长毛拟青霉。发生规律:在羊肚菌出菇阶段,浇水后通风不良,菇棚内温度升高,白霉病会迅速爆发。病害症状:首先在子实体表面出现白色霉状菌丝,该菌丝生长快速,短时间可布满菌盖表面,使原基和幼菇死亡,或子实体软腐,出现孔洞、顶部无法发育、畸形等症状,最后全部腐烂、倒伏[9-10](图1b)。正常情况下发病率较低,如遇高温高湿条件,病害迅速爆发,导致羊肚菌严重减产。防治方法:田间栽培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菇棚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的情况。


3)菌柄腐烂病。病原物:镰刀菌。发生规律:在22 ℃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镰刀菌可在短时间内侵染整个羊肚菌子实体。病害症状:侵染初期主要为害羊肚菌菌柄,后期可侵染菌盖,侵染部位产生白色菌丝。镰刀菌具有侵染速度快的特性,最终导致羊肚菌萎蔫、畸形,严重影响商品品质[11]。由于镰刀菌可产生镰刀菌毒素,因此被感染的羊肚菌不能再食用。防治方法:除羊肚菌外,镰刀菌还可侵染多种农作物,它可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因此羊肚菌栽培前的土壤充分消毒十分重要。另需注意通风降温,避免大棚内长时间高温高湿


4)白腐病。病原物:曲霉。发生规律:在羊肚菌栽培管理后期,若设施内部温度、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长时间偏高,会引发羊肚菌白腐病,并传染给附近的正常子实体。病害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菌盖,严重者菌柄也被感染,感染部位首先出现白色病斑,感病组织停止生长发育;后白色病斑逐渐扩大,感病组织出现不规则凹陷,子实体畸形[12]。防治方法:一般田间防治手段为多通风,控制菇棚内温湿度,防止病菌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5)蛛网病。病原物:突出葡枝霉Cladobotryum protrusum、嗜菌葡枝霉C. mycophilum[14-15]。发生规律:栽培环境温度升高并且湿度较大时易发生。病害症状:在出菇阶段,栽培地蔓延一种菌索粗壮如蜘蛛网般的真菌,通常自外源营养袋下向四周蔓延,蔓延速度较快,所到之处病菌从子实体基部向上侵染至整个子实体,无一幸免,受侵染部位被浓厚的白色菌丝包裹,停止发育,最终死亡[16](图1c)。防治方法:提前预防,降低病菌基数,病害一旦爆发,则很难有效防治。


a, 菌盖干腐病;b, 白霉病;c, 蛛网病;d, 热害;e, 冻害;f, 强光危害;g, 干旱;h, 涝害;I, 冻害+涝害。

表1  羊肚菌病害发生表现


1.2

羊肚菌生理性病害


1冻害与热害。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018 ℃1020 ℃。温度高于25 ℃,仅需几小时就会导致死亡(图1d);温度低于5 ℃,子实体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图1e)。高温或低温除直接影响羊肚菌生长外,还可能促进其他杂菌的感染[17]。羊肚菌栽培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气温过低,则菌丝不能生长,有大雪的地方要做好抗雪压措施;春季应提前准备好遮阳网、喷灌等降温设施,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节棚内温度。


2强光危害。羊肚菌菌丝营养生长阶段不需光照;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时,少量的散射光有助于其生长,但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在出菇阶段,强光和高温会使羊肚菌菌盖受损(图1f),造成畸形菇,应选择合适密度的遮阳网,以减少危害[18-19]。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遮阳网密度,温热多雨的地方可将两层密度较稀疏的遮阳网配合使用,两层网间距20 cm;干燥大风多的地方可用密一些的遮阳网,以保证棚内羊肚菌生长所需湿度。


3干旱和涝害。干旱会直接导致羊肚菌死亡(图1g),因此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一直保持土壤表层和空气相对湿润。但是羊肚菌在各个生长期所需土壤含水量不同,在播种后到原基阶段,土壤含水量以20%为宜;在出菇阶段,最适土壤含水量在50%60%,空气相对湿度85%90%。土壤湿度或空气湿度长时间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羊肚菌的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20](图1h, 1i)。


4缺氧危害。羊肚菌为好气型真菌,其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对空气不敏感,但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对空气较为敏感。较低浓度CO20.04%0.06%)环境有利于羊肚菌快速发育,而较长时间高浓度CO2(出菇期CO2浓度高于0.3%)环境则会抑制子实体生长,形成菌柄长、菌盖小的畸形菇,影响商品价值[21]。在出菇阶段应注意通风换气,保证羊肚菌生长所需的氧气。



 羊肚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在羊肚菌大田栽培中,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或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常导致羊肚菌病害爆发,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给菇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2]。目前并无即时有效的病害防治手段,且羊肚菌生长期短,使用化学药剂可能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羊肚菌病害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精细化田间管理,综合调控田间环境条件,使其更利于羊肚菌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而田间设施简陋,即使管理再精细,都难以避免外界大环境对棚内小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应尽量提供一定的设施条件为羊肚菌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增强其对杂菌的抵抗力。羊肚菌病害综合防控主要以农业防控为基础,综合采用其他防控手段。

2.1

农业防


2.1.1  土壤处理

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土壤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并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营养元素能够促进羊肚菌的生长。但土壤中还含有很多杂菌及有害物质,连续栽培会导致病害爆发,抑制羊肚菌生长,因此对土壤进行处理能有效减少杂菌危害。


羊肚菌栽培前,土壤处理的主要方法:

1土壤深翻30 cm左右。由于羊肚菌栽培需要长时间保持土壤湿度,间断性的浇水导致一些营养元素随水流渗到深层土中。利用旋耕机对栽培地土壤进行深翻,有助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均匀分布,优化土壤结构,使其通透性增加,更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土壤深翻还能将病菌等暴露在土壤表面,便于消毒处理,减少来年病原菌基数。深翻土壤时要注意尽量将田间大土块打碎,便于后续栽培[23]


2施用土壤改良剂。除了在羊肚菌栽培前,向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用于调节土壤pH外,针对重茬田块,有些农户还会加入草木灰[24]、石灰氮[25]或充分发酵腐熟的羊粪[26],以提高羊肚菌产量。也有文献报道,向土壤内加入异氯溴氰尿酸或枯草芽孢杆菌粉剂[27],用来改善栽培土壤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羊肚菌病害发生的概率,提高羊肚菌产量。但由于土壤条件复杂,添加的外源物质或微生物菌剂很容易受到土壤自身调节作用影响,导致其效果不稳定。因此农户需根据自身栽培基地的实际情况,谨慎使用土壤改良剂。


2.1.2  大水漫灌和高温闷棚

羊肚菌栽培地土壤湿度很重要。栽培前,要将耕作层土壤约25 cm深度充分浇透,一般采用大水泵灌溉。大水漫过土壤后,缺氧的条件能杀死一部分存在于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杂菌。除大水漫灌外,还可利用太阳光和温室大棚设施高温闷棚,使棚内土壤温度升高,进一步杀死病原菌和杂菌。高温闷棚时间一般为半个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应根据天气状况和栽培计划进行调整[28]。闷棚结束后进行晾晒,待土壤表面见干后,再进行二次旋耕,此时旋耕不需过深,将土壤打散即可。然后对土壤补水,使得水分达到羊肚菌栽培要求。之后整地做畦,选择合适时间播种。


2.1.3  轮作栽培其他作物

可通过轮作、套作、间作等农业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连作障碍的影响。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群落的功能需求不一样,利用作物间的这些差异,可达到平衡土壤条件的目的。羊肚菌栽培对大田土壤的影响很大,通过在栽培羊肚菌后,合理轮作、套作其他作物,不仅能够减少病菌的中间宿主,还可提高羊肚菌产量[29]。据报道,羊肚菌可与水稻[30]、长裙竹荪[31]、番茄[32]等轮作,以及吊瓜[33]、芦笋[34]、蔬菜[35-37]、果树[38-42]等套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爆发和缓解连作障碍问题。农户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栽培环境来选择适合的轮作作物[43]


2.1.4  栽培管理

(1)播种期管理。羊肚菌菌种选择十分重要,应使用经多年多点试验、农艺性状稳定的栽培品种,并从具有相应生产资质和技术实力的单位购买或引种。菌种应当年分离当年使用,转接继代培养次数不宜超过5[44]。此外,羊肚菌播种时间也很重要,当栽培地平均气温低于15 ℃时才可播种,过早或过晚播种,都会影响羊肚菌的产量。


2)发菌期管理。羊肚菌从播种到出菇前的的发菌期(养菌期),在覆盖黑地膜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管理操作,以控制温度(避免过高)与适时放置外源营养袋为主要措施,避免过度管理。在未覆膜的条件下,还应注意水分管理。此时羊肚菌菌丝活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播种后数天就会萌发出大量菌丝[5]


3)催菇期管理。催菇的时机与播种时机同样重要。如催菇时间过早,菌丝积温不够,未达生理成熟,即使催菇也无法出菇;催菇时间过晚,则菌丝自身消耗营养太多,造成出菇少;若环境温度过低,即使羊肚菌原基能够形成,但由于受到冻害,也很难发育成正常的子实体;后期若遭遇高温,刚形成的羊肚菌原基则会受热死亡。


4)出菇期管理。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催菇后710天将现羊肚菌原基。此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十分重要,关乎羊肚菌产量和品质。原基对外界环境十分敏感,因正值春季气候多变,很容易导致羊肚菌原基死亡。此时要保证土壤适宜的温湿度,以尽量少通风(或不通风)为主要的管理思路[45-46]。在幼菇阶段,以控温保湿为主,但要适当进行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羊肚菌出菇阶段对环境要求非常高,要提前准备降温和保暖措施,防止高温或低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2

物理防控


羊肚菌大田栽培中病害的物理防治主要采取见白就采的策略,经常巡察菇棚内羊肚菌生长情况,若发现患病或死亡的子实体,须及时清理,防止病害传播蔓延。出菇期可在菇棚放置一些粘虫板,并在通风口设置纱网,减少菇棚内虫口数量,避免昆虫传播病菌和啃食子实体[16]


2.3

化学防控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见效快,操作简便。但农药残留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在食用菌出菇阶段一般不使用化学药剂,只在大面积病虫害爆发时,将其作为一种应急手段。目前,可用于食用菌的登记农药产品共有46[29],其主要应用场景是食用菌菇房、器械的消毒杀菌和杀灭害虫。例如,在羊肚菌土壤消毒过程中,可选用阿维·高氯、辛硫磷等低毒药剂对栽培土壤进行预处理[47]。总之,食用菌生产要慎用、少用化学农药,选择毒性低、残留少的化学药剂并注意施用时期。


2.4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绿色、无污染,没有化学药剂残留,应用潜力大。但目前羊肚菌病害的生物防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食用菌病害生物防治药剂主要分为微生物菌剂和植物源农药两大类[29]。陈世昌等[48]通过复合某些芽孢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制成微生物菌剂防治食用菌杂菌,降低了杂菌污染率。杨武等[49]利用枯草芽孢杆菌 me-1防治黑木耳青霉病也取得显著效果。在植物源农药使用上,江英成等[50]研究表明,黄檗水煎剂等6种药剂对香菇深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叶罗娜[50]报道了低浓度的肉桂油对鸡腿菇腐烂病的病原菌有较好抑菌作用。虽然生物防控药剂在室内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但生产中应用效果受环境影响,在大面积应用于羊肚菌病害防控之前,还需加强田间应用效果的研究[29]


 总结与展望

随着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业已成为羊肚菌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羊肚菌是地栽食用菌,土壤条件十分复杂,连续栽培导致连作障碍问题突出,对羊肚菌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相比其他食用菌,羊肚菌的病害防控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缺少即时高效的病害防控措施。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期短,施用化学药剂可能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而生物防控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防控手段。此外,通过多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栽培地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梳理羊肚菌高产/低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通过合理的搭配、合成复合微生物菌群进行田间施用[52],利用土壤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也是未来羊肚菌病害防控的发展方向之一。


羊肚菌病害防控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重心应从治已病转到治未病,将病害爆发的可能控制在萌芽阶段[53]目前羊肚菌大田栽培主要利用前期的土壤消毒处理和轮作来减少病原菌的基数在羊肚菌出菇期,严格控制栽培环境条件,使其更利于羊肚菌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总之,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羊肚菌病害综合防控,规范栽培管理技术,减少危害发生,保障羊肚菌的高产和稳产。


致谢   感谢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罗义助理农艺师提供部分羊肚菌病害照片。


参考文献


[1] 边银丙. 食用菌栽培学(第3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 敬华英. 羊肚菌种属鉴定及活性成分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14): 34-36.

[3] OWER R D, MILLS G L, MALACHOWSKI J A. Cultivation of Morchella: United States, EP86903077[P]. 1986-04-28.

[4] 谭方河.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J]. 食药用菌, 2016, 24(3): 140-144.

[5] 李朝东, 吴霖, 王世伟, 等. 我国羊肚菌的生产规模与田间种植技术要点[J]. 食药用菌, 2021, 29(6): 461-465.

[6] 刘伟, 何培新, 时晓菲, 等. 我国羊肚菌栽培历程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J]. 食药用菌, 2022, 30(4): 261-270.

[7] 边银丙. 浅析羊肚菌稳产高产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J]. 食用菌学报, 2024, 31(1): 31-37.

[8] HE P X, LI C C, CAI Y L, et al. First report of pileus rot disease on cultivated Morchella importuna caused by Diploöspora longispora in China[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2017, 84(1): 65-69.

[9] SUN J, YU S, LU Y Z, et al. Proposal of a new family Pseudodiploösporeaceae fam. nov. (Hypocreales) based on phylogeny of Diploöspora longispora and Paecilomyces penicillatus[J]. Mycology, 2023, 14(1): 60-73.

[10] HE X L, PENG W H, MIAO R Y, et al. White mold on cultivated morels caused by Paecilomyces penicillatus[J].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17, 364(5): 1-5.

[11] GUO M P, CHEN K, WANG G Z, et al. First report of stipe rot disease on Morchella importuna caused by Fusarium incarnatum, F. equiseti species complex in China[J]. Plant Disease, 2016, 100(12): 2530.

[12] 余苗, 尹琪, 何培新. 羊肚菌白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北方园艺, 2020(7): 142-145.

[13] 支彩艳, 乔俊, 赵建国, 等.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21(15): 143-150.

[14] LIU Z H, CONG Y, SOSSAH F,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ome analysis of Cladobotryum mycophilum, the causal agent of cobweb disease of Morchella sextelata in China[J]. Journal of Fungi, 2023, 9(4): 411.

[15] LAN Y F, CONG Q Q, WANG Q W, et al. First report of Cladobotryum protrusum causing cobweb disease on cultivated Morchella importuna[J]. Plant Disease, 2020, 104(3): 977.

[16] 刘伟, 蔡英丽, 何培新, 等. 羊肚菌栽培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 食用菌学报, 2019, 26(2): 128-134.

[17] 邓海平, 欧根友, 宋文俊, 等. 极端天气胁迫下的羊肚菌幼菇保育技术[J]. 食用菌, 2022, 44(6): 50-52.

[18] 杨燕, 赵晶, 李新荣. 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报[J]. 寒旱农业科学, 2023, 2(9): 851-853.

[19] 王红, 曹君, 刘俊杰, 等. 不同光照培养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态的影响[J]. 园艺与种苗, 2023, 43(8): 10-12.

[20] 李勇, 杨峰, 樊继德, 等. 干旱对羊肚菌自然生长的影响[J]. 中国食用菌, 2012, 31(1): 21-23.

[21] 杨洁, 左太强, 顾鲁同, 等. 环境因子对金耳和羊肚菌生长的调控解析[J]. 蔬菜, 2023(10): 53-56.

 

[22] 赵琪, 吕梦岚, 李路, 等. 我国羊肚菌产业的“诱惑”与“陷阱”[J]. 菌物研究, 2021, 19(4): 1232-1237. 

[23] 汪敏, 王明钦, 李西时. 羊肚菌连作障碍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蔬菜, 2023(2): 38-42.

[24] 朱广凯. 种蘑菇巧用草木灰[J]. 蔬菜, 2006(2): 16.

[25] 李汉燕, 王日新, 李海涛, 等. 设施大棚土壤改良对羊肚菌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3(2): 102-105.

[26] 段丹, 林川, 张宇, 等. 羊肚菌连作障碍成因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蔬菜, 2023(11): 30-34.

[27] 冀瑞卿, 冯冲, 柏文博, 等. 两种生防制剂对食用菌杂菌的抑制作用[J]. 吉林农业科学, 2014, 39(2): 61-64, 77.

[28] 郭月. 日光温室羊肚菌栽培石灰氮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效果分析[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 2(19): 49-51.

[29] 尹园园, 杜成志, 李洪霄. 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食用菌, 2023, 45(6): 62-66.

[30] 冯泽耀, 周清, 董纯芳. 鄂西南羊肚菌+有机稻轮作种植模式[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5): 154-155.

[31] 陈丽花, 张宇, 刘杨, 等. 不同轮作模式对两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18): 110-114.

[32] 李鹏程, 张智平, 王兴国, 等. 高山羊肚菌——番茄茬口模式栽培试验[J]. 南方农机, 2018, 49(14): 247-248.

[33] 左清文, 廖任娅. 四川巴州吊瓜套作羊肚菌高效种植模式[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 39(8): 52-54.

[34] 徐为领. 皖北地区设施芦笋套种羊肚菌高效绿色栽培集成技术[J]. 长江蔬菜, 2022(15): 42-44.

[35] 翁天均, 龚素华, 雷京友, 等. 武陵山区“油菜+羊肚菌”套作模式关键技术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 2021(9): 35-36, 44.

[36] 王洪光. 日光温室菌菜套作栽培技术[J]. 北京农业, 2014(21): 46-47.

[37] 谷立军, 刘国学. 食用菌菜套作连体温室高效栽培技术[J]. 北京农业, 2011(3): 47-48.

[38] 王民乐, 刘源, 张丽英, 等. 冀北地区设施甜樱桃套作羊肚菌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 2022(6): 151-154.

[39] 陈丽新, 陈振妮, 陈志玲, 等. 香蕉园套种食用菌技术[J]. 食用菌, 2008(2): 46-47.

[40] 游璟, 倪九派, 黄容, 等. 柑橘/大球盖菇套作下土壤CO2排放及其效率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J]. 环境科学, 2019, 40(10): 4708-4717.

[41] 陈娇娇, 张燕, 张贻意, 等. 百香果园套种竹荪高效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19, 41(1): 50-51.

[42] 王静之, 徐艳, 党芳志, 等. 猕猴桃园套种羊肚菌技术[J]. 食用菌, 2021, 43(6): 54-56, 65.

[43] 王沁, 龚光禄, 杨锌沂, 等. 贵州省羊肚菌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J]. 食用菌, 2022, 42(2): 67-69.

[44] 霍文严, 乔婷, 贺雪莲, 等. 秦巴山区羊肚菌稳产菌株的选育[J]. 食用菌, 2023, 45(6): 17-21.

[45] 张季军, 张敏, 肖千明, 等. 辽宁地区羊肚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J]. 辽宁农业科学, 2015(3): 92.

[46] 贺国强, 魏金康, 邓德江, 等. 北方地区羊肚菌日光温室栽培难点及关键技术[J]. 蔬菜, 2017(9): 65-67.

[47] 李建英, 华蓉, 刘绍雄, 等. 5种农药对羊肚菌连作栽培产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J]. 中国食用菌, 2023, 42(3): 120-124.

[48] 陈世昌, 宋志伟, 王小琳, 等.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J]. 食用菌学报, 2005, 12(12): 53-57.

[49] 杨武, 王威, 向世海, 等. 一株食用菌绿霉病菌拮抗菌株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1): 55-60.

[50] 江英成. 香菇杂菌绿色木霉室内抑制试验初探[J]. 河北林果研究, 2001, 16(1): 59-62.

[51] 叶罗娜. 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病原鉴定与防治技术初探[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52] ZHOU Y Y, YANG Z, LIU J G, et al. Crop rotation and native microbiome inoculation restore soil capacity to suppress a root diseas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 8126.

[53] 李沛昕, 苗人云, 吴波, 等. 覆土栽培食用菌的微生物病害防控[J]. 微生物学报, 2023, 63(5): 1888-1898. 



本文作者及单位:彭 博  边银丙  龚钰华  肖 扬*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0)  第一作者:彭博(1995—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病害综合防控。E-mail:2514924349@qq.com。

本文基金项目: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2023HBSTX4-09);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0)


本文刊于《食药用菌》2024年第2期,引用格式:彭博, 边银丙, 龚钰华, 等.  大田栽培羊肚菌的病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J].  食药用菌,2024,32(2): 129-135.

推荐阅读:

*羊肚菌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综述(作者:蔡英丽 马晓龙 刘伟)
*理性认识羊肚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作者:赵永昌 柴红梅 陈卫民)
*山地油菜套种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邓海平 宋文俊 李晓松 等)
*土壤改良与搭建拱棚在羊肚菌人工栽培中的作用探索(作者:王永元   李岩龙   徐  寅等)
*羊肚菌单孢和多孢菌株大田出菇比较试验(作者:罗友梅  陈瑞雅  张锐杰等)
*阐释我国羊肚菌外营养袋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作者:谭方河)



2024食药用菌杂志协办单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