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滩与伏波庙,流淌千年的博白岁月

情感   2024-12-06 19:35   广西  











马门滩与伏波庙

庞安玉








  一千多年前,这里不过是南流江中的一个乱石滩,自汉伏波将军马援领军路过后,才有了今天的马门滩。

  村里人告诉我,多年以前,滩中怪石横生,水流湍急,波浪翻滚,水声隆隆不绝于耳。千年前,汉军水路行军至此,为险滩所阻,于是凿滩石,开水路,航运通,遂使兵马粮草不绝。最终在马伏波的带领下,灭“二征”而平交趾。以前的滩中间有两块巨石,耸立若门,故谓之“马门滩”。

  现在,江平如碧镜,倒映两岸青翠。一竹排划过,拖出长长水痕,宛如动态的画卷……

  今天,我到这里,完全是因为一座庙,那座历史中毁坏多次,又一次次重建起来的庙。庙宇很小,香火炉上,积灰早已冷却多时无香续,墙上的蜘蛛网,诉说着冷清,无聊的蜘蛛在网中央,安静打盹,伺机而动。微风中,落叶打在琉璃瓦上的声音,格外清脆。门外,是小武和子芸他们的有说有笑,透过矮矮的门槛,缥缈且清晰。

  这是一座隐居于江岸的清净的小庙,也是一座被许多世人遗忘的小庙。

  时已初冬,仍风和日丽。庙周围的树仍满载一冠树叶,青中泛黄。方才的落叶,就是这些树木刚逝去的曾经的青春。不远处,农民还在田里冬种,渔民还在江上划竹排捕鱼,只有庙宇理事长,在扫着门前的落叶。看到我们到来,他很热情地和我们讲,那些他知道的关于马伏波及庙的一切。

  通过守庙人的口得知,每年的伏波节,都人山人海,信众云集,节目频出。一年一度的盛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是还可以听听。在守庙人的言语里,此间伏波庙非常灵验,仿佛全国的伏波庙,马援更喜欢常住在这里。

  只有“一进”的小庙,面积不算大的墙上,大部分还是给了信众留名及其捐献金额数目,以图“千古”。重修的碑文则放在小角落里,通过碑文,可知,十年动乱间庙被毁的故事,也可知92年重修时的诸多困难。碑文还是比较偏文艺的,对仗工整的句子还是不少,在这种小地方,能写得出这种碑文,实属不易了。庙宇虽小,但是砖、墙、瓦,都用了上等材料,估计也是请了上等的工匠。或许是因为虔诚,使得质量很好,这么多年了,还是坚如磐石。里面,不仅供奉着伏波将军,还有他的刘副将,以及他背后的那慈眉善目的女塑像,我猜原型是马伏波的夫人。两旁,还有着好几尊神仙的塑像,庙小神多,求财,求子,求官,求平安几不误。



  守庙人要给我们讲伏波将军的故事,我说不用了,因为我看过碑文,且早于《后汉书》里了解过马援的一生。但他仍是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以致我们也不忍打断。

  为了纪念伏波将军,才有了这庙,而庙也因了马伏波,得以毁了又建。只是,门前的名滩,已因当初造电站筑堤坝,提高了水位的淹没,而已不是当年的马门滩。建电站,本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大事,但那电站,却因十年动乱而半途荒废至今,只留下半个蓄水堤坝拦住了许多的水,以及几个空空如也的轮机位……

  此外,江水平静得如同一面镜子,照映不出当年马伏波凿石开水路的场景,也没有了记载中的马门滩景象。



  料想,千年以前,汉军行军至此,旌旗蔽日,乘长风破万里浪,马伏波身披铠甲,手执擂鼓瓮金锤,立于船头,指点江山,何其壮哉。等他指挥若定,灭“二征”而平交趾叛乱后,再次凯旋,经过此处时,是否曾意气风发,吟诗一首,以抒壮志……

  直到一辆火车,从南边来,划破了江中倒影的宁静,把我们的思绪,拉回现实。因人而滩名,因滩而庙名,因庙而伏波精神有了传承,仿佛也是一种缘……


博白文艺
博白文艺,展示博白博大精深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