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了解紫砂壶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美学

文摘   2024-08-07 09:01   北京  





紫砂是陶瓷的一个十分特殊的种类,主要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保存了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等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是认识、研究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


紫砂陶品类繁多,但以茶壶声誉最高,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爱,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代表,更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收藏热的方兴未艾,集实用、观赏和收藏为一身的中国紫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 点击图片,好书购回家

《说壶》

李昌鸿、杨静、李铭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说壶》一书主要从紫砂历史、紫砂入门、紫砂陶器、经典壶型、鉴赏收藏等几方面,将紫砂壶文化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读者。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实物造型丰富多变,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悠远的题诗赋画,将法、篆刻、绘画集于一身,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粹。




李昌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84年与沈蘧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杨静,宜兴新一代知名制壶、陶刻艺人,现从事紫砂壶制作及紫砂文化的研究推广工作。


李铭,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紫砂工艺美术大师。



前  言



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关于紫砂壶的起源,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谢绝了越王的封赏,带着美丽的西施来到江苏宜兴隐居。范蠡看到宜兴丁蜀山区附近的泥土黏性较强,十分耐烧,适于制陶,就发动当地百姓用黏土烧制陶器出售。宜兴的制陶业就这样开始了,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富裕起来。


紫砂壶制作——手制


随着宜兴制陶业越来越红火,范蠡把自己的姓氏也改成"陶",因为紫砂太多是朱红色的,后人便称范蠡为"陶朱公",他也被人们尊为商圣和财神。后来,在丁蜀镇还留下了蠡墅、蠡河和施荡桥等胜迹!这样看来,紫砂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工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日用陶器造型的审美意识。 


紫砂壶从一开始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创了"字以壶传,壶以字贵"的文人壶时代。所以,紫砂艺术是由有文化的艺人和爱紫砂的文人共同创造的。紫砂壶的文化意味源远流长,成为紫砂壶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


雕花扁体紫砂壶


紫砂壶蕴含的中华文化特性和精神标识是独一无二的。造型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特别是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表现在手掌可握的一把方寸小壶之上,真可谓艺术结晶、咫尺之美。中国书法龙飞凤舞的线条组合,表现了特殊的韵律;中国绘画的精心布局与章法,反映了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篆刻的斑驳古拙,更显示了古韵悠然的美感。 


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组合,引发的审美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是难以形容的。紫砂造型艺术将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统一在一起,构成了极其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 


紫砂壶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美好寓意。紫砂壶造型朴实高雅,素面素心;肌理温润如玉,色泽古雅淳厚;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审美观。 


无釉紫砂陶器


紫砂壶基本上非圆即方,经过变化、变形则呈现出"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多彩世界。但无论哪种造型,都要求壶体圆润光洁,块面挺括规正,线条变化流畅。圆器讲究圆、稳、匀、正,追求柔中有刚、圆中有变、有骨有肉、骨肉停匀;方器则要求线面挺括,轮廓分明,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粗细适度,富于变化,口盖划一,刚中有柔,方中圆。这种刚柔互济的造型观念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切合"正、清、和"的儒家文化,也符合"敬、清、雅、和"的茶道文化。 


紫砂工艺归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了很多民俗文化元素,两者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之蕴、含蓄之美。紫砂壶上的铭文,虽只有短短几句、 寥寥数语,但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是文人和艺人精心构撰的文学精品。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有的富含人生哲理,表达了紫砂文化的哲理之思、文学之美。


紫砂水仙壶


现今人们掀起紫砂壶的收藏热潮,除了看重其泥料、工艺、款识、年代等因素,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在于文化。紫砂壶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有专家在总结紫砂壶文化底蕴时,借鉴玉之"五德",总结了紫砂文化的"五美"。 


和之美: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取向。融之美:融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与包容的体现。用之美:万物之美在用中得以充分体现,而紫砂壶靠使用以养生,以养中国人的浩然之气。奇之美:紫砂材质特殊,紫砂壶表现力强,将变化之美表现得奇中见奇。隐之美: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低调表现,由来已久;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在不断使用中才会越来越美。这是一种含蓄、深沉的人生姿态。 


为了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最新的紫砂研究资料,我们特别编撰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紫砂的概述、器形、壶型、鉴赏、收藏等,同时配有精美插图,以期广大紫砂壶爱好者赏鉴与指正。 



经典壶形



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状上下手吧!熟悉器形,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地就会了解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知识,从而挑到适合自己的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典壶型主要有供春树瘦壶、西施壶、半月壶、石瓢壶、仿古壶、井栏壶、掇球壶、掇只壶、秦权壶、龙蛋壶、提梁壶、瓦当壶、僧帽壶、鱼化龙壶、南瓜壶、报春壶、松竹梅壶、佛手壶、荸荠壶、风卷葵壶、西瓜壶、牡丹壶、寿桃壶、提璧壶、竹段壶、松鼠葡萄壶等数十种,它们都经历了时间考验,以及历代爱壶人的审美洗礼而终成经典。 



供春树瘦壶


供春树瘦壶以外形酷似银杏树瘦状而得名,树瘦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瘦,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的刻纹。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供春树瘦壶整体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传世极少,价值极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树瘦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发现时缺盖,后由裴石明配上灵芝形壶盖,故称灵芝供春壶。


壶盖止口外缘刻有四十五字隶书铭文:"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瘦,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灵芝供春紫砂壶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西泠八家"之一,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所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 



曼生壶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种样式。一般曼生壶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当年陈鸿寿确实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但数字并非十八,世人所以用"十八式"的说法,仅仅是习惯而已。 


曼生壶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的典范,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曼生壶简洁明快的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连同书法篆刻、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它使紫砂壶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使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令后人叹为观止。从此它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曼生十八式诗壶


陈鸿寿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曼生壶也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说法。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曼生为七芗题"等,也都刻在壶身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显得格外突出。 


宜兴窑陈鸿寿制紫砂壶


曼生壶造型繁多,各有铭文,并富有深刻的寓意和哲理。石瓢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提梁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笠荫壶铭"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葫芦壶铭"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合欢壶铭"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匏瓜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当代制壶艺人沿袭其壶式,制作出石瓢壶、石桃壶、半瓦壶、高井栏壶、半瓜壶、横云壶、乳鼎壶、天鸡壶、匏壶等。存世作品较多,赝品也较多,赏鉴收藏时要注意考辨。




西施壶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西施当属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代名词,丰姿婀娜,貌美倾城,令人赞叹。在紫砂壶界,也有一种壶称为"西施"。顾名思义,此壶应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 



西施壶原名文旦壶,据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说,文旦壶中格调高雅者名为"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事实上此壶式也确实像极美少女丰满的乳房,壶钮像乳头,壶流短而略粗,壶自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来也许觉得"西施乳"之名不雅,便借壶把为倒耳之形,改称"倒把西施壶"。 


西施壶是紫砂壶器众多款式中最经典、最传统、最受人喜爱的壶型之一。此壶型用细腻泥料制作,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倒把,憨态可掬,实为品茗把玩的佳品,是紫砂爱好者必收的壶型。 



这一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最早做此壶型的当属徐友泉,亦即时大彬的弟子。明末清初的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紫砂历史 

宋代紫砂壶/民国紫砂壶/明代紫砂壶/新中国紫砂壶/清代紫砂壶


第二章 紫砂入门 

紫砂陶瓷/紫砂壶的优点/紫砂新标准/紫砂壶/专业术语/宜兴紫砂/紫砂泥/喀左紫砂 


第三章紫砂陶器 

紫砂壶光货/紫砂壶花货/紫砂壶方货/筋纹紫砂壶 


第四章 经典壶型 

供春树瘦壶/洋桶壶/葫芦壶/曼生十八式/西施壶/美人肩壶/汤婆壶/化龙壶/南瓜壶/报春壶/松竹梅壶/佛手壶/荸荠壶/风卷葵壶/西瓜壶/牡丹壶/桃壶/半月壶/石瓢壶/仿古壶/井栏壶/掇球壶/掇只壶/秦权壶/茄段壶/水平壶/虚扁壶/笑樱壶/德钟壶/龙蛋壶/仿竹紫砂壶/龙头一捆竹壶/菱花式壶/松梅桩壶/提壁壶/传炉壶/潘壶/周盘壶/提梁壶/瓦当壶/僧帽壶


第五章 鉴赏收藏 

常见误区/谨防化工壶/开壶方法/挑选购买/泡茶方法/古壶鉴别/养壶方法


▼主题图书

△ 点击图片,好书购回家

《说壶》

李昌鸿、杨静、李铭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一部书了解紫砂壶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美学


阅读培文
社科、历史、电影、艺术、人文是“培文图书”的焦点,关注当下,紧扣时代,但又保持着“激情的疏离”。希望我们的热忱和冷静, 能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方培育文心的净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