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黑白第1144
让人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你以为一定没错的谬论。
--马克·吐温(MarkTwain
别让欲望做选择
最近股市波动比较大,涨一天,刚看到点希望,又开始调整,跌几天刚有点心灰意冷,又给你点甜头。
这种行情最容易导致人情绪频繁变化,如果同时去做短线交易,损耗还是挺大的。
所以当下,一定要保持定力着眼长期,看的越短,越容易反复挨揍,增加损耗。
平时为了写作有一些素材,我也关注了几个短线博主,之前有人划线3260点是短期支撑位、有人分析3300是短期支撑位,总之上周一和周三都一度跌破了。
尤其上周三,中证1000、中证2000开盘一度下跌了2%以上,导致很多人早晨早早就清仓了,可是下午又来了一个普涨。
这就是做短线的难点。
只要基于短线,止损的条件成立,之后很快又上涨,无论看谁的分析,这种局面都难以避免。
有人觉得做短线就不用费心分析基本面等问题了,其实操心的事更多。
比如低开按计划卖了,下午又大幅上涨,要不要买回来,会纠结。
买回来,就要比早晨卖出时付出更高的价格,低卖高买,会难受。
看着上涨不甘心,脑子里很多当前是牛市的判断就占了上风,终于下定决心买回来。
刚买回来,周四一看又是普跌,这个时候跌破支撑要止损的观念在耳边响起,可是刚卖,周五他又反弹了。
你会发现做什么选择,无论想买或是卖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观点支撑,如果一个人不足够坚定,没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就会变成先让欲望做选择,自己再去找理由。
之前有个读者问我,关注了几个短线博主,发现他们经常分析错,事后解释的理由也很拙劣为啥很多人信呢。
这其实并不复杂。
人信什么,很多时候往往不是因为什么话术,而是自己的欲望。
就像生活中被骗的人大多不是骗子有多高明,而是那一刻欲望太强烈。
执念越大脑子就越没办法去思考其他客观的东西,这个时候人就被欲望降智了。
大多数受骗的案例,作为旁观者,你一看,简直低端到不行。同样大部分被骗的人,冷静下来也都是自己发现问题去报案的,为啥过了一会能明白的道理当时不行,因为当时心智已经被欲望占据了,没办法理性思考了。
很多时候人以为自己理性的选择,其实都是欲望帮自己先做了选择,再去找合理的解释。
如果投资者想在股市获利,有两个大的方向。
第一,在低估的时候投资一家持续盈利的企业,然后保持耐心。
第二,去预测其他投资者也会买入的股票,不管其他投资者买入的理由是否合理,只是期待这些投资者会推高股价。
如果收益一样,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一,选好企业,保持耐心享受人生,又能赚钱,这事多简单,多美好。后者需要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情绪,这是无数人决策的集合,又互相影响,而且要时时刻刻看盘,又累胜率又低。
但是当加上一个能快速致富的梦想,那就不一样了,很多人就会选后者,忘记概率。
人们为什么会一次次去买高估的企业,然后相信那些逻辑不太通顺的故事。
答案很简单,太着急致富,又没有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不是人能力不够相信那些不太通顺的逻辑,而是欲望太强只有那些不太通顺的逻辑能满足。
如果你希望某只股票能上涨10倍,你就成了它的信徒。
如果你成为了他的信徒,自然不会客观的去观察企业。
一旦你对暴富有执念,你就会不停的相信新故事,不停的为高估买单。
这些道理有些朋友很容易理解。
也必然有人还在执念的阶段,不试试不甘心,那就一定要做到,先用小钱试试,用少量的钱尽快试,试玩理性的选择一条正确的路,选择之后要甘心,
人的改变,1%的人能靠别人提醒,99%的人都靠撞南墙。
用小钱试试,试了就甘心选择正确的路,也是很厉害的人了。
身边不乏试了一辈子不行,但是就执念要试的人。
举个例子黑白之前反复聊过,最差我们可以选指数基金,控制情绪,坚持底部定投,再加上适当分散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黑白年初聊的几个指数基金今年表现都尚可,但是另一方面看了下券商统计,今年正收益就能超过90%的人,也就是90%的人还亏钱。
之前有读者问我,既然定投几乎稳赢,为啥很多人不选择定投。
答案很简单,定投虽然几乎稳赢,但是收益的想象空间有限,因此,他不符合大多数人进入股市想快速致富的期待。
《金钱心理学》书中的一个例子:
截至2018年,美国基金中的85%近10年的表现不及指数,但是更多人依然愿意买主动基金。
因为相比指数基金简单但却很难获得太高的收益,主动基金可以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
为了小概率的获得更高收益,人们宁可放弃大概率的稳赢,这就是人性。
一旦人们对暴富有执念,就会忽略概率,更愿意相信那些可行性空间大的事情。
在巨大的利益许诺面前,人的欲望就会让你相信理性时觉得完全不合理的事情。
我们投资中的大部分错误,都不是分析本身有多难,而是欲望干扰了我们理性客观的做选择。
人的理性来自于对欲望的克制,要学会别让欲望做选择。
一家分红不错的ETF
学会主动规避情绪
前面聊了规避欲望,最后一段聊聊让自己情绪稳定。
对于投资,黑白的建议和大部分人的建议不太一样,我的建议投资上首要的目标是:
照顾好你的情绪,因为你只有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才可能合理的行事。
较少有大佬聊照顾情绪这件事,因为大家都会预设自己是完全理性的完美形象。
但其实不用过度苛责自己,因为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
我们看身边,无论是明星、专家、以及各种大咖,如果他长时间与大众接触,你都会看到他有情绪的一面。
换句话说,那些自称自己理性完美的人,大多也是接触不多,他刻意给你塑造了一种完美的形象而已。
所以你不必太焦虑。是人就不会没有情绪影响,我们需要的是主动规避负面情绪。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凭借对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数学均衡关系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人曾问他是如何投资的。
他的核心观点是,我的投资原则就是把未来的后悔降到最低。
换句话说,你如果一直在懊悔、焦虑、急躁的情绪下你是做不好投资的。
所以他的组合不是追求极致的收益,而是,一半钱买债券,一半钱买股票。
比如黑白这些年越来越认可宽基+个股的组合,是同样道理。投资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极致,而是让你的情绪稳定。
宽基+个股的组合,让自己更踏实。
一些持仓大幅上涨后,随着赔率下降我会适当降低一些仓位,让自己进入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也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情绪。
理论是理论,但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决定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影响。
正如《金钱心理学》中所说:
你希望会议室里的同事羡慕你,或者不想让伴侣对你失望,又或者讨厌你愚蠢的小舅子或邻居对你的决定指手画脚,甚至也要面对自己的疑虑。
可能随着你的认知提高可以大幅减少这方面的影响,但很难完全排除。
投资行为中存在着社会性因素,但如果从绝对理性的金融视角来看待投资,这些因素就常常会被忽视。
在金融领域中,人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某些方案在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但人不是电子表格,人是有情感的。
投资中大概会有三个阶段
A、最符合你的方法的阶段,这个时候肯定没什么需要心里建设的。
B,、不符合你的方法,但符合其他方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最痛苦的。
c、市场熊市的末期,暂时没有正反馈的阶段。这个阶段更考验人的极限。
我们能理解一个有效的方法不会时刻有效,但是自己的方法暂时无效的时候,依然会有内心的煎熬。
我们能理解在逆境中买入低估且优秀的企业,才能为未来创造超额收益,但是面对持续的下跌,难免会有些疑虑。
而回避痛苦是人的天性,并且大脑会自动化给你套上完美的解释,这就使得人们在每一个最便宜的阶段,会找各种理由卖出。
让自己保持理性以及情绪稳定这很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至少可以通过宽基指数获利,如果你是一个情绪波动很大的人,你分析企业的能力再强,每次到了下跌你就怀疑自己,或者以情绪交易,那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