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井,守住博白文脉
盛庭芳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许是的。笔者在博白县城土生土长,一晃40多年过去了,一直认为周边景致平平无奇,不,简直就是平庸至极!
然而,正所谓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诗并非只在远方,身边其实也有风景!就在前不久,笔者才从一位傅姓朋友处了解到,在她的出生地——城郊傅屋不远,就有一处神奇的所在。什么?笔者竟然不知道,这也是笔者的“卧榻之侧”啊!
她就是四方井,位于南门塘,说得再准确点,是在法制文化广场南边正对面十多米的位置,与县委、县政府大楼遥相呼应。
四方井的神奇,单单从它的名字就可窥探端倪。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井口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偶见六边形,但四方井却名曰“四方”,可想而知其井口方方正正。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逻辑。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产生的一种天体观,认为天似华盖,形圆;地如棋盘,形方。但这样的理念又是华夏哲学中阴阳平衡、动静互补的具体表述。四方井仰天而开,席地而垂,水者,柔也,四方则显刚猛,刚柔并济,恰恰暗合上述中华传统文化。
近年来,有自媒体探访博白法制文化广场附近的“国师井”,位于现在的兴隆西路。而笔者所述四方井并非这口所谓的“国师井”,而是其不远处的的水井。四方井将两口水井合并在一起,泉水眼在地面墙根,井泉喷涌,潺潺不绝,但水面仅过成年人的脚眼之处,绝无安全隐患。双井珠联璧合,在我国各地并非罕见,或许最让博白人熟悉的广西首府就有一个地方名叫双孖井,但该井并非双井相连,而博白四方井却是实实在在的两口水井并排,这又是四方井的独特之处。
博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古白州城依寻龙脉而建,位于今县委大院、县公安局一带及其周边的地方,据称地形似螃蟹,有“蟹地”之称。蟹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拥有一对形似大钳的螯足,攻防皆佳。古白州城蟹地的“双钳”同样颇有讲究——其左钳略长,为武钳,呈防御之状,伸向现博白镇第二小学的方向;其右钳则略短,为文钳,伸向黄岭头方向。一文一武,张弛有道,文可治国,武能安邦,双钳合璧,世间无敌!
双钳合围之中,便是南门塘,而四方井就在其北岸。在旧时位于县衙老城墙的南门口附近,井泉之眼形如巨蟹出江的蟹嘴口。有人认为四方井为蟹地之口,也有人认为是蟹地之眼,各有理由,但并不妨碍她的神奇之处。井泉涌现,四季不断,喷冒至今。坊间相传,古井延绵不绝,为古白州之福,四方井与原古城内的文昌阁一起,被视为文脉恒久、人才辈出的象征。据附近居民称,井壁有碑文,或许目前尚在。
井,不仅便于人们日常饮用和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世界著名的古文明必依大江大河而兴,比如黄河、长江之于古中国;恒河之于古印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于古巴比伦;尼罗河之于古埃及等等。这是因为远古先民必须傍水而居。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掌握了打井技术,一眼水井,让人类居住的区域得以不断扩大。井水清冽,造福苍生,水井的诞生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繁衍生息的重要支撑。除了供生活所需之外,水井在农业、工业生产甚至消防、军事、医学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方井同样如此,在当年完美解决了古白州城附近的饮水问题,还为当年县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护佑着父母官的仕途亨通,甚至为县衙保驾护航。据旧县志载:“文石井在县治前,旧传城市火灾,井泉涌沸高数尺,邑人藉以灭火。官司以闻,封曰:文石泉大王。”确实神奇,玉林郡治、合浦郡治、容州治所皆屡有变迁,而白州(博白)州治、郡(南昌郡)治、县治之址,一直未动,甚至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亦岿然不变,可谓偏安一隅,仿若有神功抗体。旧县志记载的“文石井”即为四方井。
不仅如此,四方井还对周边居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四方井水涌现,农民加以引流,使其供南门塘农业灌溉之需。世人皆知博白蕹菜名动天下,而冠绝博白的蕹菜当属南门塘水蕹,这是一个公认的不争事实。南门塘蕹菜之所以有如此盛誉,或许又与四方井的引水灌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古代学宫或孔庙之前,必有半月型水池,名曰“泮水”。博白县中学在博白教育界独领风骚,老校门和字祖庙是其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堪称两大“镇校之宝”。在其一的老校门之后,在学校综合办公楼前就有一处水池,与古代的泮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学子拜师入学,注重礼仪,具有浓浓的仪式感,这些仪式之一是“采芹”,即学子摘下泮之芹为菜,故入学被雅称为入泮、采芹。后来,入泮、采芹亦指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入泮采芹,又与本文主题的四方井有何关系呢?主要是古白州的入泮采芹礼,又与全国大多数地方略有差别——以前的博白读书人,倘若赴外地赶考,或官员入仕入职,会到四方井前的石台取泉而饮,并拮蕹菜而携之,寓意猛龙过江、青龙过海,此后便可在学海泛舟,乘风破浪,鱼跃龙门,折桂蟾宫,学优则仕,青云直上。
故此,四方井是博白文脉源远流长、文人墨客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保护者!
四方井的传奇色彩还不止于此,据附近村民所述,家中有孩童,会汲四方井水让其饮之,可保孩童聪明伶俐、百害不侵。村民有喉咙疼痛、脑热发烧、生疮肤烂,亦会用木桶到四方井打水,或加食盐饮用,或冲泡、浸泡,可无药而愈,颇为神奇!至于井水为何会有如此功效,还有待专家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或许造福百姓,服务人类也不可而知。遗憾的是,六七十年代起,被人冠以封建迷信,摒弃了几十年。此后,金四饭店在井上盖房,借建房之名,行保护泉眼之实,正是如此,四方井水得到流淌至今,而没有断流。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井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一项是“饮水思源”。在傅屋以及南门塘等片区的居民看来,他们的生生不息,子嗣绵延,乃至大白州的文脉赓续,文曲映耀,正是得益于四方井水的呵护和滋润,因此一直感恩感念。本文开头所述的傅姓好友,正是其中之一。
文脉不可断,乡愁需要载体。四方井正是承载着博白乡愁的所在,或许,也是护佑博白文脉万古恒昌的缘由之一吧?井在,我们就看得见乡愁,博白人就可以文运昌隆!四方井啊,热盼你可以斗转星移不易其址,沧海桑田不易其容,长存世间,泽被后世,造福子孙,佑我白州盛世恒久,万古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