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文摘   2024-08-21 17:17   浙江  
作者简介:


孙淑静(1978—),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兼木耳类产业分会秘书长、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福建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 “福建省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拔尖人才、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导师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性能衰退检测、品种改良与创新、生物环境与食用菌互作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基金、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5项,新品种认(鉴)定5个,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编出版《画说银耳高效生产技术》《中国银耳产业发展蓝皮书》等著作3本。







摘  要    分析我国银耳产业的产区分布、国内市场、出口贸易等现状,指出近年来我国银耳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福建省作为银耳最大产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银耳国内市场总体向好,加工类产品中,冻干银耳羹、鲜炖银耳两类产品销量增长。银耳出口数量和金额在2021年后回升,2022年我国银耳出口总量为4 566.09吨,同比增长18.47%;实现出口额8 813.18万美元,同比增长32.26%;出口单价19.30美元/千克,同比增长11.63%。出口贸易主要省份为福建和湖北,2022年实现出口额和全国出口总量的占比分别为5 566.41万美元、63.16%2 208.58万美元、25.06%。泰国是我国银耳出口主要流向国,其次是中国香港地区。分析我国银耳产业在种业创新与保护、生产技术水平、精深加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名白木耳,是我国传统名珍食药用菌,其富含多糖、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入肺经、胃经及肾经,滋阴润肺[1]现代研究表明,银耳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药用价值[2]银耳多糖是其主要药理活性物质[3]
我国银耳栽培以代料栽培为主,原料主要采用棉籽壳、麸皮、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发展银耳产业,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保护环境。银耳产业还是高效产业,生产周期仅40~45天,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带动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对农村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我国银耳出口至日本和东南亚、西欧、北美等诸多国家,发展银耳生产对扩大对外贸易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我国银耳主要产区和国内外贸易情况,指出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古田银耳代料栽培(潘家喜 拍摄)

通江银耳段木栽培(赵树海 提供)

 银耳产区分布


银耳自然生长主要在生态资源优越的丘陵山地,我国野生银耳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贵州、广东、安徽、湖南、广西、浙江和甘肃等省市的山林地区。生长地区年均气温16~21 ℃;日照充足,全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400~2 1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常年在76%~81%之间;森林覆盖率高,多为60%以上。

我国银耳生产以传统农法栽培为主,工厂化栽培相对较少[5]近年来,银耳产量稳步提升,年均产量均在50万吨以上(以鲜品计)。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银耳产量为52.58万吨;2019年提高到54.17万吨,较上年增长3.02%;2020年达到55.63万吨,较上年增长2.69%;2021年银耳产量为53.60万吨,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减少3.65%。

福建省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成为全国最大的银耳产区,全国80%以上的银耳产于福建省。2020年,福建省银耳产量达45.64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1.11%,占全国银耳产量的82.05%;其次是湖南省,为4.65万吨,较上年增长132.50%,占全国银耳产量的8.36%;河南省位列第三,产量1.62万吨,占全国银耳产量的2.91%(表1)。其余省份产量自高到低依次为:山东省15 907吨、四川省7 285吨、广东省5 010吨、广西壮族自治区4 006吨、河北省3 004吨、重庆市1 155吨、山西省580吨、吉林省121吨、江西省106吨、安徽省5.9吨。
表1  2019—2020 年我国银耳主要产区及产量统计

注:产量以鲜品计;数据来源于中国食用菌协会。


 国内销售情况

根据我国银耳产量流向的内外贸占比,超过90%的银耳是在内贸流通中被消化掉,表明内贸是我国银耳产业的根基。目前,银耳的主要销售渠道为批发市场、电商、短视频 + 直播等。银耳作为农产品,销售形式为银耳干品和鲜品。银耳加工产品包括食品类、美妆类、医药保健类等,食品类产品如冻干银耳羹、鲜炖银耳(即食)等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比较银耳不同产品形式的销量发现,干银耳(整朵)的销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冻干银耳羹(冲泡)。鲜炖银耳(即食)是众多厂商目前尝试的重点,作为健康饮品的代表,其出现让银耳从传统的干货转型为现代的潮流饮品,销量呈增长趋势;而冻干银耳羹(冲泡)因其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受到主流年轻人群的关注,销量也日趋上升。

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冲击后,银耳产业依然展示出顽强的生机。以最具代表性、销量最高的冻干银耳为例,2020年交易额2.26亿元,2021年交易额3.61元,同比增长58.74%。由此可见,银耳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银耳出口贸易情况

银耳是我国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迄今西方国家尚无栽培,仅日本和韩国有少量栽培和研究。我国银耳产品对外出口市场稳定,在东南亚、欧美等二三十个国家广受欢迎。但2020年初由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爆发,使我国食用菌出口受到影响,生产端生产成本增加,物流不畅,运费骤增,边贸受阻;需求端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严重打击了餐饮和旅游行业,珍稀食用菌需求量下降[6]2020年我国银耳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均有所降低,2021年、2022年回升。


3.1

银耳出口概况


2020年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我国银耳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急剧降低(表2),该年出口银耳3 611.11吨,同比减少16.53%;实现出口额5 344.82万美元,同比减少12.39%;出口单价14.80美元/千克,同比增长4.96%。2021年,我国银耳出口形势回暖,银耳出口数量、出口额、出口单价均有回升,该年出口银耳3 854.35吨,同比增长6.74%;出口额6 663.50万美元,同比增长24.67%;出口单价17.29美元/千克,同比增长16.82%。2022年我国银耳出口总量持续增加,达到4 566.09吨,同比增长18.47%;实现出口额8 813.18万美元,同比增长32.26%;出口单价19.30美元/千克,同比增长11.63%。


表2  2009—2022年我国银耳(干)出口总量、单价和金额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3.2

银耳出口贸易主要省份


银耳的出口区域与银耳产区关联密切。产量最大的福建省也是出口量最大的省份,银耳出口量占全国的50%以上。据海关统计数据,2021年福建省出口银耳2 213.73吨(以干品计),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7.43%;实现出口额2 962.80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4.46%。2022年,福建省出口银耳2 715.94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9.48%;实现出口额5 566.41万美元,同比增长87.8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3.16%。其余省份根据出口额占比依次为湖北省(25.06%,2 208.58万美元)、云南省(5.71%,503.23万美元)、浙江省(4.37%,385.14万美元)、其他省份(1.70%,149.82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非银耳产地省份,其银耳主要来源为收购。因湖北实行出口退税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收购银耳后在湖北报关出口

3.3

主要出口国家及地区


按照出口流向,泰国是我国银耳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近一半的银耳向泰国出口。2020年,我国向泰国出口银耳(干)达1 494.28吨,占比41.38%;其次是越南,出口414.54 吨(干),占比11.48%。2021年,我国向泰国出口银耳(干)1 440.42吨,占比37.37%,同比减少3.60%;向越南出口银耳(干)497.44吨,占比约12.91%,同比增长20.00%;其余国家及地区根据出口数量占比依次为中国香港(9.61%,370.40吨)、韩国(9.34%,360.00吨)、中国台湾(6.19%,238.58吨)、印度尼西亚(6.15%,237.04吨)、其他国家(18.43%,710.36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对外出口银耳(干)的10个主要国家及地区中,东南亚国家占一半,是我国银耳出口的主要流向(表3)。泰国仍是我国出口银耳(干)数量最多的国家,为1 890.83吨,占比41.41%,出口额4 457.05万美元,同比增加141.34%;韩国其次,出口数量为564.12吨,占比12.35%,出口额889.29万美元;越南出口数量居第三,为423.24吨,占比9.27%,出口额994.83万美元。其余国家及地区按照出口数量依次为:中国香港(349.89吨)、印度尼西亚(229.58吨)、马来西亚(226.22吨)、中国台湾(200.05吨)、日本(164.12吨)、新加坡(150.20吨)、俄罗斯联邦(106.34吨)、美国(72.32吨)、其他国家及地区(189.19吨)。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出现后,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免疫力的提高,随着消费者对食用菌特殊功效的日益关注,以及银耳产业的快速发展,银耳的出口形势也将逐渐向好。
表3  2022年我国银耳出口国家和地区

   注:产量以干品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我国银耳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作坊式栽培到工厂化栽培的巨大变化,其中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向数字化生产转型。作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耳产业形势虽整体向好,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种业创新与保护体系不完善[7]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仍显不足;以经验型种植为主,高质量银耳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不够充分;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未能充分享受到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种业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1)核心种质研究,高效利用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自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构建核心种质是有效探索和保护遗传资源新变异的重要途径。核心种质可以最大限度地去除原始种质资源中的重复,以最少的种质材料,代表原始种质资源的全部或大多数遗传多样性和地理来源。开展核心种质研究,能给银耳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利用带来便利,更有助于银耳种质资源的保存、管理和使用,有助于银耳种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2)银耳特殊生活史——二型态转变机理研究突破迫在眉睫。银耳作为典型的二型态真菌,能够在酵母态与菌丝态之间相互转化。但银耳菌丝一旦转变成酵母态便很难重新恢复成菌丝态,银耳酵母态孢子直接与香灰菌配对时也很难形成白毛团,甚至无法获得子实体。加强银耳二型态转变机理研究不仅有助于探明银耳特殊生活史,还能大大降低银耳育种的难度,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选育银耳新品种奠定扎实的基础,让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银耳品种能够被应用与推广。


(3)银耳表型、基因与环境的调控网络研究。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进入基因时代,基因组学大大加速了功能基因的发现。相较于其他物种,银耳的基因研究起步较晚,遗传转化方法虽取得一定突破,但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银耳表型组与基因组关系的解析,是高效创制利用种质资源、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的根本途径。加强银耳表型、基因与环境的调控网络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银耳基因的功能,还能根据表型与基因、环境之间的关系培育出具有各种性状优良、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银耳,对银耳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4.2

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银耳生产中应重视新品种的配套工艺研究,建立菌种质量评价体系及保藏方法;加强菌种接种的自动化程度;积极开发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及应用体系;提升菌包培养和出耳过程内部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高效生产工艺;加快速度制定鲜、干银耳的保藏标准。大力开展以上银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与品质,还能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银耳产业的健康、绿色、高质量发展。

4.3

功能性研究及其产品的研发


银耳及其活性成分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银耳作为一种可以用于预制食品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替粮和代餐、新型的应急灾害食品等的天然食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银耳产品的品类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同质化,产品开发进展相对缓慢,在食品领域虽已开发出银耳馅饼、饮料、羹类、糖片等产品,但大多加工程度有限,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8]在化妆品领域,仅在部分高档化妆品有一定的应用。在医药领域,银耳及其活性成分相关的药品还较少。银耳在亚洲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迫切需要更多创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市场逐步扩大到西欧、北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进银耳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4.4

推动产业融合和集约化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需求服务呈现多元化爆发式增长。未来,银耳产业可通过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动产业的一二三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服务通道,打造服务银耳产业发展的智慧化综合平台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劲支撑。工厂化和标准化发展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9]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保护农户收入和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建立联合工厂化模式,集约化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10]

 结语


银耳利用农业副产物栽培,不仅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还是县域富民产业,可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银耳产业是高效产业,生产周期短、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且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对地区农村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银耳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耳产业作为传统而又现代的农业产业,依托各主栽地区天然地理环境、技术人才、物流发达等优势,随着银耳精准育种问题的解决,生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逐步实现,银耳功能衍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究的加强,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如银耳文化旅游和体验)的发展,品牌强农战略的深入实施,银耳产业将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 中国最有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J]. 食用菌, 2005(1): 3-4.
[2] 黎勇, 王晓东, 高敏, 等. 我国银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J]. 北方园艺, 2014 (16): 188-191.
[3] 彭卫红, 王勇, 黄忠乾, 等. 我国银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 食用菌学报, 2005 (1): 51-56.
[4] 食药用菌编辑部. 浅谈中国食用菌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在第十二届中国蘑菇节上的演讲节录[J]. 食药用菌, 2019, 27(1): 1-8.
[5] 张莉. 银耳的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D]. 晋中: 山西农业大学, 2017.
[6] 黄毅, 郑永德. 当前食用菌企业困局的形成原因与突破路径探讨[J]. 食药用菌, 2022, 30(1): 1-6.
[7] 张金霞. 我国食用菌种业问题与技术创新的挑战[J]. 食药用菌, 2021, 29(5): 365-368.
[8] 邵平, 薛力, 洪台, 等. 银耳栽培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分析[J]. 食药用菌, 2011, 19(2): 4-8.
[9] 鲍大鹏, 邹根, 裴晓东, 等. 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讨[J]. 食用菌学报, 2022, 19(6): 103-110.
[10] 孙淑静. 中国银耳产业发展蓝皮书[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24-44.

本文作者及单位:孙淑静1  陈剑秋1  李佳欢1  曹继璇1  陈利丁1  黄亚东2  刘自强2  (1.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2.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北京 100062)

本文基金项目:福建省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文刊于《食药用菌》2024年第4期“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专栏

引用格式:孙淑静, 陈剑秋,李佳欢,等.  我国银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食药用菌,2023,31(6): 349-354.


推荐阅读:

*中国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作者:董浩然  于海龙  周 峰  等)
*聚焦产业发展 助推珍稀菌“出海”——第一届厦门国际珍稀食用菌产业大会成功举办
*我国食用菌种业问题与技术创新的挑战——张金霞研究员在2021中国(贵州)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的演讲纪要
*中国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探讨(作者:鲍大鹏  陈洪雨  吴莹莹  等)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我国食用菌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作者:秦江楠  张俊飚 颜廷武)



2024食药用菌杂志协办单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