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培文君曾向大家“安利”过的一本超经典好书在小红书上卖断了货,这就是曾得到洪子诚、何怀宏、朱青生、陈永国、戴锦华等一众名家推荐的《艺术:让人成为人》。
这个书名可能会令其被误解为一本讲艺术的“高雅”书籍,其实它的意思是“让人成为人是一门艺术”,这是一本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讲述无用之用如何作为大用的图书,它的旧版的豆瓣评分高达9.2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科真的有用吗?文科到底有什么用?选专业时,我们还应该选文科类专业吗?这类问题,似乎每隔一阵子,都兴起一波讨论。
这个问题本来不言自明,当今时代充满着焦虑和不确定,技术进步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害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惧,一边是声色犬马带来的廉价快感,许多人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在惊叹中迷失。
在豆瓣评论区,许多读者讲述了自己和这本书相遇的故事,有的人遗憾没有早点遇见,有的人感慨这本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令他受益匪浅,有的人自叹还得再读十遍才对得起这“通识”……
可以这么说,在时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得越来越困难,文科或者说人文学却越来越被人轻视乃至鄙薄,因为它无法在这样的浪潮中带来直接收益,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并不完全是人文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呢?
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个定义、一个性别、一个年龄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有思想──表达的或未曾表达的,都会被触动,都需要笑或者哭,都会期待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人文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激发想象的故事、可以启迪心智的思想、可以带来热情的音乐,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创作和思想中的智慧。学习人文学能使我们把目光转向内心,察觉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等待释放的创造冲动。
戴锦华老师在回顾人生道路的岔路与选择、梳理治学过程的难关与灵感时,将人文学视为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因为“面对充满危机的世界,人文学是最好的解毒剂”。
戴锦华老师在人文学苑3号楼留影
01
人文学让人做完整的人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天赋异禀,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家或音乐家,但这完全不妨碍每个人变成一个更有思想、更具批判性的人,而这就是人文学所长。
人文学是一种生存技巧,任何想让生活变得更丰富的人都可以拥有。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充满了批判性思考和审美愉悦的时刻。
人文学是一种灵光乍现,也许是一次淋浴时,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
人文学让人直面自我,人们活得越久就越容易固守自己的陈见,人文学会激发人们的开放性思维,迫使人们放弃那些狭隘的刻板印象,找到那个富有创造力的自我。
人文学会使人上瘾,一旦一些歌曲、故事和音乐,舞蹈、文字和思想进入你的生活,你就再也离不开它们,而你也不需要离开它们。
在安静中,你会体验到人文学的魅力所在;而在喧闹的世界上,安静本身也足以让人着迷。如果人人都能守护这些安静的时刻,世界自然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安全。
02
人文学让人不虚此生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人的需求永无止境,资源却往往有限,为此常常不得不出卖些什么换取利益,那些我们珍爱的事物,以及食物和居住场所等都有价格标签,甚至连水连空气都变得越来越稀缺。
我们永远不会有足够的钱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都买下来,但是人文学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匮乏的是对它们的需求,追求人文学的滋养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如果要说人文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那么首先就是美。美和愉悦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看到美的人和美的事物,都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美在人们心中激起的喜悦被称为审美,这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幸福感。
例如,每个人都会呼吸和动作,但是当我们看见别人做出完美的动作时,也会从中获得美的愉悦,如花样滑冰运动员平稳的滑行、优雅的条约,滑雪运动员或极限运动员看似不可能的急速旋转……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视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每周都有数千人涌入卢浮宫,专程欣赏这位面带神秘微笑的女人。尽管不同的人对于它何以能成为一幅伟大的作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赞美女人迷人的面孔或模糊的凝视,有的却喜欢画中女人身后神秘的背景。
以数位修饰以减少老化影响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所绘的肖像画与其代表作,被视为世上最负盛名、访问量最大且最常被写、唱、模仿的艺术作品。
当然,人文学绝不止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看起来虚无缥缈的美,它带给我们第二件重要的礼物,就是谁也离不开的语言。
尽管谁也离不开,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懂得语言的奥妙。例如,许多人会将一些刻板印象固化为现实如此,在自己编织的网中作茧自缚。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拔本塞源,明白之所以悲观失望,也许是因为理所当然地把语言当作现实,明白问题之所以无解,也许是因为“事情本可不必这样”。
这样之后,还要学会洞察和应用富有魅力的言说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社会本质,并且以更巧妙的方式达成目的,让我们在人生如戏的社会里,重新找回做人的激情。
正如《语言学的邀请》所指出的,假如语言的应用只是产生更多矛盾,那么,不是说的人有毛病,便是听的人有毛病,或者双方都有毛病。
而“语言思考和训练”所沉淀下来的思想和观念,更能够让我们超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们的困扰和抗争,对我们理解生命的内涵和意义仍然大有裨益,一个真正的人是过去和过去对当下影响的累积。
人文学让我们拥有不止一种生命体验:此时此刻的和过去的。观看《俄瑞斯忒亚》会引发人们讨论:法律──即使在民主社会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公正;《杀死一只知更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主义和不公平;《格尔尼卡》让我们看见战争带来的混乱和灾难……
《俄瑞斯忒亚》讲述了阿伽门农死于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之手,克吕泰涅斯特拉被前来复仇的俄瑞斯忒斯所杀,俄瑞斯忒斯躲避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并被迫接受审判。图片为阿伽门农之死,摘自1879年阿尔弗雷德·彻奇的作品《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
03
人文学让人成为无限的人
通过加深我们对当下──包括对存在的问题、重要的主题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方式──的感觉,通过把我们与过去联系在一起,人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去看待生命本身。
随着你看待人文学和整个世界的视野越发宽广,你也会变成一个“无限的人”。历史上的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无限的人”,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天赋是如此之大,历史赋予他一个绝无仅有的称号──通才。
达·芬奇自画像(画作背面特意用拉丁文镜射方式写成“我所绘的”。
他博学多闻,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成就,其实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追求,只不过他们没有达到达·芬奇的成就:他绘制了飞机和潜水艇的草图;推测出人体存在循环系统;发明了液体比重计测量排水量;早在测量工具发明前就研究出气象学……
虽然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成为这样的天才,但是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多的事。是的,有太多的书等待着我们去阅读,有太多的音乐等待着我们去聆听,有太多的话剧和电影等待着我们去观看,我们有着无尽的选择……
我们从人文学中学到的越多,我们的知识就会越多,我们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就会越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会变得无限,因为此时我们的生命已经同无数的生命交织在一起了。
做一个无限的人不是对人的勉强,或是对人性的扭曲──是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儒家有“仁智勇”三达德的说法,在这本书里作者也为人文学、为文科做出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三方面的辩护,建议每个有志于此的人全文背诵下面的话:
第一,“无限的人”不会违背人性,他不会局限于自我和即刻的需求,不会滥用自己的感受,不会错用自己的欲望。
第二,“无限的人”没有偏见,不会干涉别人集会的自由、表达思想的自由、信奉宗教的自由,以及听从自己选择的自由。他们自己拥有自由,也不会限制他人的自由。
第三,“无限的人”从不鲁莽,他们会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而后才做出决定。他们知道没有一种结论是永久的,因而会结合现实进行反复思考。他们从不受家庭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约束。他们会找到信仰的内在精神力量,并重新审视它们。“我们这儿都这么做”,绝不是他们会说的话。
观点资料参考:《艺术:让人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