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桥
十五/文
由平凉过六盘山去兰州,有条官道,这官道出了宁夏境在路的南边,便到了一个地方名为静宁的小城。城的郊外有两条河顺流交汇,与官道一同,把县城框在了一个斜三角的地域,西边葫芦河上的桥叫西河桥,南边渝河上的桥叫南河桥。
它的建造年份其实我并不知晓,互联网上也没有属于它的记载, 直到我看到本地一位研究历史的老师,才了解到这座桥始建于明清,同治年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从陕甘大道过路静宁时出资复建,到了民国又建,在新中国成立后,1969年又建造了这座四孔拱桥才沿用至今。
我想南河桥的历史远不止这些,远在秦汉,这片土地便建起了座座城池。后来开辟的番须古道,更是成为西可至河西,东可抵长安的通衢要道。古往今来,从华亭,翻越关山,至水洛城,然后继续北上,到达静宁,再沿会宁祖厉河至靖远,沿黄河北岸至景泰,由景泰沿长城南便可直抵武威。有了路,便有了桥,而桥更是使我们不可悉数,只是大多消散在了历史的尘烟中,并没有被记载下来。
县城大半的人口,都在南部,在滨河路还没有开通的时候,从南边去往县城,这里是必经之路,南河桥,便是这座小城的门户。
“过了南河桥,就是县城”。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新立老师的散文中,或许,生活在县城的很多人从前也都有说过这样,或者类似的话语,但是谁会记得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呢,更何况一句且没有多大含义的话。但是,就是这样一句随口而出的话,却勾起了我的追思。县城的大部分乡镇都在南部,住在城南的人,无论是骑车,还是搭乘班车,那时的路是那样遥远,时间是那样漫长,远到,从最南边的乡镇,要一大清早便要起床去赶车。长到,在路上和同行的人一起能从早晨聊到中午。至于走了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到县城?这时人群里总会有人会回答说:过了南河桥,就是县城。
就这样,一座桥,将行人们完全不同的旅途经系起来,从离家到回家,我们无不在这座桥上相逢,时间一晃,走在路上的人,陪伴着老桥不知不觉就已经走完了他的半生。翠屏山下,渝水汤汤,而桥,在岁月的流转中,在路人的陪伴下,走完了他的青年,他的壮年,也逐渐衰老,也将走完他的一生。
等我沿着渝河的方向走到南河边时,新桥正在紧张的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宽阔的桥面上也站满了散步的行人,大家都是晚饭过后,来参观新桥的样貌。但许多老人,以及和我一样念旧的人,则是前来瞻仰这座垂危的老桥,似是在做最后的道别。
新桥通车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便给老桥的生命划上了一个倒计时。乐观的人觉得,老桥会留下来,当做人行通道。但是我属实是个悲观的人,人类社会的更新,从没有因为怀念老旧的事物而止步。况且,这只是一座没有任何考古价值水泥砖块砌成的老桥呢!
我数不清,我这一生到底有多少次从这座桥上走过,然而却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为它驻足,为它驻目。它太普通了,以至于每日流水一样的人与车,似乎都没有真正在意过它的存在。
在这座桥最后的日子里,路人眼里,它是一座窄桥,一座危桥,每当周边学校放学,行人与车流一并挤到窄窄的桥面上,属实令人惧怕。当车流阻塞,耐不住性子的司机探出车窗,喇叭高鸣,它又是一座,被人咒骂的桥。可是谁又曾想过,他的光辉呢,在那个交通还不便利的年代,不论是步行,还是拉着板车,蹬着三轮,坐着班车,骑着自行车的人,都在这座桥上穿梭往来,这样的时光,它已经承载了好几代人的记忆,显然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站在新桥,凭眺老桥,近些年来,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逼近这里,在高楼霓虹的掩映下,愈发显现出苍凉残照之意,我不由地心里茫然,随即掏出手机,给老桥与这远处灯火非凡的城市留下了一张合影。
再次路过,新桥已经开通,而老桥已经化为一片倾圮的废墟。拆除工人发出感叹,这么大一座桥,竟然没有几根钢筋。听到这里,我不免有些震惊,急忙跑去查看,废墟当中果真只有水泥和石块,寥寥几根散落的钢筋,还是在后期加装的护栏上拆除下来的。
震惊之余,我才想起,这可是一座拱桥啊。赵州桥,不也是没有一个铆钉,只是靠石头拱形拼接的结构,便能保证百年不倒,到现如今还能正常使用。我不由地佩服起来古人的智慧,还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的先辈们是怎样努力建设,才一步一步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夜晚时分,依然有很多群众前去围观,许多小孩子围绕着新桥与老桥之间来回跑跳,也顾不得周末结束,明天早起上学的事,大家都沉浸在新桥开通喜悦中,孩子们上学再不用和车辆去挤窄窄的危桥了,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交通拥堵了,这座新桥接过了老桥的使命,也将开始它新的篇章和新的故事。
而老桥,却彻底告别了我们。它承托了几代人的出行,也便捷了数不清的旅客,我们把有关桥的形象,留在心中,存放在回忆深处。以后我们要再见这桥,却只能出现在照片,文字,以及老人们的口述中了。等将来儿子长大了,路过这里,我会跟他说:原先这里是有座桥的,当初桥的两岸有大片的农田,未来你不管走了多远,也不要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脉望阁.......................
脉望阁,一个书斋号与公众号,一个物理与非物理的存在,兼具私人言语与公众话题。在上下两个维度上致力于文艺与乡邦文化的探究、表达、推介与传播。
脉望阁微信、视频号、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