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经济依旧在震荡中徘徊。放眼世界,各国面对通胀压力、地缘政治风险和增长放缓等复杂因素,经济复苏之路显得漫长而曲折。中国同样处在这个全球经济棋局中,内部经历了疫情后需求不振,外部面临出口压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现象却透露出让人乐观的信号——高净值人群和企业家,并没有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纷纷“跑路”,相反,他们依旧选择将人和钱留在中国市场。
是哪些力量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答案或许藏在生活的细节中。
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家聚会上,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制造业大佬曾在海外购置了多套房产,准备将家庭重心逐步转移。可不到半年,家人就“受不了”回国了,原因让人忍俊不禁——孩子无法适应海外的饮食,连火锅底料都要从国内快递。“外面吃不惯,回国安心。”这句看似随意的吐槽背后,隐含着耐人寻味的经济现象。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位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家,在东南亚设厂后原本打算长期驻扎当地,没想到不到一年,他却选择把主要业务又拉回国内。“在外面赚的钱,还是得回来花。”他坦言,尽管海外市场有一定潜力,但真正让他感到安全和熟悉的,仍然是中国市场。
更具代表性的,是疫情之后的消费市场反弹。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接待游客2.74亿人次,超越2019年的1.95亿人次。人潮汹涌,旅游市场火爆到连圆明园这样的历史遗址都迎来了163年来的首次售罄。然而,另一组数据却显得耐人寻味——五一期间人均旅游消费仅108元,相较于2019年的151元,下降了43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消费者愿意出门,却开始更注重性价比,“吃好喝好”的需求依然强烈,但消费方式更加理性和谨慎。
人走了,但胃还在;钱花了,但更精打细算。这背后透露出的不仅是中国人对于本土市场的依赖,更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消费习惯与文化根基。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高净值人群依然将钱和人留在国内?是什么让他们在全球市场中始终牵挂着中国?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羁绊,更是经济规律在消费和投资上的真实映射。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胃”和“钱”的决定,构成了中国经济乐观的底层逻辑。
01
“胃”:消费与文化的根基
疫情后的中国,餐饮业和旅游市场率先复苏。2023年五一假期,圆明园门票售罄,这是163年来首次。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遗址,突然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看似一场偶然的景象,实则透露出中国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消费逻辑——不管经济如何变化,该吃吃、该玩玩,文化和习惯永远不会缺席。
更直接的数据展现出餐饮业的热度。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仅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8210亿元,比2022年增长6.8%。夜市的烟火气卷土重来,大排档与连锁餐厅门庭若市。一场疫情带走了无数实体店铺,但留下的,是中国人对于本土口味的执着与坚守。
“中国人的胃,是经济晴雨表。”
这话并非调侃。市场回暖,消费潜力复苏,背后隐含的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胃动力”。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回到家里,端起碗筷,吃上一顿火锅,似乎一切的不确定性都烟消云散。
消费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人对“吃”的依赖,不只是生存需求,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一个从小吃惯了热气腾腾米粉的人,即使远赴海外,在异国街头找寻的,依然是一碗热腾腾的米线。文化决定消费习惯,而消费习惯最终回归市场基本面。
再来看另一个现象。2023年,中国乳制品市场增长迅速,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全年营收稳步增长,部分乳品销量创下新高。相较于进口乳制品,中国品牌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原因很简单,国产品牌更懂中国人的“胃”,无论是口感、配方还是品牌宣传,都更加贴近本土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这是一场围绕“胃”的市场竞争,而赢家,往往是最懂本土文化的品牌。
消费升级,首先是胃的升级。从曾经的方便面经济,到如今火锅、自助餐和预制菜的全面爆发,胃的需求早已从“吃饱”过渡到“吃好”“吃出体验感”。例如,盒马在2023年推出的预制菜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40%以上,而更多的餐饮品牌开始布局高端食材市场,反映出消费者愿意为更高品质的“胃体验”买单。
消费并非简单的购买行为,它是情感的投射,是文化的延续,是个体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
再复杂的经济模型,也比不上消费者面对一杯奶茶时的直接选择。哪怕收入有限,中国消费者依然会花25元买一杯“喜茶”,而不是花8元买一杯街头奶茶。背后隐藏的不是价格逻辑,而是品牌赋予消费的情感溢价。
消费市场是由人的胃驱动的,而人的胃,往往是最忠诚的客户。
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内在力量之一。无论外界如何唱衰,消费者依然会为了满足内心的饮食欲望,走进餐馆,叫上一桌烧烤。你或许可以削减奢侈品开支,但你很难拒绝夜市摊位前一串香喷喷的羊肉串。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正在成为市场的主力军。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中产家庭已突破3亿,这一群体正逐步释放消费潜力。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更注重品质与品牌,而本土文化饮食,正好是他们情感与生活方式的最佳契合点。
文化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底色,胃是消费市场的硬核驱动力。
那些在疫情后回流国内的高净值人群,不仅是为了商业机会,更是为了那碗熟悉的汤粉、那盘正宗的烧鹅饭。金钱可以跨国流动,资本可以自由配置,但胃的需求,却无法轻易被全球化替代。
让胃回归,就是让消费复苏。
这句话或许有些玩味,但在经济波动的浪潮中,正是无数张普通人的餐桌,撑起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脊梁。
02
“钱”:投资安全感决定资本流向
2023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土地拍卖冷清,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城市天际线下,不少豪宅的灯光暗了下来。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房地产周期下行带来的自然反应。然而,在另一侧,股市活跃资金明显增加,尤其是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业的资本热潮愈演愈烈。
资本,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赛道。
这一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同比增长7.2%。企业投资信心依旧强劲,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吸引了大量资金。华为的“逆袭”成为资本市场的风向标,芯片、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资本蜂拥而至,优质项目融资频频刷新纪录。
钱,在流动,但方向决定信心。
一个更直观的现象是银行存款数据。2023年,中国居民存款总量突破13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0%。大量资金静静躺在账户里,看似保守,实则透露出市场的微妙变化。钱并非真的不愿意动,只是找不到更具确定性的出口。
安全感,成为资本流动的第一要素。
钱,是最聪明的玩家。它从不相信情感,只服从利益和风险平衡。一旦察觉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它宁可静观其变,等待更稳妥的机会。2023年的资本市场,正是一场关于安全感的竞赛。
企业家最清楚这条法则。有人开始大手笔布局绿色能源,也有人悄悄退出高杠杆的地产赛道,把手头现金储备到一个安心的程度。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对市场失去信心,不如说是重新寻找确定性投资方向。
投资市场的本质,就像动物迁徙。只有水草丰茂且安全的地方,才能吸引迁徙的群体扎根。资本的迁徙,也遵循相似的逻辑。哪里风险可控,收益稳定,钱就去哪里安家。
再看看外资动向。2023年,特斯拉宣布继续扩大中国工厂的生产线,苹果公司在广州设立新的研发中心。尽管全球供应链波动不断,但跨国企业依旧选择加码中国市场。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全球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资本的行为,直接反映出它们的嗅觉。外资的回流与扩张,正是中国市场潜力和稳定性的明证。
但投资不止看现状,更看未来。新能源产业正是例证。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0%以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全球布局,市值攀升。这是一场看得见的趋势,而资本嗅觉总是早于市场表现。
资本市场里流传一句话:“只有当潮水退去,才能看清谁在裸泳。”但换个角度,潮水退去,留下的往往是愿意等待涨潮的人。中国市场正在经历这一轮“退潮”,而留下来的资本,正等待下一波红利。
真正聪明的资本不会离开,只会藏在浪潮之下,静候机会。
房地产、股市、基建,每个赛道的变化,背后都藏着资本对安全感的微妙调控。投资者不是不信任市场,只是需要更多的信号去确认,这里值得长期投入。
资本的回流和市场信心的修复,往往始于安全感的再塑造。
在市场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如何重建这种安全感?答案或许不在政策的刺激,而在细节的打磨。从法律保护到税收政策,再到市场透明度,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资本的去留。安全感,最终落脚在制度与环境的优化上。
回顾2023年,中国高端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长14.8%,多个科技园区开工建设,人工智能、5G和芯片领域获得大量政策支持。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被政策的稳定性逐渐消解。
只要制度稳固,市场就会重新点燃资本的热情。
房地产不会永远沉寂,股市不会持续低迷。钱,只是在等待它熟悉的节奏和规则。正如夜晚的灯塔,不一定照亮整个海面,但足以指引船只找到安全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