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偏爱自己的哪篇小说?答案出人意料

文摘   2024-07-12 09:19   北京  

提到鲁迅最有名的作品,我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狂人日记》或是《阿Q正传》。与这两部如雷贯耳的作品对比起来,首版字数仅2573字的《孔乙己》,似乎显得不那么夺人眼球了。


《阿Q正传》初刊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


在阅读《孔乙己》的过程中,似乎感受不到鲁迅那种过于“犀利”的风格。然而,这正是鲁迅的有意为之,也是他最偏爱这篇小说的原因。


据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所提到的: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这寥寥数页的《孔乙己》,“大家风度”究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孙绍振教授在《审美阅读十五讲》中分析得最为透彻,即孔乙己是活在、死在多元的、错位的感受世界之中。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他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孔乙己》的故事是通过与情节无关的小店员来叙述的。


孙老师指出,这正是鲁迅的大气魄大手笔,鲁迅让孔乙己的命运只在小店员有限的视角里展开,孔乙己的落第、偷书、挨打致残都在幕后……这样就省略了许多场景的直接、正面的描写。


作家余华也指出,鲁迅语言的以少驭多,是伟大的小说家的标志。图片来自《我在岛屿读书》。


其次,对事变作在场的观看,只能以对受虐者的痛苦和屈辱的感同身受为主。而事后的追叙,作为局外人,则可能做有趣的谈资。


小店员视角的功能就在于自由的省略和营造复杂的错位的情致。小店员的眼睛带着不以为意的观感,和孔乙己拉开情绪的错位的幅度。


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个小店员与孔乙己错位的观感。在他观感以内的,就大加描述,在他观感以外的,通通省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写的并不仅仅是孔乙己


鲁迅的匠心、创作的原则抑或是鲁迅小说的美学原则就在于——重要的不是人物遭遇,而是这种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错位的观感


孔乙己之所以不容易被说“清楚”,就在于这种无理而妙,错位的感知就是既非简单同一,又非绝对对立:拉开距离,远离真相,然而又部分重合。


平静叙述中的“大家风度”


精简到无以复加的叙述,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不慌不忙”,“讽刺”而“不很显露”,这就是鲁迅追求的“大家风度”。


孔乙己是悲剧,但是,没有任何人物有悲哀的感觉,所有的人物都充满了欢乐,有轻喜剧风格,但是,读者却不能会心而笑。


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发现了人物的生命不仅仅在行为和语言、思想的冲突之中,而且在人与人感受部分重合/部分偏离的结构之中。


“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1927年1月2日摄于厦门。


例如“小店员”所看到的都是“凶面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的笑声不是一般的描述,而是整篇小说情绪的逻辑起点和情绪错位结构的支点。


不放松的调侃,使得弱者狼狈,越是狼狈众人越是笑得欢乐,而弱者却笑不出来。错位的幅度越是大,越是可笑,也越是残酷。残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残,孔乙己虽然潦倒、沦落,却仍然在维护着残存的自尊。


更为深刻的是,发出残酷笑声的人和孔乙己,并不是尖锐的二元对立,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其中还有知其理屈予以原谅的意味。


这就是情感错位的特点,这种错位不仅仅在情绪上,而且在价值上。鲁迅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冷漠的丑。


鲁迅为什么不“直抒胸臆”?


鲁迅写《孔乙己》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不直白明了地说出来呢?以至于小说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他是讽刺反对白话文的林纾,他还在“附记”声明并没有攻击什么人。


孙老师的分析给人启发,即鲁迅有意地在小说创作中压抑杂文成分。鲁迅心中有小说艺术和杂文艺术两根弦,两根弦有的时候构成和弦,有时就互相打架。


《呐喊·自序》1923年8月21日刊于《晨报·文学旬刊》


例如,在写《阿Q正传》这个悲剧的时候,其间有深邃的思想批判,鲁迅杂文家的才能就不由自主地入侵到了小说当中。


杂文是可以直接讲出深邃的思想的,而且可以相当夸张地讲,以导致荒谬的逻辑,讲得痛快淋漓。小说强大之处则是从人物感知世界的错位中展开,结论是不能直接表述的。


稍稍超越人物的感知系统,就变成了作者的思想表达,两种文体就可能分裂了,不统一了,不和谐了。


比如,在写阿Q精神胜利了以后,鲁迅这样写:“他永远是得意的。这或许是中国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这是清朝末期普遍存在于官僚、文人中的精神的自我麻醉。


这样反讽的概括,不是阿Q的感知范围所能及的,而是鲁迅的杂文句式。有时候就产生了争议:这在杂文中是深刻而警策的,在艺术上却冲击了感知错位。


“仿佛微尘似的迸散”(刘建庵 作)


小说的生命,不是情节如何,而是写人们的感觉如何错位,就像孔乙己的死引起的反应一样。跟古典小说那种重人物外部行动和对话的艺术,那种悬念性强,借助于延宕强化读者无意识的、情节环环相扣的小说相比,鲁迅的小说是另一片天地。



呐喊(限量签名+钤印本)

鲁迅 著  黄乔生 评注

历史、典故、民俗一一注解

更用鲁迅自己、亲友的话注鲁迅小说

数十幅知名画家版画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审美阅读十五讲

孙绍振 著

在本土理论的框架下

回到文学文本自身

观点资料参考:《审美阅读十五讲》


阅读培文
社科、历史、电影、艺术、人文是“培文图书”的焦点,关注当下,紧扣时代,但又保持着“激情的疏离”。希望我们的热忱和冷静, 能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方培育文心的净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