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以缘——加入博白县作家协会有感

情感   2024-12-31 21:13   广西  











因文以缘

——加入博白县作家协会有感

刘锋








  入会啦?我加入博白县作家协会啦?愣愣地看着手中的小本子,我还是有点恍惚。并不是说我不想加入协会,对我来说,能入会,绝对是我的荣幸。只是,我这个人吧,性格懒散、淡漠,加上不善于言辞,拙于交际,对于加入团体或是参加群体活动,向来是能免则免,却不承想,今个竟与作协结下了缘分。

  和作协的缘分,起于今年的三月份。当时,为了询问一篇稿子的事,向抒华要海哥的微信,结果,抒华不单给了微信,还贴心地把我拉进了作协的交流群,我的作协之旅也由此而展开。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钦佩那些写得一手好文章或诗词的人。入群后,看着文友们分享诗词文章,交流创作心得,有时为了一个字或词的用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真是令我大开眼界,获益良多。后来,小白主席问我要不要入会,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递交了申请。七月份的时候,作协举办交流活动,小白主席也通知了我去参加,顺便把会入了,但恰逢期末,工作繁多,加上内心的退却,一拖再拖,结果就拖到了现在。这次的年终聚会,本来我也是没想着参加的,周末嘛,睡个懒觉不比参加活动更香吗?直到惠娟秘书长打来电话。说实在的,没料到惠娟姐会给我打电话,那一刻,还真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电话里,惠娟姐劝告我要多参加活动,多和文友交流,这样才能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盛情难却之下,我答应了下来,也由此加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协会。

  其实,我是个很不自信的人,在写作上,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能力。虽然也写过几篇东西,却不敢称之为文章,而是更像用一个个字词堆砌起来的汉字汇总。也因此,我不愿意参加作协的活动,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文章,文学创作毫无经验,诗词歌赋更是知之甚少,不知道该和文友们交流什么好。



  我还懒。懒动笔,一篇千把字的东西,我能写写停停,拖个十天八天的。明明是已经构思好的东西,我也能在写个开头后便弃之不顾,美其名曰,有那烧脑的功夫,喝喝茶,刷刷视频不好吗?我更懒看书,已经记不清上一次真正沉下心来看书是哪一年的事了。早些时候,兴致偶发,去买了张一明先生的《南流江边旧时光》,回来后也是成了摆设,至今没翻过几页。书读得少,积累便少,有时候想写点什么,最终也是因为储备的匮乏而不了了之。因此,每每看到小白主席和海哥他们群聊时,各种旁征博引,典籍、典故信手拈来,就会特别羡慕他们,对他们的博学恨不得以身替之。

  这次的聚会,让我让我获益良多,不虚此行。不仅见到了钦慕已久的小白主席和海哥、热心拉我进群的抒华,还认识了许多知其名却不识其人的文友,更有幸聆听了惠娟姐和陈博老师分享的创作经验。特别是惠娟姐作的关于散文创作的经验交流,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大受启发。

  其实,关于文学创作,在我粗浅的认知中,一直秉持的都是“文以感生,感依文附”的观点。散文也好,诗词也罢,都不过是服务于抒发感情、感受、感悟的载体。故而,写文先得有感,没有情感支撑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丧失了灵魂的人类,哪怕再高的文法,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罢了。

  那么。感从何来呢?

  我认为,感从生活来。生活就是万花筒,大事小事,事事皆可成文;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亦可成章。当然了,情感这东西,想要时,它杳无踪迹,但在某个瞬间,它又会喷涌而来。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有人论证过,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并不亲密,以此否定这篇文章表达的不是父爱。但这些人大概是忘了,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朱自清祖母离世,回家奔丧后,即将启程返校。祖母新丧,自己又将再次远离家乡和亲人,那一刻,朱自清的心无疑是敏感和脆弱的。这样的心境下,看到父亲为自己的远行忙前忙后,不惜穿越铁路,爬上月台,只为给自己买几个橘子,这样的瞬间,哪怕是平时再不亲密,他也不可能不感动,不可能不表达父爱。还有他的《匆匆》。听过很多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认为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但我认为是不准确或不全面的。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乱世中的朱自清苦于找不到出路,心生迷茫,但彷徨中却不甘沉沦,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才是主题。两篇文章,朱自清或以平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词句,写下了生活中的两段场景和情感,成为了名篇佳作。

  所以,我们如果能抓住生活中这种情感喷涌的瞬间,并赋之以文,想来效果也不会太差。

  我认为,感从经历来。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的《大风歌》却流传千古,被后世所赞誉。不读书的刘邦为什么能吟唱出这样的千古名作呢?我认为是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刘邦年轻时,怀揣游侠的梦想,远赴异国他乡,只为求见偶像信陵君。后又成为他人门客,寄人篱下。归家后又不事生产,遭人嘲笑。揭竿起义后,领兵作战,在刀山血海中寻觅生机,一次次从失败中卷土重来,用七年的时间打下江山,登顶皇位。但做了皇帝也不安生,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终于,在平定了其人生中最后一次叛乱后,带着重伤回到了故乡。看着大风中飘浮激荡的云朵,面对昔日乡邻,他心怀激荡,既有威加海内,荣归故里的得意,但更多的,是对帝国内忧外患的忧虑,忧虑自己时日无多,继承人又性格软弱,能不能镇住手下的骄兵悍将,稳住这刚打下来的江山尚未可知,故而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慨叹和惆怅,其强烈的情感扑面而来,令人为之动容。

  宋朝的苏轼亦是如此。苏轼的人生,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得意时,官居尚书,二品大员;失意时,贬谪各地,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因为常常贬谪各地,他的人生阅历也就极其丰富,才让他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感悟,也才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面对挫折后的洒脱和乐观。

  所以,古代有游学一说。就是书读到一定程度后,出门游历,访山水名胜,寻良师益友。通过这样的游历,沉淀知识,丰富底蕴。同样的,现代的许多作家,遇到瓶颈时,也会出去旅游散心,期许的,不也是希望通过旅途中的经历而带来创作的灵感吗?



  我认为,感还从积累中来。丰富的积累靠的是大量的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多读书,读好书,不能是一句空话,读书能极大地丰厚我们的底蕴,让我们的创作之路走得更加顺畅。有了积累,才能让我们面对名山胜水,或是情感奔涌时,出口成章,文随感生。比如同样是庐山瀑布,人家李白就能吟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极具浪漫的千古名句,因为人家的底蕴足够丰富,抓得住这突涌而来的灵感。反之,换成一个没什么积累的人,憋个半天,可能也就只能来一句“卧槽,真他娘的好看” 。所以,多读书吧,多读名篇佳作,把积累搞得厚厚的,是让我们做到“以感生文”的保障,也能让我们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敞。



  胡言乱语惹人厌,粗见浅识讨人嫌。唉,不知不觉就啰嗦了废话一堆。不管怎么样吧,总之是入会了。今后是要改改那懒散的臭毛病啦,努力读书,用心找感,向各位文友看齐,争取也整几篇东西出来。总归是要对得起手中的这个本子,更不能弱了博白作协的名头吧。


  作者简介:刘锋,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博白县黄凌镇凌清村小学。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睡睡懒觉,打打游戏,读读闲书。尤其喜欢看一些杂谈、游记、诗词赏析以及小品文之类的文学作品,也喜欢读一些网上的鉴宝、种田及仙侠类小说。


博白文艺
博白文艺,展示博白博大精深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