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村那墙
朱梦华
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那是CCTV17农业农村频道。画面中我的小学同学阿博正在介绍家乡簕古粽的做法。他穿着蓝色上衣,黑色裤子,戴着一顶大草帽,岁月在他的身上走过,仅是让他长壮实些而已。那搞笑的抓猪场面,令人捧腹大笑。一连串的地道介绍也很溜,客家话、普通话自由切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网红在拍短视频呢。
砍单竹、割簕古叶、摘假篓、豆豉膏腌制土猪肉……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技术活。话说这“单竹”似乎就我的家乡最多。道路旁、小河边、村前村后,一片片,一丛丛,到处都是,生命力极强。那笔直的身姿比T台上的男模还要帅几分,那瘦尖的叶子密密层层,阳光下总能晒出些奇奇怪怪的剪影。“单竹芯”是宝贝,加上“单竹青”一起煮水,清热解毒是民间秘方。那些竹壳表面都有毛刺,像刺猬一样护住主人。但是也逃不过被我们当成玩具的下场。最常见的就是拿它做“竹壳扇”,轻便,扇风也凉快。夏夜里驱赶蚊虫都靠它。星光下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晒谷场上聊家长里短。大人摇“济公扇”,我们小孩拿着“竹壳扇”追赶萤火虫。好多萤火虫呀,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他们比我们还要顽皮,一会儿飞进草丛里;一会儿越过池塘;一会儿躲进树叶中;一眨眼又躲在墙角了,有时候还会飞到我们的头发上哩。
豆豉膏就是现代版的酱油,它的配料很简单:黑豆、糖、盐等,没有色素,没有添加剂。现在看看酱油里的使用说明,一长串的食品添加剂真是可怕。豆豉膏能留很长时间也不会臭,把煮熟的猪肉撕下,蘸点豆豉膏来吃,那真叫一个“香”!所以家乡的村民们端午节包粽子还是保留着用豆豉膏来腌制猪肉的习惯,因为用再高级的酱油都会有一股酸味儿。虽然都是些小细节,但是正宗美食还是得讲究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食材,街头巷尾的美食或者是百年老店之类,想必也是做法和选材的传承,大家很难在酒店中吃到原汁原味的美食,就是这些原因了。
这次央视选择的拍摄地点是松旺镇古城村——松茂村昌穆庄。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客家传统村落,有长达2500米的古城墙。我们都称它为“地主村”。我村里的三婆年轻时就在古城的某个地主家做丫头,她常常跟我们讲关于地主家的新鲜事儿。比如男人骑马啦,女人缠小足啦……我可喜欢听了。古城外有一所学校叫光昭小学,是从这条村走出去的台湾华侨捐资办的。我对古城再熟悉不过了,课前课后,我们都在古城里转悠,大青砖的地面非常平整,黄色鹅卵石垒筑的城墙也很好看,村里的村民我们几乎都熟悉,像家人一样。
当年在城墙上攀爬、跳跃的孩子已经长大,现在的小孩根本不敢爬墙,只有爬山虎在墙上疯长,杂草也在墙缝站稳了脚跟,不知名的植物已经越过了墙头,在风中摇摆,偶尔会有过往的飞鸟落在墙沿上,东瞅瞅西看看,想飞高就飞高,想飞低就飞低;想跟爬山虎聊天就跟爬山虎聊天,想跟野花跳舞就跟野花跳舞,再也无人问津,无人追赶。
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谈笑风生;小孩在池塘边上追逐嬉笑;堆满皱纹的老人安闲地坐在摇椅上晒太阳,旁边的炉灶在熬煮糯米粽,香飘四溢。记者把这些温馨的画面用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向全国人民展播,而“松旺香糯粽”也成了知名品牌,每年端午节前后都有大量的订单销往全国各地。这些粽子打上博白客家人的烙印,带着热气走进喜爱它的朋友们的餐桌,成为美谈。
何时我再逛一次熟悉的古城?
何时我再见一见儿时的伙伴?
似乎一切都远逝了,似乎又犹在眼前。
走过的路说过的话,仿佛还在昨天。看,我们悄悄地走过城墙,穿过田垌,迎着远山愉快地背书包回家,嘴里哼着歌,手里捏着狗尾巴草,小狗跟在我们身后吐着舌头摇着尾巴走走停停,它和我们一起迎着夕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