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大侠谢肃方痴迷中国传统骑射文化

文摘   2024-08-21 09:42   北京  


谢肃方多年以来一直为保护中华传统射箭文化开展各种工作,在钻研和推广中国传统射艺的道路中,其足迹遍及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区。


为了中国现存仅有的射艺历史文化能发扬光大,他付出多年心血去搜集资料和有关文物,并在香港海防博物馆举办亚洲传统射艺展览,他慷慨借出二百多件自己的收藏,包括珍藏多年的传统弓箭、射箭装备和制造弓箭的工具等。


经过多年辛勤耕耘的学术成果,谢肃方出版了《中国射学——射书十四卷》(Chinese Archery)一书。 


记   者:我听说您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射箭。


谢肃方:射箭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文化,无论是做弓箭的,工匠的工作程序,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详细地记载。还有在中国诗词、画、雕塑都可以找到古代射箭的一些材料。因为这个原因我感到了兴趣,决定研究一下。


记   者:您觉得这是一门艺术。


谢肃方:是一门艺术,不是体育活动那么简单。


记   者:您觉得射艺,给人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


谢肃方:你可以看孔子的作品。孔子说内要正,自己要坐得很静,骑马也是一样,它需要精力集中,对体力也有要求,要骑得好,要骑得很稳定。对内和外都有很高的要求。


 射矍相圃,《孔子圣迹图》

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


记者:田导是看过谢署长骑马和射箭是吧,感觉怎么样?

田川:我只是通过谢署长给我的他们拍的影像里看过,感觉很帅,很酷。

谢肃方:你看过的可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在新疆。

记者:不是比赛吧?

谢肃方:不是比赛,比赛难免会紧张。有一次我到新疆伊犁,本来朋友借了一匹马给我,但那匹马不太动。恰好来了一个小孩,那个孩子骑了一匹马,很帅的,我跟他说,换一下换一下。那匹马很好,但马鞍子很小,我人太大,但没有关系,我就站在马鞍子上,两只脚夹着向前跑。那匹马很好,很漂亮,舒服,在大草原骑马的感觉很好。

记者:您到哪些地方骑过马,练过箭呢?

谢肃方:到过内蒙,青海。我们去年还在青海办了一次骑马射箭的比赛,邀请了香港和当地的选手。很不错。

记者:现在研究射箭这门艺术的人很少。为什么呢?

谢肃方:清代末年,射箭在战场上基本上是没有用了。1901年,科举也取消了这个考试项目。相对应的,对设备的需求也少了,制作弓箭的人也渐渐少了。这是古老的,不实用的一种艺术。而且有些人认为射箭是个很封建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人支持,就很难维持下去。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约1870年拍摄的清代射手

记者:就您观察看来,这门艺术有很多中国人去了解它吗?

谢肃方:不多了。日本很重视射箭,原因在于它有一套很规范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射箭就是缺乏这个问题。我希望以后多准备一些教材,鼓励中国人多一点重视。



相关图书

《中国射学——射书十四卷》(Chinese Archery)简体中文版已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新书名为《中华射艺史话》

这本书涉及了中国从远古到1950年的历史,几乎无所不包。大多数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中的著名人物都将一一从“射艺”这一新奇的主题下走过。从那狭窄的窥孔中,我们能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阅读他们的金玉良言。我们可以一睹中国人谱写的皇皇史诗——怀抱十字弩的长城守卫在箭塔里挤作一团,他们共同抵御着来自崇山峻岭和大漠荒原的猎猎寒风。风带着苦艾的气味,吹向了守卫身后的石阶。


▼点击图片,好书购回家



《中华射艺史话
〔英〕谢肃方(Stephen Selby)著
陈雨石、贠琰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学家从五千年中华射艺
洞悉五千年中华文化

历史学家、武术家马明达教授作序推荐



阅读培文
社科、历史、电影、艺术、人文是“培文图书”的焦点,关注当下,紧扣时代,但又保持着“激情的疏离”。希望我们的热忱和冷静, 能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方培育文心的净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