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BM宣布将关闭在中国的研发部门,涉及人数超1000人。
消息一出,各种观点在网上迅速蔓延:有些人直接甩锅给中国经济,还顺便伤感了一波北京鼎泰丰关门,认为是“中国经济搞砸了”,才让IBM挥刀裁员;有些人就着这次IBM的裁员翻出来之前甲骨文、微软等跨国巨头在中国的裁员,叫嚣着“外企大撤退”;还有人说是因为AI研发的核心机密不能留给中国…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说到底,企业的本质是逐利,赚钱才是硬道理。
但IBM在中国的市场表现确实不容乐观:收入和利润持续下滑,而不赚钱的研发中心持续也搞不出啥成果,自然成了“刀下鬼”。
2023年IBM财报显示:
India increased 15.1 percent as reported and 20 percent adjusted for currency……China decreased 19.6 percent as reported and 16 percent adjusted for currency.
印度报告收入增长 15.1%,经汇率调整后增长 20%;
中国报告收入下降 19.6%,经汇率调整后下降 16%。
而纵向来看,IBM中国的业绩这几年也在快速下滑:
- 2021年,业绩还勉强撑住,增长了2%。
- 2022年,业绩直接下滑了22.7%。
- 2023年,继续暴跌19.6%。
- 2024年预期跌幅高达25%……
这么一看,把研发中心撤到成本更低的印度,完全是理性的商业选择。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IBM在中国赚不到钱了?
这第一口锅可以让美国政府来背:
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挑起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不仅加征关税,还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全面制裁:禁止美企采购中国产品、限制对华技术转移,甚至对高端芯片都实施了出口管制……2018年,美国司法部还搞了个“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因为美方觉得中国科学家在偷他们的技术,于是要抓间谍,当然最终什么犯罪都没有查到,却成功引发众多中国科学家从美国机构撤出。
而中国政府为了防御自保,也相应地启动了反击,要求政府、银行、国央企每年都要减少对美企和美国技术的依赖。
IBM自然也受到了部分影响。
第二口锅可以甩给AI。
IBM公开承认,未来五年内,30%的工作岗位将被AI和自动化“取代”。过去两年,IBM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多轮裁员行动。比如在2023年5月,IBM直接暂停招聘,打算用AI顶替约7800个岗位。
其实,不少科技巨头近年来的裁员都波及到了其部分研究部门,以便将更多资源用于AI开发。一些传统研究领域的岗位因此被取消,部分研究人员的工作被自动化系统和AI工具所取代。
此次IBM中国宣布关闭的两个研发部门是IBM中国开发中心(CDL)和IBM中国系统中心(CSL)。这两个部门曾经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工作,但如今因为AI的崛起,资源要更高效地流向AI这一未来的关键领域。
据称,IBM中国研发方向将聚焦企业级AI、发力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是拓展伙伴生态。
当然了,地缘政治和AI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
IBM早已不再是那个称霸计算机领域的“蓝色巨人”,
如今的它,已经沦为一家具备二流甚至三流地位的IT公司。
Quora上有人评论道:
“作为一名技术决策者,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IBM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考虑名单上。即便出现了,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排除。因为他们的技术根本不是原创的,而是东拼西凑的东西。他们的服务也是糟糕透顶。我的经验告诉我,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推销更多的服务,而交付质量则是次要的。”
IBM曾经“自豪”地宣称,他们从一家制造公司转型为科技公司,再从科技公司转型为了服务公司。
也许,IBM的“服务能力”的确在提升,
但他们迅速创新产品的能力已然消失。
过去20年里,IBM卖掉了PC部门、存储部门、服务器部门、打印机部门、网络硬件部门、健康部门、半导体部门……这些被其他公司证明为极具前景、非常赚钱的业务,在IBM手里就会成了“不赚钱”的累赘,被一一卖掉……
更让人唏嘘的是,IBM在赛道上,选对了云计算,选对了AI,但最终就是竞争不过其他的公司,输的一塌糊涂。
例如,1997年IBM 的“深蓝”,成为第一台在六局比赛中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机器,震惊了世界。但现在引领AI潮流的,却不是IBM。
再比如云计算,其实IBM在云计算领域的起步其实相当不错。早在虚拟化技术刚开始兴起的时候,IBM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在大型机领域,IBM的虚拟化技术可以说是行业内的“鼻祖”,而且IBM拥有世界最强的外包服务能力。
按理说,IBM本应该在云计算领域继续保持这种领先地位。
但事实是IBM却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传闻2014年,IBM自己的CMS云平台要部署一个AIX虚拟机,居然需要十几天时间,真是“云”大的笑话。
再者,当AWS和Google等公司纷纷转向更灵活成本更低的X86架构服务器时,IBM选择继续押注于过时且不具竞争力的AIX大型机架构,导致了IBM在新一代云计算技术中被边缘化。
曾经,IBM曾经以颠覆性的创新著称——从操作系统到服务器,从巨型计算机到软盘,从鼠标到彩色显示器,这些创新都在改变着世界。
在2008年左右,华为每年都会向IMB采购10亿元的量级的咨询服务,向IBM学习如何在全球开展商业,如何高效管理40万名员工,在IBM的指导下,华为在多个赛道包括光通信、手机制造、芯片设计、鸿蒙、智能驾驶等领域都做到了世界头部。
在2012年,我们母公司FTA设计的苏州2.5产业园,龙头租户之一就是IBM。也正是因为IBM的入驻,为园区吸引到了大量的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公司实施自主创新型科技创业项目,完善了园区的产业生态。
这些都源于IBM百年的沉淀与积累下的技术与品牌声誉,
它们的根基来源于创新。
但现在,这种创新精神逐渐消退。
公司内部的创新文化变得更加官僚化,决策流程复杂,新技术的开发和实施变得低效迟缓。
美国科技界打趣道,IBM是全球效率最低、流程最复杂的公司。
在ChatGPT的帮助下,我们整理了几家著名IT公司的人均产值/人均利润
可见,IBM的在人均产值与人均利润上的表现都不尽人意。
其实,规律就是如此: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地位后,大概率会出现一种“惰性”——
只想干那些轻松的、来钱快、高回报的业务,不想继续艰苦耕耘了。
这种惰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业务选择上,比如IBM一次次地卖掉短期赚不到钱的业务;还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和战略决策,比如IBM倾向于继续投资于已经验证过的盈利模式,而面对如云计算X86架构服务器,IBM却显得迟疑和保守。
企业一旦惰性滋生,从“奋斗者”转变为“享乐者”,从“创新者”转变为“维护者”,接下来就会失去竞争力。
当IBM的员工穿着最好的西装,在最豪华的酒店开会,追逐着最赚钱的订单,享受最“舒服”的日子时,往往也就是它走下坡路的开始。
走了下坡路,那只有把工作岗位都转移到更便宜的地方,
比如印度。
所以,现在 IBM = 印度商用机器公司 Indian Business Machines
当然,IBM的去留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毕竟我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什么时候能真正好转?未来的就业机会在哪里?普通人能不能通过努力赚高薪奔小康?
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即使大环境看起来波动较大,但不同行业的处境却千差万别。比如说,在造船业、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行业,今年的订单可以说是“爆单”,忙得不可开交。但如果要说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等,可能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然而,不要忘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强大的“惯性”,哪怕前面有点磕磕碰碰,也会依靠着惯性往前发展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大趋势。
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做那些虽然艰难但却正确的事情,给自己和市场一些耐心,最终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悲观者是对的,
但真正把事情做成的人,往往是乐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