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结束时,开始“看”电影

文摘   2024-09-11 17:02   北京  



当影片落幕,灯光亮起,除了空掉的饮料瓶,以及满足或难以释怀的情绪,我们还感受到了什么?过去的这90分钟里,打动你的是故事、画面、声音、表演或者导演?而如果要对小伙伴吐槽烂片,怎样怼到要害?有时候,电影如果看过就算,不免只是看了个寂寞。


培文君特从《看电影的艺术》(全彩第8版)中摘选几段文字,听听多年讲授电影欣赏课的两位作者,谈论 “电影分析的价值和挑战”。




《天使爱美丽》



电影分析的价值


也许反对分析的最激烈的态度,是把分析视为对美的破坏,认为分析会扼杀我们对电影的爱。按照这个看法,那么最好就是直觉、感性和主观地接受所有的艺术,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完整、温暖而鲜活的感受,不被理性所侵扰。但是,非黑即白、两极化地看待直觉与分析是有问题的。它否认了中间层面的可能性——综合了两个思路各自的优点,并且同等地体现出情绪性/直觉性和理性/分析性思考的效力。


本书选择折中的观点,认为直觉与理性可以共存。诗人的灵魂和科学家的智慧可以并存在我们所有人身上,并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电影体验。分析不会抹杀我们对电影的热爱。我们可以从直觉和理性两个方面体验美好、欢乐与神秘。运用分析的工具,我们能获得对一部影片最深入的理解,那些是只有我们内心的诗意才能欣赏的。通过创造新的意识通道,分析能使我们对电影的热爱更强烈、更真实,也更持久。分析性的思路对看电影的艺术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它使我们能观察到并理解电影各部分如何发挥作用,贡献它们的能量,使电影成为律动的、有活力的整体。


一般来说,分析意味着打破整体来发现各部分的特质、构成比例、功能和相互关系。电影分析的前提就是存在这样一个统一的、结构合理的艺术整体。因此,本书的使用限于结构化的或叙事性的电影——电影有明确的表现目的并且围绕中心主题展开。我们将讨论限定于结构化的影片并不意味着无结构的影片就没有艺术价值。很多实验性电影和地下电影在纯粹主观、直觉或者感官的层面上做出了有效的表达,其呈现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的。但这些影片不是按照某种结构组织的或者说不统一在某个中心意图或主题下,因此我们不能通过分析来很好地理解它们。


认为如果没有经过分析,就无法欣赏或理解一部结构化的影片,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如果一部电影有效地表达了什么,我们应该能用直觉去把握其整体的意义。问题在于这种直觉性的把握通常比较微弱而且含混;它会把我们对影片的反应和批评局限在模糊的概括和不成形的观点之中。分析性的思路允许我们把直觉式的把握提升到意识的层面,进入精准的分析中,并由此得出关于电影的意义和价值的更有依据和更明确的结论。然而,这种分析性思路并非将电影艺术简单归结成多个理性而且易于掌控的不同组成部分。分析既不主张也不试图解释电影的一切。难以捉摸的流动画面总是避开彻底的分析和彻底的解读。实际上,对于任何艺术作品的解读都不存在最终答案。一部电影,像任何其他有真正美学价值的东西一样,都不能完全靠分析来掌握。


《第七封印》


但是,我们不应因为没有最终答案就不去探究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希望能通过分析加深对电影的理解,领会电影艺术最有意义的方面,理解电影不仅有世俗的、商业的、技术的一面。电影分析使我们能习惯性地理解一些元素,从而集中精力思考那些最有意义的问题。


分析帮助我们将观影体验凝固在头脑中,以便我们能在回忆时细细品味它。通过带着分析的眼光来看电影,我们给观影活动加入了更多的智力因素和创造性因素,并由此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更进一步来讲,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批判性思考,所以分析会使我们的感受更加精确。也许一部质量平平的影片刚开始给我们的印象还算不错,但是在分析之后就不那么喜欢它了。一部伟大或优秀的电影在分析中将能站稳脚跟,我们理解得越深刻,对它就越加推崇。


如果我们对某种艺术形态的热爱是基于理性的理解,这种热爱比起仅仅基于非理性和完全主观反应的热爱,要更稳固、更持久且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并不是说电影分析会创造出某种原本不存在的对电影的热爱。对电影的爱不可能从一本书中或者从任何特定的批评角度产生。它只能产生于幽暗的电影院中,通过电影和观众个人内心的隐秘联合而形成。如果观众原先并没有感受到那种热爱,那么这本书和它带来的分析方法也爱莫能助。



电影分析面临的挑战


那些使电影成为最有表现力和最真实的艺术的特质,同时也给电影分析带来了挑战。电影画面在时间空间上发生持续变化,而一旦凝固,电影就不再是“运动影像”,其独一无二的媒介特性也消失了。因此,电影分析要求我们敏锐地感受银幕上画面、声音和运动之间的连续、即时的相互作用。这种必要性带来分析影片中最有挑战性的部分:我们必须近乎完全沉浸在观影体验中,同时又要保持高度的客观性和电影评判所需的距离。虽然看起来很困难,但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若想获得真正的“电影鉴赏能力”(cineliterate),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它。数字视盘(DVD)播放器和蓝光光碟播放器、刻录机的发明,至少能在最开始帮助我们培养这一能力,它们让电影的放映(以及多次观看)变得更加容易了。


《十面埋伏》

这一媒介具有的技术属性同样也带来了挑战。如果我们都有拍摄和剪辑电影的经验,那就非常理想了。但在缺少这类经验的情况下,我们就需熟悉基本的电影制作技术,以便能意识到技术的存在并评价它们的作用。一定数量的技术性语言或者术语对分析和理性地讨论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词汇量中补充一些重要的技术术语。


而最有挑战性的内容就是:我们必须几乎完全沉浸在观影的感受中,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客观性和批评所需的距离感。这种媒介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很难在第一次观看影片时就考虑到电影的全部元素。电影中各个层面的细节转瞬即逝,让我们不能做出完整的分析。因此,如果想要培养分析式观影的正确习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一部电影至少两遍以上。第一遍观看,我们用常态欣赏电影,首先关注情节元素、整体的情感效果,以及中心思想和主题。而后,在第二遍里,因为我们已经不会被要将要发生什么的悬念分心,就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影制作者怎样拍和为什么这样拍的艺术技巧上。连续两遍或多次观看一部影片的技巧训练使我们有可能逐渐将两次或多次的观影缩减为一次。


我们还需记住,当电影放完时,电影分析并没有结束,从某个意义上讲,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本书中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需要读者在看完电影后再回头细想一遍,让影片的某些部分在头脑中回放一遍对任何全面的分析都是必要的。


最后,当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单个影片的分析时,必须时常提醒自己,如果这个媒介真的能被称为“艺术”,那么它肯定是一个“合作”的艺术。如果没有几百位从业人员参与到一部普通影片的制作中,就不会产生作品。当我们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或诗歌,我们能看出单个人的创造性工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细致地分析一部影片时需要意识到其中凝聚了很多不同艺术家的才能,包括制片人、导演、总美工师、服装设计师、化装设计师,当然,还包括演员们。而通常,制作仍以文字开始,所以编剧——那些在历史上最被忽视的好莱坞的团队中人——在电影艺术中仍然是最初的原创力量。


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看电影的艺术》。

张菁教授推荐《看电影的艺术》



▼点击图片,好书购回家



《看电影的艺术》(全彩第8版)
丹尼斯·W. 皮特里、约瑟夫·M. 博格斯 著
郭侃俊、张菁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助电影小白变身阅片达人
系统分析电影各个要素的观影指导


阅读培文
社科、历史、电影、艺术、人文是“培文图书”的焦点,关注当下,紧扣时代,但又保持着“激情的疏离”。希望我们的热忱和冷静, 能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方培育文心的净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