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遇 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1译文
上书朝廷没有得到答复,
退隐躬耕天时不顺没好收成。
朝廷盛会自己不能参加,
我不愿到权贵家门阿谀奉承。
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里,
心里时刻牵挂着家人的平安。
春天到来了,且寄情于山水,
何必管它春风拂动杨柳。
如今世人多是自私,
我即使不说,诸君也能感受到。
希望济世致用,事了拂衣去,
岂肯庸庸碌碌愧作男儿!
2注释
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此处指向皇帝上书。
不报:未得到答复。
南山:即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南。
不登:歉收。登:丰收,收成好。
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
预:通“遇”。
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
春风动杨柳:顺上句而来,此处指且寄情山水暂放下对家中妻子的思念。
说yuè:通“悦”。
济人:救助别人,此处实指入世并济世致用。
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
徒尔:仅能如此。
3简析
《不遇咏》是一首七言古诗,是王维前期作品。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被贬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至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遗期间。此诗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但结句并未颓废,仍奋发昂扬。
前四句紧扣“不遇”主题,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
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
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
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中间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生活,使他心中产生浓深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此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诗中虽表现了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4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一生隐居四次,有三次隐居在终南山。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首隐于终南山,期间与祖自虚往来密切,此次隐居主要是想走终南捷径这条道路,迅速地走向仕途;开元九年,王维母亲亡故,为母服丧再隐终南山蓝田辋川27个月,并完成《辋川集》;开元十八年丧妻之痛,兼与孟浩然结交,又受禅宗影响,隐居在嵩山;第四次,王维晚年辞官隐于终南山。
5参考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全唐诗(上)》,彭定求 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周啸天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王维诗选译》,邓安生 等,巴蜀书社,1990;
《唐诗汇评(上)》,陈伯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