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自古盛产篾香,有300多年的历史。依海而居、以海为田的福建人海洋活动丰富,为祈求出海平安衍生出多种信仰,为制香带来旺盛的需求。
永春制香
图文 | 朝影夕读
凌晨2点左右,当人们告别一天的劳作进入梦乡,在达埔这个距离永春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山间小镇里,制香匠人们走进制香车间,“香气四溢”的一天才刚刚开始。制作篾香的工序主要有五大步骤:准备材料、上黏、上香料和抡纸扇、晒干以及包装。这其中最麻烦的是上香料和抡纸扇,只能手工完成。
制香人手持一尺长的竹篾浸入水中,用搓揉的方式将黏粉附着在湿润的竹篾上,然后再浸水,使得黏粉产生黏性后开始上香粉,根据用途沾染上不同的香色,如此反复四次。随着香粉逐渐附着,竹篾变成原本的两倍粗细。整个过程中,香粉如天女散花般在制香人周边扩散,颇有一种“玄幻色彩”。熟练的制香人,一天能够做出约四万支香,一个月有近万元的收入。可观的酬劳下,车间里不乏女性的身影,动作娴熟一点不输男性。
篾香的香粉并不普通,由食用和药用植物组成,一般用沉香、檀香或柏木粉,药香则选用几十种中草药材搭配,研磨而成遇水产生黏性。灰头土脸是制香人的常态,四散游离的香粉味道极其浓郁,一般人可能会呼吸困难,但制香人早习以为常。
制香人从凌晨开始制香,一直到午后收工,长达十几小时的体力劳动,在夏天更加难熬。
晒香堪称永春一大奇景,达埔镇有二百多家制香厂,趁着天气晴好,晒香工人把香一捆捆拿到太阳底下晾晒,铺满一个个巨大的晒场。空中俯瞰,晒香场色彩斑斓,像是一幅幅抽象画,整个达埔成了香的海洋,场面蔚为壮观。
过去山里实在没地方晒,制香人会将篾香扎成一束,往地上轻掷,落地后双手轻快地往一侧轻扭,使之自然摊开,篾香就像一杂花一样绽放开来,犹如孔雀开屏,这就是传说中的剁香花技艺。在东南亚地区,每销售三根香就有一根由永春生产。永春篾香就是这么牛,点燃这种篾香,芬芳四溢,绕梁三日不绝,这跟篾香的制作工艺息息相关。
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港,阿拉伯人蒲氏带来异国制香技艺,永春篾香也从此落地生根。以细小的竹篾为骨,将异域香料研成粉末涂于篾骨,就成为永春篾香,听上去很简单,实际上非常繁琐,也是因为工艺繁复的制香技艺,使得永春篾香傲视群芳,即使效率更高的机器,也撼不动永春篾香的传承。这里的制香人始终坚守一个理念,不管挣多挣少,也要将手工制香的技艺传承下去。制香人将这辈子的健康都奉献给了漫天的粉尘,用自己的灰头土脸,坚守着几百年的制香传承。这种渗入生命的古老技艺,生产了全国近八成的篾香,塑造出中国香都的美誉。“一炷蒲香滿庭烟,香香韵味入丹田。”执香在手,信众便有了与神明沟通的天梯,愿这份古老的技艺能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