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银牌的人更高兴,还是得铜牌的人更高兴?

文摘   2024-08-28 09:01   北京  


我们的两个朋友从尼泊尔爬山旅行回来,一个说:“那儿水晶般明朗的天气、成百万的星星、热情友好的人们、雄伟高大的山脉、和谐一体的万物,真是令人心醉神迷!”另一个说:“那里到处是臭虫和跳蚤,没有厕所,牛油茶是难吃的食物,还有无情的高山!我太不幸了!”同样的旅行,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为什么?


在公元 1 世纪,斯多葛派(Stoic)哲学家给出的回答是:人们不是因实际的事件而生气、悲伤或着迷,而是源于他们对事件的解释。现代心理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斯多葛派哲学家的观点。研究发现,情绪经常受到信念、情境知觉、期望和归因(attribution)的影响,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解释。(Fairholme等,2009;Lindquist & Barrett,2008)毕竟人类是唯一能说“我思考得越多就会越疯狂”的物种。事实上,我们经常都是想象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同样地,我们有时也可以从思想上避开某种情绪。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认知在各种情绪(在从快乐到悲伤)中的作用。例如,想象你在心理学期中考试中得了 A,你感觉如何?或者得了 D,你的感觉又将如何?大多数人认为成功能给人带来快乐,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然而你的情绪将更多地取决于你如何解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不是取决于你实际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你是把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归因于老师、命运或者侥幸?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那些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来自个人努力的学生会感到自豪、能干和满意;那些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因为运气好、侥幸或偶然因素的学生会产生感激心情、吃惊或内疚(“我不该得到这样的成绩”);那些相信失败是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人,会感到遗憾、充满内疚或听天由命;那些把失败归因于他人的人往往会感到生气。(Weiner,1986)

这里有一个关于思维如何影响情绪的令人惊讶的例子。两名奥林匹克的竞争者,一位取得第二名,是银牌获得者;另一位取得第三名,是铜牌获得者。他俩谁会感到更高兴?是银牌得主?不是。有研究者对在 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 1994 年纽约州运动会上,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的运动员的情绪反应进行研究发现,铜牌获得者要比银牌获得者更高兴。(Medvec,Madey,& Gilovich,1995)显然,运动员们是在将他们的表现与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对于第二名来说,他将自己与金牌获得者相比,由于没有获得金牌而不高兴;但对于第三名,他将自己与那些没有获得奖牌的人相比,所以他们为自己至少获得一块奖牌而高兴!



在情绪体验中,认知成分和生理成分是彼此难以分割的。认识影响情绪,情绪状态又影响认识。(Fairholme等,2009)例如,因自己的不幸而归因于他人会使你感到生气,但是一旦你感到生气或不高兴,你可能更容易把他人的动机想得更坏。人们在遇到“令人失望的胜利”(结果没有预期的好)或者“舒缓的损失”(结果没有预期的坏)这样复杂的情绪时,就体现出认知对情绪反应的巨大影响。


一些情绪只需要很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或者是潜藏在意识层面以下的原始感受。(Ruys & Stapel,2008)一种爱国标志会使你产生条件化情绪反应,一种熟悉的纪念品会使你产生简单而温暖的无意识反应。(Izard,1994a;Murphy,Monahan,& Zajonc,1995)婴儿最初的情绪都是比较单纯的:“嘿,我生气因为没人喂我!”不过,随着儿童大脑皮层的成熟,认知和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嘿,我生气是因为这种情况完全不公平!”一些情绪完全取决于一些较高级认知能力的成熟,如羞愧和内疚要到儿童两三岁时才会产生,因为这些自我意识的情绪依赖于自我感的形成以及个体知觉自己不良行为、辜负他人期望的能力的发展。(Baumeister,Stillwell,& Heatherton,1994;Tangney等,1996)


今天,几乎所有的情绪理论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归因、信念和人们对事件赋予的意义是产生大多数情绪的基础。但是,这些归因、信念和意义又是来自何处呢?


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的邀请》(第五版)。


▼相关图书(点击购买)



《心理学的邀请
[美]卡萝尔·韦德、 [美]卡罗尔·塔佛瑞斯

让你豁然开朗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心理学为什么是一门科学?

如何真正运用批判性思维?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创造性?

你会抑郁、焦虑、感到压力大吗?如何缓解?

为什么你很难减肥?你知道脂肪细胞吗?

……


本书按照个人成长经历的六个方面——自我、身体、心理、环境、心理健康、生活——通过独特的组织方式、引人入胜的生动叙述、给人启迪的鲜活案例,展示了心理科学的方方面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行为的构架,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心理学研究领域,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与心灵和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


本书易读、易学、易入,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兼容,尤其注重培养你的批判性和科学思维,这也是本书有别于同类书籍的最大特点。本书适用于寻求心理学入门的人、有兴趣深入探索自身内在工作秘密的人。


经典  畅销全球20年,上版中文简体版豆瓣评分9.0分

权威  著名心理学家创作、翻译、推荐

科学  引用2000多项实证研究,又时刻提醒运用批判性思维

暖心  “参与进来”“快速测验”……多个板块帮助读者参与互动、反复记忆

有趣  语言生动幽默、通俗易懂;添加近1000有趣漫画、图片

探索  探索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新研究,如非编码DNA、干细胞和新神经元等

阅读培文
社科、历史、电影、艺术、人文是“培文图书”的焦点,关注当下,紧扣时代,但又保持着“激情的疏离”。希望我们的热忱和冷静, 能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方培育文心的净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