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银河写手》的故事:影视打工人逆袭协奏曲

体娱   电影   2024-03-29 18:26   北京  



腾讯娱乐联合电影岛赏,独家推出电影人自述体对话栏目《影鉴SP:来自电影人的自述》——听他们讲述自我、讲述电影、讲述热爱。

以下是该系列的第 39 篇,我们邀请了导演李阔、单丹丹,听他们讲述与电影《银河写手》的故事。



常营,位处北京朝阳的东部。明初,大将常遇春北攻元大都曾在乡域内屯兵扎营,成村后名常营。如今这里成为了很多北漂者尤其是影视行业打工人的聚集地,以长楹天街为中点辐射,附近的饭店、咖啡馆人们聊着的,大多都是影视开发、投资、制作相关的事情,常营也被人们冠以“影视行业宇宙中心”的别称。在这里,一战成名和一无所有都是家常便饭,只不过那些成功逆袭的人靠的往往不是运气,而是积累。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李阔和单丹丹还是两名常营地区名不见经传的编剧,李阔毕业于传媒大学表演系,演过喜剧,单丹丹是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写过小说,这样的履历在老家也许很出挑,但到了偌大的北京城,实在是“不值一提”。在人生最好的20多岁,他们把大部分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乙方”这个身份,按照甲方给到的规则撰写、修改、推翻、再改剧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到了30岁。

《银河写手》诞生在他们对这个行业及自我价值产生强烈怀疑的时候,常年的“乙方编剧”生涯早已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但也愈加找寻不到出口,他们渴望用一部作品做出反击,如果能成那继续留下,如果不成就收拾铺盖回老家。北京就是这样一个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地方,即使是在表面光鲜亮丽的影视圈,仍然难以撼动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好在他们成功了,他们的电影入围了FIRST青年影展,拿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奖,被大公司看中推上了院线,结尾的彩蛋还请到了沈腾来客串,一战成名。



在《银河写手》中,李阔、单丹丹与另一位编剧高群构建了两位性格独特的人物:一个是不听任何修改意见的编剧,一个是什么修改意见都听的编剧,一个自大,一个胆大,围绕着他们也展开了一幅北漂青年群像图,如果有过北漂经历或者影视行业工作经历的,应该从这些人物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然,其中也免不了李阔与单丹丹两个人的自我投射。

我将《银河写手》列入了去年的年度十佳,有一定的感情分,作为一名北漂7年的影视从业者,电影中的很多场景与台词都可以引发我的共鸣。我知道它有点“糙”,甚至有几分“拙”,但在看过了越来越多华而不实的作品之后,愈加觉得“灵”“巧”“真”这三个字才是动人的关键。《银河写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当中不乏编剧的巧思,到后面更是能感受到他们倾注的饱满情感,这份情感甚至使得影片从喜剧元素中生发出了一种悲凉,正像电影中那句重要台词说的:人物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想清楚这一点,也许有时候我们能放过自己,别再自我为难较劲了。

在《银河写手》上映前,我和导演李阔、单丹丹进行了一场一个半小时的长谈,这种感觉不像采访,更像是同行之间的交流,他们毫无保留,足够坦诚地向我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当中有许多瞬间令我很有感触。李阔说,“不要放弃创造,创造是唯一可以让年轻人快速立足的方法”,单丹丹说,“(作为女导演)可能目前我还改变不了行业环境,我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这对工作上的搭档,生活中的伴侣,其实是无数在北京追梦人的缩影,我有兴趣也有责任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以下是导演李阔、单丹丹的自述,他们分享了与电影《银河写手》的故事:

关于我们

李阔:在拍《银河写手》之前,我们做了十年的“乙方编剧”。我和丹丹导演认识是在象山的一个网大剧组,我是那个网大的编剧,她那时候在筹备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想去剧组学习一下,同时她正在写一个院线电影,已经换了两拨搭档了,她问我愿不愿意干,我肯定愿意,因为我没写过院线电影,就答应了。那个甲方每次开会他要的都不一样,当时想写的是青春爱情题材,他会说我女儿怎么说、我哥们怎么说、我表哥表姐怎么说,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每次提的修改意见也不一样。最过分的是有一次我们俩一口气弄了两个月的剧本,因为我们对于文字是有洁癖的,希望改到最好再拿出来给人看,所以那两个月就没有去开会,但当我们把剧本放到他眼前的时候,他把脚搭在桌子上,手里玩着他的金表,提着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那一刻我的火蹭就上来了,真的是体面把我摁在凳子上。

单丹丹:你能听出来他当时的状态很愤怒,而我的状态则是像《银河写手》里的周可可一样,很想再多忍耐一下,可以说周可可就是另一个我。从办公室出来后,李阔导演问我说:三年了,你有两个搭档都跑了,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你可以说NO呢?但我说不出来,我觉得做人得有职业操守,无论多不靠谱,我不能干到一半撂挑子,除非他们炒我的鱿鱼,炒甲方鱿鱼的事我干不出来。我只知道我接了人家的活,收了这笔定金,就应该尽我所能。定金钱是不多,行业内的编剧定金就是百分之十,《银河写手》里提到一个项目谈到四十五万,订金就是四万五,几个人一分,我可能只能分到一万多块钱,需要干两年。当然肯定要多接一些项目同时做,不然难以维生,但让我开除甲方,我没有这个胆量。

李阔:那时我们两个人还不是情侣,只是搭档,我记得我们俩就在公司外边的麻辣烫店,我说我真的不干了,她一直劝我,这么好的机会,剧本概念真的是不错,因为概念还是甲方的,但我无法接受。

单丹丹:当时他对我说,丹丹你要给自己留一些尊严。以前大家劝我的时候从来没有聊到尊严和自尊这一块儿,我也会开始反思我的付出和收入是成正比的吗?我要不要反抗一次?后来我拿起手机,犹豫了很久,说要不要请人家吃个饭,饭桌上氛围不错的时候再说?他说丹丹你不知道你卡里剩多少钱了吗?你请他吃这个饭不肉痛吗?我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讲武德,于是请这位甲方制片老师吃了饭,当时吃饭就花了两三百,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高的数字了。饭吃得差不多时我和这位老师说:我入行这么多年,确实没有过主动退出这种情况,我很对不起你,毕竟当初是你选的我,你要不看看别人?如果需要我退钱,我可以退,就当我这两年白干,十多万字的大纲没写过。这时他突然长舒了一口气说:那大家都不要干了。那一刻他好像也放过了自己。原来在这个项目里,每个人都不好过,我突然明白,很多事情我可以说一次NO,没有想得那么难,也不会令人觉得不专业。我是2014年毕业的编剧,十年来如此勤勤恳恳,一部署名编剧的作品都没有被拍出来,所以到《银河写手》的时候,我真的是抛开了一切,不管市场喜欢什么了,我们就要写个我们喜欢的故事。结果拍出来之后,大家都说质量不错,这件事就很邪门。但你能说过去那十年没有意义吗?它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就像主人公张了一走在路上说,痛苦是创作的土壤,在那个时刻我们是真正经历过的。命运总是会和我们开玩笑,这可能就是命运与我们两个人开的最大的玩笑。


关于创作

李阔:拍《银河写手》确实像一次绝地反击,因为是在我们最低谷的时候,拍了之后如果没动静,我们就永远退出这个行业了。我们这次真的是谁的意见也不听,剧本只写了一稿就出来了,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和丹丹导演是2022年7月7日领的证,领完证后我们叫上编剧高群三个人开始创作,中间也是很多波折,高群病倒了,我也胆囊炎病倒了,我们本来想在8月31日前报金鸡的创投,但报名表里要填导演阐述、制片阐述、预算表等很多东西,我们真的是没时间交了,后来我们就决定不投了,自己就把它给拍了。

单丹丹:我们三个人的创作模式不在于分工,而在于互相帮忙挑刺。一个人写东西很容易陷入自嗨的境界,我们三个会互相给对方指出来,你这个东西太自我了,观众可能理解不了。也可能是我们做了太多年乙方,写东西总会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把一些个人的小表达悄悄加进去,让一切显得丝滑一些。再加上李阔和高群还是很棒的喜剧演员,有时候这边写完,他俩就会站起来两个人现场对一遍,如果发现台词太生硬了不够生活,就会及时修改,我主要是对剧本中文学性的内容进行把控。电影里张了一家讨论剧本的白板就是我家的,我们写剧本也是这样,聊到嗨的时候就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聊到僵局的时候就三个人坐着谁也不说话,聊到激动的时候甚至会大吵起来。我们当时就住在北京的常营一带,很多刚来到北京的年轻人,还没赚钱租到望京、百子湾,他们可能都是会住在常营。我对常营这个名字感到好奇,还专门去查过,明朝的时候大将军常遇春的部队驻扎在这里,一是部队姓常,二是希望一直打胜仗“常赢”。很有意思,那时一个部队驻扎在这里,他们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一群北漂驻扎在这里。要是从一种宏观的视角来看,一切都没变,还是一群年轻人,不是拼命打仗,就是苦命打工,但都是在寻找机会,想获得胜利。包括我们去吃火锅,也是常去“常赢三兄弟”,因为我们也想赢。

李阔:我和高群写剧本的时候,我们没有办公室,都是和不同的朋友合租,也不能把人领到你家客厅开会,只能去咖啡馆聊剧本。我们对咖啡馆是有要求的,环境不能太吵,我们就经常去常营附近的两家咖啡馆,一个命名为单位,一个命名为公司。那边有一个东北菜我们俩经常吃,就命名为食堂,跟朋友打电话问我在哪,我说我在单位,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经历。

单丹丹:后来电影里的那块白板,我又拿回家了,现在就放在我家里。那上面写过的所有项目都没成,《银河写手》要上映了,李阔导演说要打破这个魔咒,他把《银河写手》开机第一天的通告还有红包夹在上面,说要封印住这个白板的厄运。之前宋木子、合文俊和李飞来我家看粗剪,一进来感觉又回到片场了,因为当时拍摄时屋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我家拿过去的,因为租家具要花钱,我和美术说你去我家看看有没有能用的东西,后来有一天我回到家去取一些换洗的衣服,一打开门我以为走错了,因为屋子几乎是空的,家里日常的东西都被拿到片场了,只是为了多省点钱。要不是我当时租的房子确实比较老气,不太明亮,可能直接就来我家里拍了,不用额外再找一个房子做拍摄地。


李阔:我们当然还希望我们的布景和美术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让大家看完心情好一点,毕竟我们想做的还是青春商业片,这就是我们的定位。有人说《银河写手》不是青春片,但我们觉得这是多真实的青春啊,好像现在大众认为青春片就得在校园里谈恋爱,片名在七个字以上,或者情人节七夕上映才可以。其实当时在创作的时候,我脑海里想的是《独自等待》和《有话好好说》,都是很莽撞的年轻人身处潮流当中。

单丹丹:我们在电影里还一比一复刻了姜文在《有话好好说》里的衣服,就是张了一在酒吧的服装,我想让宋木子更自信一点,我对他说你和姜文一样,都是很自信的男人,他特别开心,有段时间都很爱读书,而且一直在读姜文的书,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当然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担任导演拍电影,还是有很多实拍时的挑战,比如电影里告诉大家什么是“救猫咪”和“节拍器”的那场一镜到底的戏,是我们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的,我们专门租了一个比较高大上的样板间,演员当天晚上要赶着去录制节目,给我们的时间很有限,大家都在催我们快点,但我们还是希望把这一段拍得炫酷一些,对于演员的走位和现场人员的调度要求非常高。我们大概拍了四五遍,到后来整个过程很顺利,没有一个人出错,提前半小时就完成了,剧组的人都觉得我们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关于焦虑

李阔:我是个对创作要求很高的人,有天晚上我们去剪辑的房间看素材,看完之后我就郁闷了,我当时在做这段剧本的时候,脑海中对标的是《社交网络》和《华盛顿邮报》的画面,但我们拍出来,大白墙大白桌子,两个人干巴巴坐着。当天收工开完会已经三点了,我躺床上一夜没睡,就在想这个拍完可以考虑一下回老家的事了,因为觉得自己真的干不了这行,就别丢人了。第二天拍戏,我整个人仍然是萎靡不振的,丹丹导演看我状态不好,就多替我去和演员沟通了。后来我们剪辑指导来到现场,说刚刚去剪辑师那边看了素材觉得特别好,我当时很纳闷,说你别骗我了,他走了后丹丹导演就一直安慰我,说剪辑指导都说了,肯定没问题的,你不用担心,在她的鼓励下,我的眼睛里慢慢就有光了,重新开始在现场监视器前振作起来。

单丹丹:是的,我和他说人家剪辑指导也有自己的金字招牌,接了咱们的项目过来看了素材,如果质疑他就是在质疑他的专业性。更何况《社交网络》花了多少钱,我们怎么可能第一部就对标人家,我们要相信好的表演和台词是可以让观众忽略场景的简陋,而对于观众来说,粗糙恰恰是它的一种特质,我们甚至很多地方应该抛去它的精美,如果你没有那种原始的生命力,放再多美好的镜头堆砌出来也没意义,年轻的时候不拍这种有劲的,什么时候拍呢?李阔导演当时和我说,以前没有拍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如果你拍了一次,结果不好,未来可能连幻想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你骗不了自己了。我听了之后,其实有点悲怆感,我才知道这个男人在他心里到底有多大的压力。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们拍这个电影的目的很单纯,不是说要票房或者功成名就,而是如果有人看了片子觉得OK,来问问我们下个剧本是什么,需要多少投资,能给我们一些留在这个行业里的机会就很好了。


李阔:我们拍“救猫咪”这场戏,用了短视频的叙事方法,倒不是对短视频的冲击有焦虑,而是会有点赌气的成分。我们电影人辛苦弄出来的作品,五分钟他就给讲解完了,把我们的底裤展示给观众看,搞得大家都不爱看长的作品了。我们很欣慰的是很多观众看完《银河写手》,觉得我们这个电影很新,电影里的人物都在与我们互动,甚至丹丹导演的爸爸说等他退休了要去写剧本,因为觉得写剧本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弄一本《救猫咪》就能写,这当然是开玩笑,但大家能从我们的电影里看到新的属于年轻人的表达,而不是老气横秋,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张了一身上最像我们的地方就是又自大又自卑,有时候特别傲,觉得什么都能拍,有时候看完一些电影又觉得要学的地方太多了,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单丹丹:像电影里最后张了一和孙谈埋剧本那场戏,我们一开始写的以及想拍的是韩国犯罪片的感觉,很荒诞,有一种悬疑和恐慌感,但拍完我们看剪辑时我有点懵了,为什么呈现出来的是如此深情的感觉,包括说电影里的成长线是“人物没有成长”,真的是我们以前甲方要求写的角色一定要先是自私,后面无私,以前充满恩怨,到了结尾一笑泯恩仇,这种转变对于编剧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大家不看转变看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我喜欢喝冰咖啡,经常拉肚子,我妈和大夫都说你不能喝冰咖啡,我肯定知道,但我没有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点我都改不了,我怎么可能从一个抠门的人变成大方的人?所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大家我们电影里的人物没有成长。但越是想这样反套路,最后反而会有一种现实性的悲凉感涌出来,包括剪辑把我们最后那场戏的音乐从悬疑的改成抒情的了,我看的时候就会想起,张了一这个剧本还有个“尸体”呢,可我这十年来写的东西都在电脑里,如果不插上电,它就像不存在一样,都是代码,所以我也想过要不要全给打印出来,一定要让我的作品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宇宙当中。所以我们这部电影拍的时候感觉在嬉笑怒骂很洒脱,但最后却都是赤诚感人的,人物已经有了生命,我们无法支配他们了。后来这部电影我们给大鹏导演看,他建议我们后面再加一个彩蛋,观众会获得些许的满足,沈腾老师也很喜欢我们的片子,纯帮忙地出演了我们彩蛋的部分。还有很多这半年多来我们从FIRST一路走来发生的有趣的事,第一次放映、第一次和观众交流、第一次走红毯、评点每个人的红毯表现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有疗愈色彩的,它们并不是我们设计的,而是故事和人物自己生发出来的。


关于“三狗”

李阔:宋木子、合文俊和李飞他们都是自己来面试角色的,而且第一轮互相都不知道。最先来的是合文俊,那时候《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刚开始播,他来面试的效果很不错,我们在犹豫让他演张了一还是孙谈,最后还是觉得演孙谈更合适。第二个来的是宋木子,我们一开始觉得他不太合适,因为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方法和这部电影很不一致,但他坚持想来,最后试了一次,发现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演得很不错。后来又让他来了几次,每次试张了一这个人物的不同面,都很好。李飞是很巧合,当时已经定了张了一和孙谈,李飞从上海到北京来工作,顺便来我们这边面试一下,他晚上要飞回去,就拎着拉杆箱进来了,我当时一看到他,立刻就觉得这就是害虫。我们就让他穿了害虫在街边发酒疯时穿着的短裤和背心,试一试醉酒的戏,这场戏之前试过很多人,都不令人满意,但他完全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还演出了“跳切”的效果,一会清醒,一会糊涂,我们直接就定下来请他演害虫。

单丹丹:当时试妆的时候,李飞说了一句话我挺感动的,他穿好服装在电脑上看定妆照,突然感叹了一声:我终于演了一个人物。说完他就走了,但我有被这句话触动到,可能之前他在舞台上演的角色都太片面了,根本不必去深究这个角色是谁?他来自于哪儿?为什么会是现在的处境?但现在他演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有自己的感情线,作为创作者来说,听到演员这样的反馈是很欣慰的。

李阔:大众对喜剧演员有时会有错误的判断,以为他们生活中就是嘻嘻哈哈的,但我接触到的很多喜剧演员并不是这样,比如宋木子,他在戏外很少说话,还挺严肃的。抛开屎尿屁喜剧不说,如果希望通过喜剧来展现一些生活中与老百姓的共鸣,它的底色往往是自嘲的,甚至带有几分悲剧色彩的,这也是很多伟大的喜剧演员都得过抑郁症的原因,在挖苦自己的过程中掏空了太多。当别人看你是个逗比的时候,他们却很渴望把自己多年来受到的系统性的表演训练发挥出来,“三狗”遇到《银河写手》就是这样,是憋了一股劲想证明自己的。

单丹丹:李阔导演是从喜剧演员转做导演,他和我讲了很多演员表演的细节,是他们演员才会注意到的。我可能以前只会关注演员的面部反应,但他说好的演员要去看他们肢体的力量,包括节奏感是否准确。我现在回看很多喜剧演员的表演,他们的节奏感都是一流的,如何能在准确的时间内讲完,又不拖沓,因为很可能一拖这句台词就不好笑了,所以很多人转而去演正剧节奏就会更好。尤其在现场,真的能看到质的区别。当然“三狗”他们在片场的状态也不相同,合文俊在演完后经常会来看回放,如果时间可以还想再来一次;李飞很实在,他以前是公务员,后来裸辞做喜剧,他经常说我肯定做得不好,你们多提意见,非常谦虚,很多时候我给他讲一讲人物的心理和情绪,他酝酿一会就能开始表演。


李阔:是的,他们三位真的是很不一样的演员,李飞气质很独特,把他用好了是整个电影的亮点。害虫这个人物很出彩,因为他有悲剧色彩,李飞把他的魅力投入到了这个人物中。合文俊很灵很准确,他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有时候会超出演员思维去看剧本。宋木子是很典型的努力型选手,他到了现场都会拿着书在那里看,能感受到他有很大的压力,毕竟是院线电影的男一号,我们就不断地给他鼓励。

单丹丹:如果未来有机会,我还是希望“三狗”可以在一起多合作,不过可能不是每次在一部电影里都有三个那么适合他们的角色,除非是量身定做,但如果他们搭在一起,我肯定是爱看的,而且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很长时间培养出来的。有观众问我们里面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像一群好朋友?我们在面试的时候,每个角色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人,像我们只有十几天的筹备期,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面试演员,哪怕只有一句台词的我们俩都会亲自面试,然后我要求这些演员们住在一起,就真的像在北京住出租屋,我的厕所你可以用,我的房间你也随时可以进的那种感觉,这不是立刻能演出来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且在说台词的时候,一定要台词好笑才笑,不好笑千万别干笑,不要怕冷场,亲密的人坐在一起,哪怕不说话也不会尴尬。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就让他们每天吃住在一起,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他们就一起躺在大床上,挤在一起说说笑笑,相处得特别开心。《银河写手》是一部群戏,每个人都要出彩,这是我们的目标。


关于所有人

李阔:我和丹丹导演在生活中是夫妻,在工作上是搭档,这种模式会提高我对自己的要求。我其实是个挺懒的人,回到家就很喜欢看电影或打游戏,一旦跳出工作状态就容易躺平,但丹丹导演会给我很多的鞭策,她身上有一股韧劲,胆子比天大,《银河写手》里面很多特别大胆的东西,其实是她给出来的,所以我不能拖后腿,得更加努力。如果是朋友搭档的话,两个人有时候不能把话说得太开,但夫妻之间真的会互相提醒。

单丹丹:我们俩成为导演之后,有时候一起去各种后期公司聊事情,虽然他们已经知道我也是影片的导演之一,但在介绍的时候还是会说这是李导,这是李导的夫人。那一刻我很难受,一个导演身边站着的女性,只能是他的媳妇,而不是能和他并肩站立的人。李阔导演也很生气,他说以后遇到这种场合,你比我往前走半步,你站到前面,我觉得这也没必要,只要和对方强调一下就可以了。以前做编剧的时候没感觉,但在这个行业越往上走,女性越是不被信任的,因为女编剧很多,女导演很少很少,这个行业对女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友好,甚至有的时候我的名字会在后面被直接忽略掉,搞得有一段时间我整个人反弹很严重。现在我平和多了,业态就是如此,生活带给了我新的体验,如果有一天我能够见到一位很棒的女性导演,我很想问问她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又是如何化解尴尬的?可能目前我还改变不了行业环境,我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


李阔:这几年短视频的市场越来越大,还有短剧的崛起,周围很多朋友不约而同都投入到了短剧的市场。同时创投和剧本比赛也像雨后春笋一样越来越多,以前编剧是没有机会,现在是机会太多了,需要筛查一下哪个是骗人的,哪个是无效的,可能是大家年纪都大了,人过三十之后可能有些事情都慢慢好转了,有时候大家见面聊到的,都是相对好的一些事,不知道是不是行业也在慢慢发生一些变化?

单丹丹:我们在西宁放《银河写手》的时候,把二维码放在了衣服上,和很多人成为了微信好友,包括在微博上,感觉我们成为了大家的知心朋友。有人过来借钱,说有项目马上要启动的,有托我们帮忙看剧本的,还有说马上要考大学,有什么人生经验给到的。我说你一定要先尽全力考上一个你想考的学校,我的经验只适合30岁的人,等你30岁的时候可以再来这里找我。但整体上我能感受到的是,大家都在很努力地生活着,我们也很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勇气和能量。


李阔:其实像我们能够走出来,我们的的渠道是可以复制的,比如FIRST有它的机制,平遥、北京、上海、海南、金鸡都有它的创投,我们也是在复制前人的赛道,有兴趣的小伙伴都可以试试。我们电影里有句台词是“人物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我们拍电影的时候,也在想以后得在行业混饭吃,我们不是想写一个让人觉得编剧太有才了,投资人都不长眼的故事,所以我们在设置电影中甲方形象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提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任何行业都有好人坏人,影视行业是个造梦的地方,张了一一直在为了他的梦想奋斗,而他最后留下来也是靠着“打鸡血”,是梦想让他留下来的。我小时候对于北京的印象就是电视剧《奋斗》,陆涛那群年轻人开车到山上,对着整个城市的夜景喊:北京!我要在这里扎根!《银河写手》也是一部关于梦想的故事,是想告诉仍然身在泥沼当中,追寻人生目标的观众,不要放弃创造,创造是唯一可以让年轻人快速立足的方法。

单丹丹:我还记得我们在西宁放完之后,很多记者和观众把我们围住,上来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谁呀?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从哪来?似乎我们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因为他们没听说过我们的名字,连短片都没拍过,训练营更是查无此人。我一直和他们强调,我们有十年的从业经历,只是这十年来很倒霉,只是一个很努力的乙方,从来没有休息过。当你被甲方摧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积累经验,如果没有这十年,也不可能会有现在《银河写手》如此流畅的效果。我想分享一个例子,那时候我的公司要求我每周必须交一版大纲,然后开会有十几个人提意见,之后我拿回去修改。我修改完坐地铁一直到13号线的终点站,出来再坐一个蹦蹦车才能到家,往往都快半夜12点了。我坐在地铁上听着音乐,看着地铁上的玻璃,它像一面镜子,我发现我在流泪,那种感觉很痛苦,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真的是一种意志的磨炼,而很多创作的本能就是在这样的磨炼中产生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有一种人她真的是很努力在做一个合格的乙方,就像周可可这样,对于编剧来说,只要剧本开机就是成功了,所以张了一才会说,周可可终于成为了一名编剧,而他还没有这样的作品,他已经看到了两个人的差距,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但这些没有成功的过往不会白过的,我相信它都会成为你厚积薄发的能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电影岛赏
一个关于电影能坚持说真话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