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应用微血管镜对分流后内皮化的直接腔内评估

健康   科学   2024-09-07 18:01   上海  


本次陈鹏宇医师、周玉会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应用微血管镜对分流后内皮化的直接腔内评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Visish M. Srinivasan等探讨颅内动脉瘤治疗后直接腔内成像下血流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验证,结果于2024年7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Visish M. Srinivasan, et al.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4;0:e001340. doi: 10.1161/SVIN.124.001340】



研究背景


直接腔内成像技术作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兴辅助手段,使临床医生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直观观察血栓形成和支架植入后的内皮化过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Visish M. Srinivasan等探讨颅内动脉瘤治疗后直接腔内成像下血流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验证,结果于2024年7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设计,选取家兔模型,于左侧颈总动脉植入表面涂层血流导向装置(FD,Medtronic Pipeline Vantage),右侧颈总动脉植入无表面涂层FD(Medtronic Pipeline Flex)。研究动物分为三组: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组(每日服用81毫克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每日服用81毫克阿司匹林和75毫克氯吡格雷)。术后30天,通过脑血管造影和微血管镜检查评估FD的血栓形成、狭窄、贴壁情况及内皮化程度,由独立评审者对脑血管造影和微血管镜视频资料进行分析,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9只家兔,成功于双侧颈总动脉植入FD(100%)(图1)。术后所有家兔均恢复良好,并存活至研究期末。30天后,所有家兔接受了血管造影(DSA)和微血管镜检查,随后进行组织取样和病理学检查。微血管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包括支架内皮化、血栓形成和血流回流情况(图2)。评审者对微血管镜视频和DSA视频进行了综合评分,并通过组内相关性分析了评分的一致性。


图1. 颈动脉血管造影。A, B:PED Flex(无涂层)被植入右侧颈总动脉(CCA),而PED Vantage带有Shield技术的支架被植入左侧颈总动脉(CCA)。C:30天后的对照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总动脉完全通畅。


图2. 微血管镜下静态图像。A, B:金属支架,内视图,无内皮化,与内皮化支架的灰色、较暗的外观形成对比(B)。C:支架内血栓。D:通过支架细胞的动脉回流。


微血管镜视频和DSA视频由3位评审者在5个领域进行评分,共计270个评分。这些评分的类内相关性见图3。各领域(贴壁不良、血栓形成、内皮覆盖、新内膜厚度和支架内狭窄)的平均评分见图4。对每种影像方法的评审者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单项评分的类内相关性进行量化。总体而言,类内相关系数显示,DSA评分在狭窄和血栓方面的评审者间一致性很高;微血管镜评分在血栓和狭窄方面的一致性为中等。其他影像方法和尺度的可靠性较差。


图3. 评审者间相关性显示在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分、狭窄血管镜评分、新内膜厚度DSA评分、血栓DSA评分和血栓血管镜评分方面,评审者的评分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其他影像方法/尺度之间的评审者没有显著一致性。


图4. 各种因素(贴壁不良、血栓形成、内皮覆盖、新内膜厚度和狭窄)的组织学、血管造影和微血管镜评分。左侧显示了3组(仅阿司匹林 [ASA]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对照)。在Vantage和Flex设备中,所有3种方法的领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通过方法分析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管镜、DSA与组织学之间的狭窄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血管镜与组织学之间的新内膜厚度评分显著相关。单一评分的类内相关性也显示DSA、血管镜和组织学之间的狭窄评分具有显著的类内一致性。所有其他方法组合在测量尺度上没有显著相关性。


在3个治疗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对照)中,PED Vantage和PED Flex流量分流器类型之间在组织学、DSA评分或微血管镜评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影像方法的相关性分析显示,DSA和微血管镜之间的狭窄评分、DSA和组织学之间的狭窄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新内膜厚度,微血管镜和组织学评分显著相关。单项评分的类内相关性也显示,DSA、微血管镜和组织学之间的狭窄评分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所有其他方法组合在测量尺度上没有显著相关性。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带有表面涂层,血流导向装置在支架内血栓形成、狭窄、贴壁不良和内皮化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微血管镜测量的新内膜厚度与病理学结果高度相关,表明微血管镜可能成为脑血管造影在FD随访中的有用辅助工具。



研究点评

本研究通过创新的微血管镜技术,为血流导向装置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其结果对于优化血管内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微血管镜的高分辨率成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评估手段,有望在未来的血管内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注微血管镜技术

新型微血管内镜在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鹏宇 医师



周玉会 医师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请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文。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神介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理念,致力成为中国神介领域最专业的新媒体、在线教育及数字营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