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3:脉望阁藏稿抄本图录(更新中)

学术   2024-09-01 11:14   甘肃  
1《清代贵池县知县王屏之信札》(一册)
清代咸同间安徽池州贵池县知县王屏之致上司、同僚的信稿,其中有致鲍超(湘军第一猛将)、江景桂(建德县知县,同治间纂修《天长县志纂辑志稿》)等的信稿。内涉军事政治及个人私事等,信息丰富。
2《清代咸丰间山东德州知州张应翔信稿》(四册)
3《清末民初山东掖县孙来修随笔》(四册)
十原卷有按年限如壬子随笔等,另有砚北随笔,内容有诗文日记及其它。原卷有《申暑随笔》(1908)《荧窗随笔》(1908)《亥暑随笔》(1911)《壬子随笔》(1912)《癸丑随笔》(1913)《砚北随笔》(1914)《甲寅随笔》(1914)共7册,日记多篇时间从1908一1914近六年间,诗上百首,文几十篇,应用文十几篇,另有自撰有《孙氏家谱序》一文,帐单等数篇等。该书封面题字有听香山房主人,并标明每册写作的时间和页数等信息。
4《清代道光年琦善谢恩奏稿》(一册)
5《书牍杂录:陕西白水县衙署信稿》(一册)
6《广西按察使往来信稿本》(一册)
7《清代信稿本》(一册)
8《溪东方端斋信稿本》(一册)
9《民国外洋执事信稿》(一册)
10《清代佚名诗稿》(一册)
11《清代李奕张信稿》(一册)
12《民国三十七年日记帐》(一册)
13《清代益斋刘学谦春华诗稿》(一册)
14《清代佚名红格信稿》(一册)
15《清代佚名题名碎玉稿》(二册)
16《1954作文日记》(五册)
17《清代进士王仁堪寿序稿本》(一册)
18《清代陇西衙署信稿》(一册)
19《民国山西商行往来信稿》(一册)
20《清代静宁佚名诗法摘要》(一册)
21《民国一笑山人诗稿》(一册)
22《民国初年广州某校文稿》
23《瀛海探骊集诗》
24《民国信稿》
25《清代三曲滩信稿》
26《清代诗稿》
27.《所见录》

清代咸光间《所见录》一函十二册,原函原装。函套题签及每册封面均有“孙”“子云”两个印章。经查孙子云是民国时名医。孙子云(生卒不详),北平人。民初名医,1923年,在北平开设北平中医院。著有《神农本草经论注》(1929年)。此印章系收藏者所盖。内页又有“葵”“郎”两小章,不解。内容以甲子为序目,有奏稿、告示、禀牍、尺牍等,尺寸12.5x23.5厘米,厚 约7厘米,蓝布函套破旧,门用骨别子。原收藏者陈荣黼,系老中医。粗略翻看,有重臣胜保、黄宗汉、史文海等人的奏稿,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两本信稿价值非常大,一本有吴以增(午梅)《挂剑斋尺牍》,未见出版。每册约100页不等。其中内容和价值还有待研究和评估。

28《民国三十四年(1945)至1955年游志昆、廖显坤夫妇等信札》
《民国三十四年(1945)至1955年游志昆、廖显坤夫妇等信札》,数百封,历史信息丰富。游志昆(1915一2015),河南省汝南县袁岗乡游庄人,农学家。1934年考入河南开封高中。1936年,考入北平大学农学系。1941年,到重庆中央农业实验所,跟随从美国回来的沈中瀚夫妻从事小麦育种,任技佐。1944年,离开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先后到任四川省荣昌农业职业学校农艺科主任、荣昌高中教师、重庆相辉学院农艺系讲师。1950年,任职于中央农业实验所北碚农业试验场。游志崑回到农试场,重新整理过去留下的一些小麦品种和材料,并从地方品种入手,开始收集小麦品种资源,继续搞小麦育种工作,被称作“西南小麦第一人”。后任职于西南农科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粮作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事教学及小麦育种工作。曾任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粮作系副主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兼麦作室主任、院专家顾问组组长、粮作所技术顾问。
29清代诗文类手抄本,二十一筒子叶,字写得极美。尺寸18.5x13.3㎝。
30《清代乾嘉年间苏州徐姓家族信稿》,徐氏某任治理淮河官员时与当时官员书信往来,另有徐有轩、徐文安、金植等。内涉当时官场事务,举荐、借贷及家族矛盾等丰富信息。开本25 x 17.5 cm,五十个筒子页,中间有五页残缺被扯掉一些,内涉家族纷争事,其中内有嘉庆二年款。其中写信人王辂,号质庵,顺天大兴籍,浙江慈溪人。由太学考授县丞,补授江南安东县主簿,三署县篆、两摄淮安府山安河务同知印务。行水有方。吴廷华(1682—1755),初名兰芳,字中林,号东壁,浙江仁和人。康熙甲午五十三年(1714)举人。雍正三年,经人保举,被任命为内阁中书。雍正五年,因时任广东巡抚杨文乾、福建总督高其倬、福建巡抚常赉会题保荐,署理福建兴化府通判。著有《三礼疑义》《仪礼章句》《曲台小录》《东壁书庄集》等。
31孙来修《听香山房甲辰诗钞》一册
孙来修(1871-1914),字乃臣,斋号荣绶堂,号听香山主人,山东省莱州府掖县(今烟台市莱州市)城南门里人。有兄,排行不清,有一女名娟儿,一子名球儿(师从李绍九)。初在掖县东莱书院任教。 清末社会变革,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颁布《改书院行学校谕》:“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书院为小学”。1901年“新政”之后,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诏令废止科举后,各省府州县全面推行书院改制为学堂,其中小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学制分别为5年和4年,是当今小学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身。掖县的东莱书院改为掖县高等小学堂。孙来修在宣统元年(1898)春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间任掖县高等小学堂庶务兼统计调查。充当类似督学角色,在县城及各乡校间巡查。不久后在高等小学堂内部斗争中辞职赋闲。在掖县掖源乡(不详)单级养成所任教习(四个月时间,年份待考)。

32清代福建地方文人诗稿
尺寸12x21㎝,极残。为文友圈唱和之作,数百首。作者不详,内容价值待研究。
33耕道堂主人《耕道堂纪事稿》清末至民国
耕道堂主人,具体不详,清民时人。据内文看为湖北安陆府天门县(今天门市)人。应为小有功业的私塾先生,在地方有一定的文化影响。此抄本内容芜杂,在旧稿背面书写,有墨笔与朱笔,并有交互修改,字迹难辨。内容有自作诗几十首、地方人士传记近十篇、入道门荐文几篇、乡规一篇、信稿数篇、联句数十。内容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34《清光绪间资州知府高培谷信稿抄本》
《清光绪间资州知府高培谷信稿抄本》(2册全)24x15.6㎝。内容为时任四川资州知州高培谷写给四川各地各级官员。有张之洞、刘秉璋、丁士彬、朱在勤、李经义、周廷揆、刘心源、岑毓英等,共计约192个筒子叶 ,数百封信稿。高培谷(1837—1896),字怡楼,贵州省贵筑(现贵阳市)人。其祖父其父皆任官。同治八年(1869),高培谷补梓潼知县。光绪三年(1877),代理绵竹知县。后调大邑县、巴县。光绪七年(1881)任资州直隶州(今资中县)州牧,先后两任长达十二年,政绩卓著,四川总督丁宝桢曾称他为“循吏第一”,为贵州省历史名人。其在资州赏识的学生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的文状元)写有《代资州五县绅士为故州牧高培谷建专祠呈》请建祠供奉。清代著名文学家俞樾写有《清故资州直隶州知州高府君墓志铭》。
35《名人信稿》
署名颖川乃珺,不详。几十封信稿,涉及茶叶,扇子,鱼翅,鸡腿,男友,这个信稿内容丰富。
36《清代山西汾阳罗城镇在京商人某信稿》
(不详),二十二筒子页。又名《尺牍达衷集》(清代,刘?),十三筒子页。均皮纸,25x17cm,大开本。内容丰富,为商人社会研究的文献。

37《云路:信稿簿》
《云路:信稿簿》,题甲子秋,几十封,书法漂亮。时间同治元年至五年前后,作者为江苏某知府,娄安人。其中有李巡抚李鸿章攻克天平天国南京信息等。信息丰富
截止2024.9.1





    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脉望阁”及作者


............................脉望阁..........................


       脉望阁,一个书斋号与公众号,一个物理与非物理的存在,兼具私人言语与公众话题。在上下两个维度上致力于文艺与乡邦文化的探究、表达、推介与传播。


 个人微信号:anlee1980

脉望阁
脉望阁,一个书斋号与公众号,一个物理与非物理的存在,兼具私人言语与公众话题。在上下两个维度上致力于文艺与乡邦文化的探究、表达、推介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