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分区
一、肌腱粘连
临床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修复后的肌腱均与周围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和关节活动障碍,与局部的病理情况、手术操作技术、缝合材料、术后处理是否正确等有密切关系,必须予以重视。
1.机制
参与肌腱愈合的肌腱细胞和腱周组织来源的外源细胞(成纤维细胞为主)生长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组织。
2. 预防:无创技术操作(减少腱外膜损伤)合理的肌腱缝缝合方法。
术后被动活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肌腱粘连,无修复肌腱断裂的危险。
术后主动活动:增加肌腱的滑动,减少修复肌腱与周围结构的粘连,但必须采用抗张力强的不可吸收缝线与肌腱缝合方法,减少修复肌腱断裂的危险
二、肌腱断裂
预防方法:环绕断端吻合处作连续周边缝合后,可提高抗张强度,以及使用多组的、抗张力强度较强的缝合法。
Silfverskiold法:在完成Kessler缝合后,在跨越肌腱的断端上加以较为结实的交叉编织腱外膜缝合,大大增加了缝合牢度。
在手部屈肌腱损伤中,以往认为术后粘连而不修复,二期行肌腱移植术,随着对肌腱愈合机制的研究和认识,现在主张任何部位的屈指肌腱损伤,包括以往所谓的“无人区”,均应在清创后行一期修复。如腱鞘完整,亦主张修复腱鞘。
对于肌腱缝合材料的选择,单股不可吸收4-0聚丙烯缝线适用于手部肌腱的缝合。它属人工合成,表面极其光滑,平滑穿过组织,创伤小;惰性最强,组织反应小,减少细菌附着;打结后扁平,更加牢靠,为永久支撑。
总之,肌腱的修复要考虑肌腱愈合生物过程、缝合材料、缝合方法、操作技术等影响因素。
手部肌腱修复过程中主要遵循肌腱无创修复的原则,目前临床常用的原则包括:
一、Bunnell在1918年提出肌腱缝合原则
(1)保证肌腱愈合而不产生分离。
(2)不绞勒肌腱。
(3)肌腱表面无结。
(4)对肌腱产生较小的创伤。
二、汤锦波在2002年也提出肌腱端端缝合原则(1)肌腱的缝合必须在创面能一期愈合的前提下进行。
(2)肌腱在无明显张力下进行缝合。
(3)最好有两组或以上独立缝线。
(4)缝合材料必须具备抗拉力强,对肌腱损伤小,在肌腱愈合前不吸收。人工合成不可吸收缝线,手术操作手感好,打结牢靠,可平滑穿过肌腱组织减少损伤。与丝线相比,人工合成不可吸收缝线组织反应更少。
(5)缝合过程中做到无创操作,充分保护肌腱周围组织,始终保持肌腱湿润。
(6)缝合较光滑、不绞勒肌腱,不明显破坏分子肌腱的营养,尽量减少肌腱缝合线或线结露于表面。
用双直针涤纶单丝线(3-0)缝合
此法操作复杂,缝合有影响肌腱血循环作用,现已基本不用
此方法操作简便,肌腱缝合处抗张力较弱。
选用36#~38#钢丝或5-0无创伤钢丝肌腱缝合线。肌腱近断端用“8”字缝合,经肌腱远端穿出皮肤并用纽扣固定在皮肤表面,以减少肌腱断端结合部张力。4周后.用剪刀将纽扣下的钢丝剪断,从近端将钢丝抽出。
用双直针,涤纶丝线(5-0)缝合。
此方法抗张力较强,可用于腱鞘内肌腱缝接,配合支具有控制的早期被动活动。
在原方法的基础上,肌腱缝合处加缝一圈间断缝合,以加强局部抗张能力,并使缝合处光滑平整。
用3-0无创直针单丝线缝合,缝合方法简便,抗张力较强,对肌腱断端血循环干扰少。为了使断端缝接处平滑,抗张性更好,在周边间断缝合。
将肌腱断端剪成斜面,用5-0无创伤单丝线,间断缝合。此法抗张力较强,因缝合线较多,肌腱端需重叠,肌腱长度受到影响,适用于肌腱异位缝合。
用单针圈形无创缝合线纵贯缝合腱两端,进针和出针处的线圈均用“8”字缝合固定,大部分缝合线嵌入肌腱内。
单针圈形无创缝合线距腱断端约1.0cm处横行穿一针,出针后再套入线圈内,拉紧索住少许腱外膜及腱束。再将针纵向穿入肌腱并从腱断端偏掌侧处引出针线。
再穿入对侧断端,偏掌侧进针,距断端1.0 cm出针,牵拉引线使肌腱断端对合,剪断其中一根线,在出针处横穿一针,与剪断线端打结。
先将近侧屈肌腱引出,为防止回缩,可用注射针头在其近侧1.5~2cm处横穿腱鞘将其别住。深腱与浅腱应保持在一起,以便不阻碍相互血运的联系,先在深腱上作半个Kessler或采取其他缝法,线头从断端处引出作为牵引用。浅腱当视其断裂在Camper交叉的什么部位再决定具体修复法。断裂在交叉以远,则两股肌腱分别作“8”字缝合;断裂在交叉以近,采用:Kessler法缝合即可,务必使表面光滑。
单羽肌
肌肉侧方的肌腱较长
可行“Z”字延长以延伸肌腱
掌长肌腱扁长,最长可切取15cm,是移植肌腱的首选。趾长伸肌腱较长,呈扁平,肌腱间腱联合较多,常切取第2~3趾的伸肌腱。
跖肌腱是全身最长的肌腱,为掌长肌腱的一倍,该肌腱存在率为93%。由于术前不易检查该肌腱是否缺如,且位置较深不易切取,现用者较少。
示指固有伸肌腱很少应用为游离肌腱移植,其肌腱较短,一般可切取8cm。
指浅屈肌腱较粗大,移植后容易粘连,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