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小丑》所无法超越的“前生”

体娱   2024-10-07 19:33   法国  


喜剧之王

The King of Comedy

作者:刘晓诗


当《小丑2》在本届威尼斯再度引起讨论与争议时,我们不禁回忆起5年前系列第一部同样也是在威尼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而这部经典犯罪电影的内核却可以溯源至40年前,甚至罗伯特·德尼罗跨世纪的穿梭,构建起来了“屠龙少年终成龙”的反叙事互文。


在历史的洪流里,电影《小丑》的风靡无疑映射出了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与心灵的裂痕。而追溯至四十年前,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喜剧之王》便如同一部预言书,悄然在时间的缝隙中,为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勾勒了一幅深邃而复杂的图景。


《喜剧之王》剧照


相比于类型化更加突出的《小丑》,《喜剧之王》中罗伯特·德尼罗所塑造的鲁伯特·普帕金则更为乖张,也更加黑暗。而这抹暗色其实来自斯科塞斯本人彼时的生活状态。马丁·斯科塞斯的1976年电影《出租车司机》标志着他作为导演的突破,并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声誉。然而,紧接着的《纽约,纽约》并未达到预期的商业成功,这对斯科塞斯的职业生涯构成了重大打击。在个人生活和健康问题的困扰下,斯科塞斯一度考虑放弃电影制作。


在这个关键时刻,罗伯特·德尼罗向他介绍了杰克·拉莫塔的传记,这成为了《愤怒的公牛》的灵感来源。低谷中的斯科塞斯将这部电影视为自己告别电影行业的最后作品,但最终它不仅让他重拾对电影的信心,而且成为了他的经典之作之一。


两年后,斯科塞斯再度拍出了另一部经典之作《喜剧之王》,与《愤怒的公牛》遥相呼应。因为片中的杰克·拉莫塔最后从一名拳击手成了一名脱口秀演员。而《出租车司机》(1976)、《愤怒的公牛》(1980)和《喜剧之王》(1982)三部作品,构成了一种导演个人风格的展现,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三部曲。


1

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通过主角特拉维斯·比克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孤独的退伍军人在纽约街头的夜生活中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过程。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异化和疏离感,同时也反映了70年代美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斯科塞斯通过这部电影,展示了他对城市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同情。

《愤怒的公牛》在这三部作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杰克·拉莫塔这一角色,展现了一个拳击手在名利和自我认同之间的挣扎。这部电影不仅探讨了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也反映了斯科塞斯对于人性、暴力和社会认同的持续关注。它不仅展现了斯科塞斯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也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视觉风格,为后续作品奠定了基调。

2

愤怒的公牛


3

喜剧之王


而《喜剧之王》则通过鲁伯特·普帕金这一角色,讽刺了媒体文化和名人崇拜现象。普帕金的悲剧在于他对社会认同和成功的极端追求,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我毁灭。这部电影在幽默和讽刺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批判。这三部电影共同构成了斯科塞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它们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独感、对认同和成功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背后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作为新好莱坞四杰中最能坚守其精神气质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常常超越传统类型片的界限,进行反类型的大胆实践。斯科塞斯的电影不仅仅是对旧好莱坞类型惯例的改写,更是对电影媒介与社会现象对话的深刻探索。他的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展现了对传统电影类型的超越和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马丁·斯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


影片中,鲁伯特·普帕金这一角色的塑造,无疑是对“反英雄”概念的深刻诠释。与传统英雄形象截然不同,普帕金并非具有超凡能力或高尚品德的典型英雄,而是一个充满缺陷、在现实边缘挣扎的普通人。他的形象,正是斯科塞斯与罗伯特·德尼罗合作的电影谱系中,对于反英雄形象的又一次探索与呈现。他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渴望,以及在名利场中个体的孤独与迷茫。普帕金的追求,是对成功的无尽渴望,也是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他的形象,超越了传统犯罪片的界限,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挣扎的象征。斯科塞斯通过普帕金的旅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以及在媒体文化和名人崇拜的浪潮中,个体如何寻求自己的位置。


普帕金作为极端狂热的粉丝代表,实际是现代社会中电视媒介兴起与文化工业影响下的产物。斯科塞斯通过这些角色展现了粉丝文化中的极端行为,以及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批判。影片一开头,一群狂热的粉丝在夜晚等待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杰瑞·兰福德的出现,利用暗淡的光线和嘈杂的声效,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这种氛围反映了导演对粉丝群体的批判态度,他们的行为在斯科塞斯看来是丧失了主体性的表现。


《喜剧之王》剧照


此外,斯科塞斯在电影中对纽约城市景观的呈现,也与对粉丝文化的批判相呼应。通过对城市中广告牌、霓虹灯和橱窗模特的展示,斯科塞斯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景观的堆积和图像的泛滥,这些都是粉丝文化得以滋生的土壤。通过他对外物的依赖和对名人签名的炫耀,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认同和主体性的困境。这种行为反映了个体在消费文化中如何被异化,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如何被商业化和媒体化的明星形象所左右。


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审视《喜剧之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消退,反而在当代社会中愈发凸显。这部电影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不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更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社会与文化的深层问题。在战后欧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电视媒介和文化工业的兴起加速了社会进入图像时代的步伐。斯科塞斯通过《喜剧之王》对这一时代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媒体、文化与资本之间复杂的关系。


斯科塞斯在影片中不仅仅展示了喜剧的表象,更深入探讨了喜剧背后的悲剧内核。那些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喜剧演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世人所见的苦难与挣扎。《喜剧之王》促使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的欢笑背后,每个人都可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欲望,不惜一切代价地奋斗,哪怕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喜剧之王》剧照


当我们将观众对《小丑》热爱视为现代社会集体心理的一种反映时,斯科塞斯的《喜剧之王》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解读视角。这两部电影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对个体命运的不同反响,同时也展现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记录和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


— F I N —

排版:周铭悦

版面编辑:王坤元

文字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耐观影
《耐观影》是一家位于法国巴黎的影视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时间亲临各大电影节现场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报道最新消息,每周定期发布法国影讯,影评并组织影人见面等相关活动,以宣传中法电影相关文化的引进和交流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