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地处东南沿海,以山地丘陵为主,依山傍海。我曾多次来福建旅行,所到之处印象最深的就是其独特的民居建筑。有奇幻神秘的土楼、土堡、土城;华丽的红砖厝、灰砖厝;精致洋气的骑楼、番仔楼;古朴的土屋、石厝,石堡等,其丰富多样性堪称中国民居博物馆。
福建民居
图文 | 朝影夕读
01
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 以山区为多,尤以龙岩地区的永定县、新罗区和漳州地区的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华安县最为集中,总数达3000多座,其中46座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溪绳庆楼为正方形土楼,由内外2座正方形土楼组合而成。
▲初溪集庆楼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
因聚族而居、安全防卫的需要,福佬人、客家人发明了土楼。各式土楼散落在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主要由方楼、圆楼、府弟式楼组成,还有少数八角楼和不规则楼。
▲永定区湖坑镇中山环聚楼▲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的顺裕楼,直径73.9米,共有房屋369间,为最大的土楼。▲南靖县书洋镇河坑土楼群
▲南靖县船场镇甘芳村大坪楼
▲高达五层的南靖裕昌楼,有700多年历史,木柱已东倒西歪,但依然挺立不倒,中间为祖堂▲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的翠林楼,楼高不足8米,内径仅9米多,是最小的土楼。▲漳州市和平县芦溪镇绳武楼
▲漳州市和平县芦溪镇厥宁楼
时至今日,土楼在太平盛世中失去其防御的必要性,人们不再满足于聚族而居的土楼,一个个家庭纷纷离开土楼,很多土楼荒废,甚至倒塌,那些残破的夯土墙见证着土楼的兴衰。
02
土堡
土堡是另一种大型防御性极强的传统民居,始于宋元时期,盛于明清,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部、中部山区的大田、永安、尤溪等地。▲三明市大田县太华镇小华村泰安堡▲三明市大田县建设镇澄江村琵琶堡▲三明市大田县广平镇栋仁村潭城堡
▲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安贞堡 03
土城
土城是由民间建立聚族而居的小城池,有完整的城墙,城门,城中有街有巷,如同一个城堡,防守性强。
▲赵家堡,位于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四周建有城墙,具备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为赵宋皇族后裔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造,并世代聚居的城堡。
04
骑楼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于19世纪由华侨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南方。闽南的骑楼为两层以上建筑,在一楼住宅前加建一个外廊,多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沿街骑楼绵延数百间相接,形成一条能够遮阳挡雨的人行道。▲漳州古城香港路骑楼▲漳州岳口街骑楼 05
番仔楼
“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民国时期,很多华侨建造了异国风情的民居,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被称为番仔楼,主要分布在泉州、福州、莆田、厦门等沿海地区。
▲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东美村曾氏番仔楼▲泉州西街番仔楼
▲晋江梧林番仔楼 06
红砖厝
红砖厝主要分布在闽南,是一种以红砖、红瓦为主,色彩艳丽的合院式大厝,建筑不高,屋脊似燕尾翘起,被称为“皇宫起”。
▲漳州市龙海区埭美古村▲晋江南安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由清菲律宾华侨蔡资深始建。▲泉州红砖厝
▲漳浦县畲乡湖红砖厝▲晋江梧林红砖厝 07
灰砖厝
闽北和闽东的传统民居多属于灰砖厝,建筑以灰砖青瓦为主。
▲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民居,这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建筑群。 08
石头厝
闽南等地山区多石,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墙体主要材料,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古民居 09
土屋
土屋,也叫土厝,是福建普遍存在的传统民居,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传统民居,外墙大多是由夯土筑成,也有用土砖垒,主要是用于居住,其防御性较弱。▲宁德市周宁县纯池镇禾溪村古民居。▲宁德市屏南县北墘村古民居。▲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后垄村 10
木厝
木厝是一种木结构对称性庭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闽中、闽西北等山区。
11
石堡
石堡是一种分布在闽南一带,以石厝为主砖厝为辅的防御性楼堡建筑。
▲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黄素石楼 12
蚵壳厝
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墙体具有很好的抗风雨效,果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内地都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泉州丰泽区蟳埔村的蚵壳厝
福建的民居建筑,远不止以上这些类型,如散落的星星分布在全省各地。那些精美的建筑,凝聚着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每座古民居,都是一个时代的光华与缩影,也是一部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古厝悠悠,岁月温柔,走进福建民居,倾听时光的声音。
摄影/编辑: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