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桥往事
张葆俊
自从记事起,就知道在静宁县城有两座桥,一座是312国道葫芦河上的西河桥,一座是省道218渝河上的南河桥。西河是县城的北大门,通北部各乡镇,经会宁去定西直达兰州。南河是县城的南大门,通南部各乡镇,过庄浪往秦安可到天水。
南河桥,位于静宁县城关镇南关村段家庄,因其位置在县城南面而得名。据相关资料记载,记忆中的南河桥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主体由4个大石拱和16个小洞构成,整个桥体用石块砌成,形似赵州桥。所以,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赵州桥》时,语文老师还怂恿着让我们去参观段家庄的南河桥并写观后感。那时候,桥下河水清澈,桥上行人车辆不是很多,大半是进城赶集的自行车、架子车,偶尔驶过几辆班车,时髦洋气,或者会有三马子突突突的冒着黑烟一掠而过,霸气十足。桥的周围都是农田和人家,每当夜幕降临,周围袅袅炊烟,桥下河水哗哗,旁边校园教室灯光点点,好像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
最初走近南河桥,那是小时候家里修大门楼,需要青瓦,父亲带着我们去城川吴家庙拉瓦的那一回。夏日的早晨,父亲把大青驴套进架子车的车辕,牵着驴走在前面,哥哥和我坐在架子车里,高兴地像个盛开的花朵,一路上唱起了歌儿。从高城寨下来到东关,再到南关,穿过南河桥,就算是出了县城。南河桥,桥面长约50米,桥宽约6米,没有独立的人行道,桥两边是水泥栏杆,约半人高,扶着栏杆从桥面往下看,桥面距离河水很近,河水清澈,哗哗地流淌着,令人留恋不舍。路人、自行车、架子车、拖拉机、汽车,混杂在一起,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南河桥,就像是一条万能的纽带,昼夜不停地输送着城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记忆最清晰的是读中学的时候,静宁二中就在渝河岸边。从二中大门出来,转过南关十字,经过基督教会,就是南河桥。
春天里,春风吹,南河两岸的柳枝吐着嫩绿的新芽,有人用柳条拧成咪儿,专挑在英语女老师的课上冷不丁吹几声,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气的女老师涨红了脸。清晨,有些同学会偷偷翻过围墙,跨过绿油油的麦田,借着晨读的名义去南河里玩耍。趁着菜园子的主人不在,拔几根刚刚长壮的葱秧,下着从家里带来老娘蒸的馍馍,辣得鼻子里直冒酸气。
夏日里,烈日炎炎,酷暑难耐,总会有小伙伴三五成群的光着屁股溜进南河,扑里扑腾的戏水,稀里哗啦的大笑,每次都要捉几条泥鳅拿回来,换来的不是老师的教鞭就是父亲的几个鞋底印。夏末,南河桥两边的果园里挂满了杏子、梨子和苹果,向热葵已经含羞的低下了头,看的人直流口水。趁着夜色,约上几个害人精偷偷爬进园子,刚摘下来还没等放到嘴里,就被园子里的狗吓得屁滚尿流,一骨碌撒腿跑出老远。河水退潮的时候,总会有人结伴躲在桥洞底下,悄悄嘀咕,偶尔会传来银铃般的笑声。
秋天是最美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南河两岸都是一片收获的景象。庄稼地里,收获的粮食大车小车来来往往通过南河桥颗粒归仓,学校园里,莘莘学子为考取心仪的大学而兴高采烈。周末,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约几个同学,喊几个好友,跨过南河桥,就是五台山,漫山的花草和密植的树木让人大口大口地呼吸天然氧吧的享受,红叶、绿草、黄果实,让人尽饱欣赏层林尽染的美好画卷。沿着杏花村的故事,一口气爬到山顶,整个静宁县城尽收眼底。山风轻抚,手触云彩,霎时间,真正领略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真心感受到大自然的拥抱和对生命的希望。
冬天里,一场大雪,会把南河桥装扮成一条长长的地毯,走上去,绵绵的,软软的,美得让人窒息。雪花落在桥的栏杆上,厚厚的,亮亮的,如同小小珍珠堆砌的城堡,晶莹剔透,闪烁着冬日的光辉。桥下的河水已经冰封,在大雪里银装素裹,就像连通整个静宁城乡的一条玉带蜿蜒在白昼里,让人心生无尽的遐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都在成倍地增长,原来的旧桥根本无法承载现实的需要。在新桥剪彩通行的炮声和欢呼声中旧桥很快就成了瓦砾,成了废墟,成了过去。原本以为南河新桥通车老桥会保留下来,修缮加固后作为步行桥使用,会非常惬意,毕竟她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智慧,也承载着几代人对历史的回忆。
南河桥,俨然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慈祥老人,她曾经有过历史,有过辉煌,有过美好。而如今她已暮年,无奈之余,只好在人们的唏嘘和叹息声中轰然倒下,留给人们的只有眷恋、不舍和追忆。
最后,只想用别人对南河桥的评论结尾“未来你不管走了多远,也不要忘了回头看看记忆中的南河桥,那是你来时的路。”
2024年9月4日
.........................脉望阁.......................
脉望阁,一个书斋号与公众号,一个物理与非物理的存在,兼具私人言语与公众话题。在上下两个维度上致力于文艺与乡邦文化的探究、表达、推介与传播。
脉望阁微信、视频号、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