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这一天我满三十六岁

美食   2024-10-28 10:00   江苏  

这一天我满三十六岁


这颗心既不再激动别个,
   它也再不该激动起来;
但是,尽管没有人爱我,
        我还是要爱!

我的岁月似深秋的黄叶,
   爱情的香花甜果已凋残;
只有蛀虫、病毒合灾孽
         是我的财产!

不断煎熬我心胸的烈焰
   犹如火山岛:孤寂,荒废;
从没有火炬在这儿点燃;——
         成了火葬堆!

希望,忧惧,嫉妒的烦恼,
   爱情的威力合痛苦里面
可贵的部分②,我都得不到;
         只得到锁链!③

荣光照耀着英雄的灵榇④,
    花环缠绕在勇士的额旁——
在此时此地,怎容许心魂
         被情思摇荡!

看吧:刀剑,旌旗,和战场,
   “荣誉”和希腊,就在我四周,
斯巴达男儿,卧在盾牌上,
         怎及我自由!

醒来吧,我的心!希腊已醒来!
   醒来吧,我的心!去深思细查
你生命之血的来龙去脉,
         把敌人狠打!

赶快踏灭那重燃的情焰,
    男子的习性不值分毫;
如今你再不应眷念
         美人的颦笑。

你悔恨等闲把青春度过,
   那么,何必还苟活图存?
你奔赴战场——光荣的死所,
         在那儿献身!

寻求(少见;⑧多数是碰上
    战士的坟墓,⑨于你租相宜;
环顾四旁,选一方土壤,
         去静静安息。
         1824年1月22日 迈索隆吉翁
(杨德豫 译)



注解

①这一节大意是,尽管自己内心郁积有火样的热情,却一直没有遇到适当的机缘,使热情得以燃烧,只能让它徒然寂灭。

②爱情的威力是能给人以希望;爱情的痛苦是会带来忧惧和嫉妒的烦恼。不管是威力还是痛苦,诗人认为这都是爱情里高贵的部分。

③锁链,指爱情给他带来的束缚和灾祸,主要是指米尔班克小姐通他离婚后,拜伦遇到的厄运。

④灵榇chèn,棺材,这里也可指尸架。

⑤这一节的大意是:此时是希腊人民为自由独立艰苦斗争的时刻,此地是他们浴血奋战的战场,只有壮烈捐躯的英雄火克敌制胜的勇士(花环象征胜利)才享有荣誉;此时此地,上述那些个人的“情思”都是不足齿数的。

⑥古代斯巴达人崇尚勇武。儿子出征时,母亲交给他一面盾,叮嘱他:“把盾带回来,要不然就躺在它上面回来。”意为不战胜即战死。

⑦拜伦自命为古希腊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故愿认希腊为祖国,视希腊的敌人为敌人。

⑧主动地去“寻求”战士的坟墓,诗人认为是少见的。

⑨坟墓,也有译为“归宿”。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绝笔,写于他三十六岁生日那一天了,离逝世不到三个月。当时,拜伦参加希腊民族解放战争,在迈索隆吉翁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不久,被希腊独立政府任命为希腊独立军总司令,准备带领一支部队攻打勒庞托港。由于希腊人内部的纠纷,进攻计划没能实现。拜伦在劳累中受寒病倒,不幸于4月19日逝世。

甘巴伯爵曾记述过这首诗写作的经过:“今天早晨,拜伦勋爵从他的寝室中来到史丹霍夫上校和一些朋友正在聚谈的公寓里,他笑着说:你们前几天埋怨我现在没有写诗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刚刚写完了一篇东西,我觉得它比我通常所写的要好些哩。说完,他拿出了这首高贵而动人的诗……”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一生的总结。

前四节是说他在个人生活和爱情上的不幸。拜伦一生虽然不乏风流韵事,曾与许多女子相爱过,但真正在爱情上或友谊上,能够忠贞不渝、以心相许的,却寥寥无几(大约只有他的同父异母姊奥古丝塔)爱情带给他的只有悔恨、悲哀和伤痛。尤其是米尔班克小姐同他结婚后不久即出走并提出离婚一事,曾掀起了轩然大波,在恶毒的围攻、诬陷、中伤之下,迫使诗人不得不永远离开了祖国。(详见《写给奥古丝塔》的简析)直到诗人在希腊英勇牺牲,灵柩运回伦敦时,英国政府和教会仍然拒绝把拜伦遗骨安葬于英国名人国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后六节,是诗人后半生英雄豪气的写照,是对前期“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诀别。诗人把希腊当成了自己的第二祖国,决心象斯巴达勇士那样为国捐躯,表现了诗人刚毅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诗人临死前的遗言曾说:“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它,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资财,我的健康,现在我将付出我的生命。此外,我还能作什么呢?”诗人最后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正如这首绝命诗所言,他“寻求”到了一个真正“战士”的归宿。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从情调、色彩、语言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哀怨缠绵、悔恨交加,挣扎在个人痛苦的枷锁中,难以排解。后半部分,慷慨昂扬,卓励奋发,唱出了激越嘹亮的人生战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的转化。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仍有一定的启示。



备注
1.本诗是拜伦写于1824年1月22日36岁生日当天,也是拜伦绝笔,译者杨德豫,注解和简析为许自强,本文选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许自强,北京出版社,1985。
2.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出身于贵族世家,10岁时继承了勋爵爵位与丰厚家产,但幼年丧父,母亲暴虐,再加上先天跛足,这些境遇加上遗传因素使拜伦形成了孤傲狂暴又抑郁善感的性格,又常常反思自省。这种矛盾的性格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呓语书时光
柳叶中的蝉儿,从酣梦中断续的发出几声短吟,胶粘的,迷糊的,好似醉人的呓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