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一匹白马的热梦》专访:我们需要一种私人的“被看见”

体娱   2024-09-29 18:17   法国  


威尼斯日——《一匹白马的热梦》专访:

马背表演者的夜以继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私人与重要的“被看见”

作者:王静怡


《一匹白马的热梦》

To Kill A Mongolian Horse

导演:姜晓萱

编剧:姜晓萱

制片人:莫珠琳

监制:陈翠梅

主演: 赛那 / 童格拉 / 其勒木格

 / 乌恩德苏 / 其那日图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马来西亚

 / 中国香港 / 美国 / 韩国
语言: 蒙古语

上映日期: 2024-09-01(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98分钟




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名导与星光璀璨的主竞赛单元为影迷带来了兴奋与失落、威尼斯的八月也在酷暑与暴雨的交替中乍现了云锦的厚礼或感冒的陷阱。除此之外,作为威尼斯电影节平行单元的威尼斯日(The Giornate degli Autori)的优秀影片也同样值得关注。“关注在假想细线上行走的人们。”——是该单元艺术总监Gaia Furrer为今年入选的十部展映影片所做的精准总结。

 

“关注在假想的细线上行走的人们。那根纤细脆弱却贯彻整个动荡世界的细线。即使周围的一切都因混乱而由内爆发时,他们仍顽强地生存着,彰显着不放弃自己想要生活的勇气。”

 

威尼斯日单元中入选的草原题材影片《一匹白马的热梦》的主人公赛那,正是这样的人物,一位骑在马背上也走在钢丝绳上努力寻找生活勇气的人。



《一匹白马的热梦》预告片


影片故事简介:

广袤的荒漠草原上,一位牧民青年靠马术表演为生,然而,当他在舞台上表演骁勇的骑兵时,他的真实生活却在发生转变......

 


与过去的相似地域的作者电影不同的是,《一匹白马的热梦》并不依托碎片式的叙事结构吸引观众关注地域语境的现实议题,也并非导演自传性的私人回忆录或成为追溯代际关系的老相册。


该片于九月一号在威尼斯Lido岛的Sala Perla进行了首场公映,映后迎来观众长达5分钟的掌声。



导演姜晓萱参加影片首映式


男主演赛那参加影片首映式


作为姜晓萱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一匹白马的热梦》从马背表演者的现实生活走入主角赛那的细腻情绪与摇摆内心之中。他在舞台上扮演独守在空旷平原的骑兵,在现实中则受困于生活的重压。赛那注视周遭变化的世界,又在染着昏暗灯光的日落和黑夜中凝望他的父亲,用手掌亲密地抚摸他已老去的白马的鬃毛,又伏地侧耳倾听被挖掘机掏空腹部的大地的震动......


《一匹白马的热梦》剧照


片中,赛那的形象正如国际媒体Filmuforia所描述的那样:“对男性气质的深刻而智慧的探讨”。导演姜晓萱通过关切的镜头,捕捉到了在传统叙事和父权家庭父子关系之外的赛那感性的、反刻板印象一面。影片以昏暗嘈杂的马背表演后台与肩膀负伤的主角赛那开篇,这种既熟悉却又抽离的第三视角精准刻画了赛那的漂泊者形象


《一匹白马的热梦》剧照


《一匹白马的热梦》做到了“景观回归,视角非同化”的尝试。片中大量展现戈壁草原风貌的空镜,以及城镇居民的内部家庭空间。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对以往本土“新浪潮”中缺失的“故土乡愁式”地理景观与方言的补充。而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并未跟随以往同类型电影对地域空间与文化的奇观性处理。那些符号化的地域形象、被无数次置于宣传画册中的文化表演,都在影片里转而服务于人物真实的窘困,并延申出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


那些围绕主人公家庭与社会的宏观主题,比如生活方式的变迁、气候变化,并未在赛那身上逐渐积累成显著的冲突或崩溃。相反,这些内外矛盾隐含在他的生活中,最终以一种静默而内敛的方式呈现出他的挣扎与困境。


从这一角度看,《一匹白马的热梦》更是反情节的,它更关注的是人物私人的、看似无用的争取。比起传统三段式的叙事,影片更侧重于展现“持续寻找”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此,似乎近年来在国际影展中变得老生常谈的“回不去的故乡与精神寻根”,则在《一匹白马的热梦》的具体的个人身上找到了独特性。


正如影片结尾处,当赛那身穿传统服饰、骑着白马闲步于人们的凝视之中,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阐释为一种英雄形象的隐喻、一种姿态。但同时它更是赛那走出舞台、走过荒原、走入亲人朋友、走入世人眼中的瞬间,是每每在矛盾、争执戛然而止后,被留在沉默中的、渺小的、孤独的人们被看到的瞬间。更是导演姜晓萱与她年轻的团队被威尼斯日、乃至被世界观众看到的瞬间。


《一匹白马的热梦》部分主创与演员


《一匹白马的热梦》演员阵容:乌恩德苏、其勒木格、赛那、童格拉


《一匹白马的热梦》制片人莫珠琳、导演姜晓萱、监制陈翠梅



采访



耐观影:

 《一匹白马的热梦》入选过釜山亚洲电影市场与基金会扶植项目、圣丹斯Ignite Fellowship和HAF WIP,这次来到威尼斯电影节的威尼斯日与观众见面,有什么难忘的瞬间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导演/姜晓萱:

最难忘的可能是几小时后的世界首映。

 

制片人/莫珠琳:

一切都发生的很快,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什么实感。这个电影从开始筹备拍摄到完片,再到确定世界首映在威尼斯电影节,其实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导演收到入围威尼斯的消息之后,直到出发意大利前都还在疯狂赶后期进度。我们一开始也没有打算去太多创投,只是刚好在筹备的期间报名了几个时间上比较合适的电影节基金和项目市场创投,没想到比较幸运的拿到了一些电影节基金的扶植。《一匹白马的热梦》没有像很多片子那样经历很多曲折很多年才能开拍,运气的成分很多,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和我们整个团队的行动力很强,基本上做了一个决定就马上行动。我觉得我们这个例子比较特殊,进度太快了,甚至比我们当初拍短片的时间线还短,所以我们很多人即使来到威尼斯都还没反应过来。包括我们演员也跟我说没想到今年就能实现来威尼斯的梦想。可能今天下午的首映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个静下来好好再看一次这个电影,再次审视一下大家去年共同创造的成果的机会。



耐观影:

片中赛那晚上在马秀剧团表演的六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些意向化的造型美感。特别是其中有一场从马戏过渡到雪景,似乎更像一种精神世界的深入与叠加,层次非常丰富,可以讲讲你是怎么设计构思的吗?


导演/姜晓萱:

马秀部分中有一半是炫技的马背技巧,另一部分是叙事。马秀这个表现形式是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和故事的,即使我作为一个本地人,之前已经看过很多遍类似的艺术形式,但每次亲临现场还是会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所以我其实也还蛮想把这种感觉保留下来,而不是冰冷客观地像对待人类学研究对象一样,居高临下的去看待这些表演。


然后另一方面,表演在虚实之间不停的切换,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时候是进入了表演者的精神世界还是表演的一部分。对我来说,我觉得那也许是演员们每天都在体验的一种错乱的实感,也正是我想要还原的主观感受。




耐观影:

马剧表演穿插在赛那稀疏平常的生活琐事之间,偶尔与他白日谈话的内容相关,偶尔只是与晚上赛那开车时闪烁的车灯的节奏相似,并做一种节奏感的剪辑,这些东西都是提前想好的,还是说在拍摄时慢慢形成的想法


导演/姜晓萱:

那肯定是提前想好的,在做故事板的时候,摄影指导与我就已经构思出相对具体的模样了。不过每一段马秀片段的位置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剪切点,我们在剪辑的时候都进行了很多调整,我们发现有很多可能性,因为它也不是一个特别线性的、情节主导的剧本。

 

制片人/莫珠琳:

从制作角度来说,可以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在拍《一匹白马的热梦》之前,我们这个制作团队在2021年底已经一起拍过导演的毕业短片《马冢》。主创团队从我到摄影指导,剪辑指导,录音,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培养了一些默契,工作方法上也有一些磨合的过程,在拍长片的时候对彼此的性格和工作方式都比较熟悉了。大家非常支持导演,对这个电影也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和时间。从《马冢》到《一匹白马的热梦》,大家像是一起共同实施设想,相互学习的过程,导演所展现的把控能力也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拍摄长片,比较稳扎稳打的完成了她的处女作。



耐观影:影片中涉及大量户外拍摄的场景,也有调动无人机的非常精密的操作。很多摄影与灯光的完成度很高,有很多红蓝色光线的对比,或简单室内环境明暗的对比。对于制片来说赶晨光或精准调度的室外拍摄和精准室内的室内拍摄,会不会是比较大的挑战?


制片人/莫珠琳:

当然,包括我们最难的那一场大雪暴的戏。寒冷程度就连我们土生土长在草原的男主都扛不住。幸好拍摄地是导演和演员们比较熟悉的地方,他们知道如何去抵御这种天气,也会提前提醒大家做好防护。我们在拍摄之前要做大量的预测和准备,有时候也要看老天帮不帮忙。赶天光比较难的是我们只有二十几天的拍摄时间,所以几乎每天都见缝插针的拍拍补补golden/blue的镜头。



耐观影:

当主人公赛那,他面临的是很多内部外部的问题时,他常常在争吵中会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或是沉默地伫立,像是一匹马站在一个荒凉的草原之中,时常带着一点点悲伤的氛围感,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也不知道该往哪去。那么赛那和那匹白马之间,虽说不能说是完全一种相似,你有意想将它处理成一种相似意义层面的符号对比吗?还是其他的什么?


导演/姜晓萱:

我觉得也不是完全的相似,但确实有些共通之处。比如说,当四周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他所熟知的世界也许跟过去不一样了;而对白马来说,它可能以前是一匹很好的赛马,但是它也过了最好的比赛的年纪。


男主所掌握的马背技能,在他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可能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也许到了三十多岁,会有更多质疑或劝告的声音。例如说太危险了,是不是应当找一份更安稳的工作,就算是去专业的马场做骑手,也有比他更年轻的或更系统性学习西洋马术的存在。当周遭世界正在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里面的人,对于这个角色来说,他可能是后知后觉的。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处在变化之中的人,都能够有意识去脱离或达到某种共同变化。



耐观影:

男主角赛在面临周遭环境变化时展现的感性的一面让我很在意,或说很惊喜。比如影片会很经常呈现他凝视平原的瞬间,他会抚摸白马,当挖掘机工作时,他会趴下来听......其实这些片段在观看的时候会让人很触动,也很伤感。


导演/姜晓萱:

男主看上去感性,也许是因为作为我的朋友的赛那本身便是感性的人。有时候,我会在一些非常细微或无人在意之处看到他的感性。比如有一次我们几个人一起开车出去,有人过来跟他要钱。像我们在城市里生活惯了,可能会犹豫,想到这个人是不是天天打扮成这样在这个地方要钱,但他什么也没说,等那个人跟他要钱的时候他就很自然地给了。就是这样的小细节,让人觉得他其实心思蛮细腻。有一次,他把一匹很喜欢的马卖给一个小女孩骑,等他再每次去小女孩家的时候,他都会先去亲亲他的马。


耐观影:很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并改编的?


导演/姜晓萱:

可能一大半是我亲眼见过的或是他跟我讲过的东西。我知道三段式的叙事结构,通常最终都会让主角主动发生改变,或让他对周遭事情做出一些非常主动的回应等等。但对我来说《一匹白马的热梦》并不是那样一个故事。也许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纪录本身,纪录当下我们共同的一种生活状态,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角色们都处于某种混沌之中。并且我很难说服自己或试着去说服观众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一定有某种意义,都会产生某种不得了的影响。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我更希望安安静静地带着观众跟我一起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一同在他的环境中经历他的一段生命。



耐观影:

影片的结尾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导演/姜晓萱:

对我来说,结尾可能更多是他(赛那)以另外一种形式被看到。因为在前面,他是某种表演的一部分,观众一直在看表演,看表演,然后突然演员从戏里面走出来了,他仿佛在“反问” 观众:“你是在看我吗?” 然后他又从你身边走过去了。突然,第四堵墙就被打破了,他在走过这一群惊愕的观众的同时,又被亲人与朋友重新看见,对我来说这里面有一种难得的幽默感,而幽默感总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耐观影:

最后是我看到片中某个片段时的联想,我在看的瞬间想到,骑马是赛那非常热爱的事情,但此刻很明显地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完全被量化了的产品,那么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那回到电影创作和导演您自身,你面对最初想要拍摄一片土地,讲述具体某个人的故事的初心,慢慢行走并难免接触电影市场或商业对你对作品的量化衡量与要求。当必须面对“被迫商业化”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导演/姜晓萱:

你刚刚说的其实恰恰是我在去很多项目市场的时候想过的一个事情,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要跟很多人去pitch这部电影,说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或是需要将自己或电影呈现成某种符合他人期待的样子。去包装电影的过程其实很像片中的角色换上表演服装的过程,他要变成观众想要看到的样子,而在这种重复性的表演之中,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呢?


我在去马秀看我朋友表演的时候,他在里面其实是演一个非常背景的角色,他的存在对于整个叙事的推进并不重要。他也许会做一些好看的动作,但没有人会记得或在意他。没有人在意表演之外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在意他们做这件事情是否危险,这些年轻的表演者们又有着什么样的过往……那时,我感觉,我朋友的生活仿佛处在某种转折点,但这个转折点又似乎指向更加未知的前方。所以,我希望通过拍这样的一个电影,或者通过重新叙述这部分转变的过程,也许我们能找到一种其他诠释我们存在的方式,一种让表演的角色与真实自我不那么割裂的存在方式。

  

制片人/莫珠琳:

我很欣赏导演的一点是她可以保持纯粹,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想的很清楚。一个正在进行的电影项目会在电影市场上受到很多影响,也会接收到正面和负面的反馈。我觉得这个时候保持自己的初心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能那么快的把这个事情做出来的原因。


我们拍片子的时候也没有觉得这个结果就是要去到哪个电影节,反而就是想着我们拍这个电影会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一些真实的改变。例如我们这几个演员很多都是因为来参加电影节第一次出国,他们的家乡是离海最远的地方,所以好多人甚至是第一次看到海,还是威尼斯的海,太有意思了。这些微小的喜悦,和对一些人产生哪怕一点正面的影响,我们的电影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


— F I N —

排版:周铭悦、坤元

版面编辑:坤元

文字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耐观影
《耐观影》是一家位于法国巴黎的影视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时间亲临各大电影节现场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报道最新消息,每周定期发布法国影讯,影评并组织影人见面等相关活动,以宣传中法电影相关文化的引进和交流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