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为他们做了一件事!

文摘   2024-07-03 09:00   北京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习近平


一次拍摄,记录44组、共54位劳动者的面容

一支视频,讲述他们的故事

一场展览,让劳动者的最美瞬间在北大留驻

一个专题,近20篇深度专访、数百万阅读量

一本书籍,是给“咱们”的劳动节礼物

在北大修了50万辆自行车的蔺师傅

被学生写进毕业论文致谢的楼长刘阿姨

远程指导毕业生复刻食堂味道的赵师傅

他们的故事被媒体转发、全网关注

《咱们:看见身边的光》专题策划

也获得了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十佳案例

中央网信办网评工作“创四优”优秀作品等多个奖项

如今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精心编撰的

《看见身边的光》一书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镜头和文字照亮

默默无言、久久耕耘的“咱们”

“咱们”,是我们身边的光

“咱们”,是北大的一线工作者们

“咱们”,用劳动点亮平凡而幸福的光芒

 ▽点击视频,一起感受被光照亮的温暖▽ 


翻开《看见身边的光》

去看这片“光”的绚烂绽放

层层纸页间

一幅幅饱含深情的面孔

寄托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责任的坚守

一篇篇温暖人心的真实故事

承载着对学子和这片永恒校园的深情

温情与关怀相伴

“咱们”永远守护着北大这个家


01

米和面,抚人心

他们与北大人的联结

或许是一只美味新鲜的包子

或是每日重逾一万四千斤的米饭

他们扎根在这里

用米与面喂饱“咱们”的家人

杨高武

连续三年以得票第一

当选为餐饮中心“十佳服务员”的杨高武

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包子大叔”

杨师傅经常说:聚在一起是缘分,都是善良孩子。我能力有限,能做的就是把饭做好。有些同学毕业好久了,回学校还想着来学一看看我,这种情义比给我十万八万更珍贵。

蔡传奇

一条线,二十年

北大餐饮中心米饭生产线班长蔡传奇

不仅踏实做好每一碗米饭

还不断尝试、研发新口味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一点都没耽误。几千斤大米全是人工淘出来的,当天中午所有的米饭也都按时送到了。学生完全不知道这饭都是手工做成的。”


02

双手守护,一份安心

你我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都是他们心中沉甸甸的关注

他们用双手守护

后勤保障的一份安心

蔺庆刚

一年只回家一次的蔺庆刚

十余年间

为师生修了近50万辆自行车

一辆带货箱的蓝色三轮车,便是全部“家当”,也是他最醒目的标识。

韩明明

动力中心大浴室班班长韩明明

在北大平民学校成为副班长

并完成了成人大专学业

一枚浴卡,对同学们来说,是消除一整天疲惫的保证,对大浴室班班长韩明明来说,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关爱。

杨保峰

获奖又立功,一路向前走

身为北大保安的他

曾先后获得了

个人嘉奖六次,个人三等功一次

荣誉傍身,他继续向前,工作期间学习进修,获得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大专学历。他从未停下脚步。


03

坚守着燕园的光与热

是不曾间断的一炉热水

也是风雨之夜不会熄灭的一盏灯

光与热是他们的坚守

照亮、温暖燕园

张书清

校园服务中心从事开水器维保工作的张书清

“一炉热水”

是他长达36年的牵挂

从清晨到黑夜,从沸腾过一炉又一炉水的茶炉房到独立供水的开水器,三十六年,履职尽责。

路双桂

动力中心电管科电工副工长路双桂

34年来

守护着北大校园的每一次灯火辉煌

风霜雨雪中的从不缺席,遇到“疑难杂病”时的从不退让,使路师傅磨砺了一身扎实的本领。


04

执手相伴在北大

他们中,有用青春自学成才的技术达人

也有执手相伴、共同坚守的伉俪

在燕园相濡以沫的他们

扎根北大、并肩向前

武平兵、董贯团

武平兵、董贯团夫妇

在北大分别从事保洁和维修工作十余年

通过自学成为“技术达人”

在北大工作十多年,武平兵和董贯团的工作,是“平凡”、“默默无闻”的,更是“重要”、“不可或缺”的。

姚清明、郑玉兰

40年的时间里

姚清明和妻子郑玉兰

坚守于北京大学昌平200号校区

获“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夫妻二人携手,赓续希望的未来。尽管皱纹悄悄爬上面庞,笑容却未曾离开。在这静谧的山林之中,他们扎根40年。姚清明夫妇和这漫山遍野的树木一般,早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王加元、赵佃梅

北大动力中心供暖运行科的王加元和赵佃梅

保障换热站安全运行

守护着温暖的循环

好不容易清闲下来,相伴一同逛逛燕园,一圈下来,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觉得有些不对劲,“要是多点活干就好了,”王加元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夫妻俩相视而笑。

杨小东、王淑花

校园服务中心绿化环卫管理科职工

杨小东、王淑花夫妇

维护着校园的的清洁美丽

出现在每一个同学们需要的地方

王阿姨感叹道:“在学校待了二十多年了,比在自己家待的时间都长,那种感情用言语是没法表达的。用他(杨师傅)的话来说,我闭着眼睛,北大哪个地方我都知道。”


05

第一线,我待命

他们的工作

是“冲在第一线”的无怨无悔

也是“随时待命”的相伴相随

赵春月

家园三层厨师长赵春月

研制了鸡腿饭、干煸仔鸡饭、川香血旺饭等

北大食堂明星菜品

创新是要用心地去发掘生活中的灵感。我们做厨师的,脑子随时需要转着,看到一个原材料就要去思考能不能改变一种烹饪方法、改变一些配料和调味?

牛如斌

会议中心中关新园绿化班组牛如斌

设计并呵护生机盎然的植物王国

每粒种子都是新生命的开始,每棵植物都有生命成长的痕迹。无论是一株芽还是一棵树,在牛如斌的眼里,都是需要投注爱与细心的“孩子”。

05

校园里的守护者

是对燕园草木的精心呵护与浇灌

也是用淳朴的爱意

把校园变成北大同学的另一个“家”

刘玉中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

绿化兼维修技师刘玉中

把每一次修补桌椅当成创造作品

承担起“修补”工作,抚平生活的褶皱,把温暖与关切融入具体而微的细节;无数的人们笃定温暖的日常和秩序感,正与刘师傅有关,与无数像刘师傅这样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有关。

史梦潇

在万柳公寓前厅部工作的史梦潇

像是同学们“家里的大姐姐”

在史梦潇、刘海青夫妇这里,师生们的请求与期待从来都不会落空。他们一直希望,自己是能够被依赖的“暖心人”。


刘亚玲

担任畅春新园4号楼楼长的刘亚玲

被同学写进博士论文的致谢中

“我还要特别感谢北大畅新四号楼的刘亚玲楼长,疫情期间,她专门到宿舍,用手机把我厚厚的笔记本全部拍下,并及时传送给我,让我在家中得以顺利完成论文。”

陈维静

会议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陈维静

在英杰交流中心见证北大无数“高光时刻”

“我刚来的时候还有点驼背,但是现在我只要一穿上这个工装,我就自然而然地直起了腰板,我觉得很自豪。”



他们见证了北大的发展

也为北大奉献了最丰盛的年华


我们相信,“兼容并包”之精神

在于涵育学术、引领智识

也在于坚定相信并热切鼓励

每一个体的成长与绽放


现在,这些北大一线奋斗者的肖像照

以及他们的真实故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谨以这本“咱们的书”

向在北大奉献的一线工作人员致敬


世界需要英雄乐章和澎湃动魄

同样珍贵的,是在平凡劳动中

坚守笃定与恒常

谢谢你们,咱们“身边的光”


▼点击图片,好书购回家


《看见身边的光:北大一线劳动者的真实故事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5月


他们或许不是荡气回肠的英雄乐章,
也不是学术史上闪烁的名字,
却成为你我平凡生活中最踏实和温柔的底气,

在时节如流中守护着笃定与恒常。




阅读培文
社科、历史、电影、艺术、人文是“培文图书”的焦点,关注当下,紧扣时代,但又保持着“激情的疏离”。希望我们的热忱和冷静, 能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方培育文心的净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