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年终奖风波”的娃哈哈,正在自救还是自毁?

文摘   2025-01-23 10:19   广东  

2025年春节的鞭炮声尚未响起,娃哈哈的员工们却因为一场年终奖风波人心动荡。过去,这个被誉为国内饮料巨头的公司,以高额的年终奖金著称。员工们对春节前发放的奖金总是充满期待,毕竟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一年努力的回报和对公司未来的信心。但今年,情况变了。

2024年的年终考评方案让人始料未及。新增了C、D档评级,而这些低评级的占比却高得离谱:核心业务部门中,C、D评级的员工占到45%,而其他部门更是高达50%。物业部门和新设立的瓶装水业务部更“惊人”,70%的员工落入了C、D档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拿到可观年终奖的员工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只能看着缩水的数字摇头叹息。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今年的考评过程不再透明。以往的考评标准清晰,员工述职、打分、公示、排名一环不落,大家对结果虽有议论,却少有质疑。而今年,只要求提交一份简短的述职报告,随即公布结果。不仅标准模糊,连打分依据也成了谜团。员工们的质疑声在办公室里蔓延开来,“我的业绩没问题,凭什么是C?”、“今年的奖金怕是拿不到手了吧。”

有人开始怀念“宗庆后时代”的管理方式,那种用仁义安抚人心的企业文化,曾是娃哈哈赖以稳固的基石。而如今,宗馥莉执掌娃哈哈的第一年,就用如此激进的方式踢翻“大锅饭”。当员工开始怀疑管理层的公正性,公司内部的凝聚力还能维持多久?

风波并非仅限于内部。外部也有“对手”在伺机而动。“宗师傅”这个几个月前还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品牌,如今已推出了益品宗师AD钙奶,与娃哈哈的经典产品“贴脸”竞争。不仅包装相似,价格也几乎一样,甚至连铺货渠道都挨在一起,更有传闻称800多家原娃哈哈经销商已经转投宗师傅旗下。这个由前娃哈哈老员工赵方宸创立的新品牌,似乎正在利用娃哈哈的风波趁虚而入。

回顾过去的一年,宗馥莉的改革在内部和外部都掀起波澜。组织架构调整、大批核心人员流失、传统管理方式的彻底推翻、员工的不满、经销商的流失,种种迹象都在提醒着我们: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数据上的亮眼增长,还有人心动摇的风险。娃哈哈的营收虽然回到了10年前的高点——728亿元,但这样的成绩单能否掩盖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宗馥莉试图通过一系列激进改革证明自己,但问题远比看上去复杂得多。改革的代价到底值不值?这种“短期刺激”是否能支撑娃哈哈长期的竞争力?

对于这场风波,我们该如何理解?宗馥莉的改革究竟是一次冒险的赌博,还是一场有预谋的转型?在内部反对声与外部竞争压力交织下,娃哈哈是否还能稳住阵脚?


0

管理改革中的裂痕:看似辉煌的数据背后

年终奖风波只是宗馥莉执掌娃哈哈后改革的冰山一角。这家曾经以“团结一致、稳扎稳打”著称的企业,如今内部的“稳固感”已经悄然消失。728亿元的年营收确实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仔细拆解这份数字,就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颗看似饱满的果实,表皮光鲜,内部却潜藏腐坏的可能。

2024年的考核改革是震荡的起点。往年的考评方式虽不算“完美”,但员工知道规则透明,评分公平。2024年,C、D档员工比例显著攀升,物业和瓶装水业务部70%的员工被评为C、D档次,核心业务部门中,这一比例也达到45%。奖金缩水成为集体共识。不少老员工甚至自嘲道:“连年终奖也被当作了改革的试验田。”

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为了激发效率,推动内部竞争”。但在员工眼中,这更像是“砸了饭碗、踢了锅盖”。过去娃哈哈管理层强调“大锅饭”,虽有些陈旧,但它是一种润滑剂,让大家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而新规打破这种平衡后,公司内部开始出现小型离职潮,尤其是一些核心业务部门的老员工,陆续提交辞呈。

改革需要效率,但效率的代价不应是破坏组织信任。没有信任的组织,就像没有钉子的木桶,再多的水也留不住。

此外,2024年的改革还影响了经销商的稳定性。一项新推出的经销商竞标模式让不少老牌经销商心生不满。过去,经销商的收入多取决于稳定的销售配额,而新模式需要他们通过“竞标”的方式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在理论上可能增加效率,但现实中却引发了阵阵反弹。一位匿名经销商在私下表示:“与其说我们在做生意,不如说在赌命。”

改革引发的内部动荡尚未平息,外部竞争者“宗师傅”已经开始步步紧逼。2024年7月,“宗师傅”还只是一个小型传闻,但仅数月间,这家品牌就推出了与娃哈哈AD钙奶“贴脸”的益品宗师AD钙奶。广告语“一代宗师两代情,同宗同源宗师傅”不仅大胆模仿,还利用了市场对“宗馥莉接班”的敏感认知。一位曾在娃哈哈任职18年的员工操盘了这一品牌,迅速吸引800多家娃哈哈原经销商,直接将渠道“切走一块肉”。

宗馥莉没有坐以待毙。2024年11月的经销商会议上,她亮出了接管企业后的首份业绩报告:728亿元的年营收。这一数字不仅比2023年的500亿元提升了200亿,更将娃哈哈拉回到十年前的巅峰业绩水平。这一成绩表面上令人鼓舞,但细究其构成,就会发现它充满了复杂的因素。

宗庆后去世后,人们对他的缅怀形成了一种情感消费效应。某种意义上,娃哈哈的业绩回升有一部分来源于这种情绪性的购买行为,而非改革带来的直接收益。当这种情感逐渐退散,市场能否持续支持娃哈哈的增长?没有人能确定答案。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企业内部改革的后遗症正逐步显现。激进的考核方案和竞标机制,削弱了老员工的安全感,员工忠诚度正在下降。这些人不仅是生产线上的“工蚁”,更是长年支撑企业运行的中坚力量。短期的效率提升有如用强酸洗涤锈迹,表面看起来光亮,实际却破坏了金属的完整性。

外部对手的迅速崛起也值得警惕。“宗师傅”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搅局者,它的运作方式更像是“掘墓者”:它打破了娃哈哈的渠道壁垒,用价格战和品牌对立直接撬动娃哈哈的市场份额。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改革是一种必需,但“改革的代价”同样值得深思。

真正成功的改革,不是简单打破旧秩序,而是建立起更强的协作体系和信任机制。没有信任的内部管理,只会让外部竞争者如鱼得水,最终反噬整个企业。

宗馥莉的每一个举措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但这套哲学过于偏重效率而忽视柔性管理的价值。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动摇了底层文化,短期可能不会崩塌,但长期的破坏效应却将以不可逆的方式显现。改革就像一把手术刀,用好了,它能切除顽疾;用错了,它可能伤及企业的神经系统,最终让整个躯体不堪重负。

改革需要魄力,但更需要智慧。 娃哈哈这场年终奖风波,不仅是一次小型的企业内部试验,更是一次改革哲学的集中检验。


02

从改革到争议:效率与人心的博弈

2024年的娃哈哈,像是被放上实验台的一只老虎,改造它的工具是一把手术刀。宗馥莉的每一个举措,都以“效率”为名,看似精准果断,但是否伤及了筋骨,还未可知。年终奖改革风波只是表象,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场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如何在短期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暗藏隐忧。

员工评级改革是动荡的起点。2024年,C、D档员工比例的大幅增加,颠覆了员工们对绩效制度的理解。物业部门和瓶装水业务部有70%的员工被划入C、D档,这意味着年终奖的分配不仅发生了倾斜,更让基层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到重创。在一个依赖人力运营的制造型企业中,员工的心态变成了“被动工作”甚至“敷衍了事”。这并非无端猜测。一位核心业务部门的老员工曾在网络上发帖:“以前,我们想的是如何争A档,现在,连B档都不敢奢望。”这句话折射出的,不只是评级数字的变化,而是内部信任的缺失。

组织架构调整则是更深一层的动荡。宗馥莉接管企业后,近乎全面替换了核心管理层。以往熟悉的面孔和稳定的决策风格被新的规则取代。一些资历深厚的“老人”选择离开。研发部门也在这一年出现了罕见的“出走潮”,核心研发人员的离职直接导致娃哈哈首次没有新品发布。这种“核心出走”的现象表面上看是个别案例,实际上是组织凝聚力崩塌的缩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更是由无数个体共同维系的“生态圈”。当生态的平衡被打破,企业再强壮也会开始衰退。

改革不仅改变了内部的规则,也在外部投下了一颗“蝴蝶效应”的石子。这只“蝴蝶”的名字叫“宗师傅”。2024年,这家由前娃哈哈高管赵方宸创立的品牌,推出了第一款产品益品宗师AD钙奶。包装撞脸娃哈哈,价格平行娃哈哈,广告语更是毫不避讳:“一代宗师两代情,同宗同源宗师傅。”从商业策略来看,“宗师傅”可谓用尽了一切直接攻击的手段。更有甚者,800多家原娃哈哈经销商已经转投宗师傅的旗下。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市场分流,更像是对娃哈哈品牌信誉的一次“挖墙脚”。一个企业的渠道网络如同毛细血管,经销商的流失对企业的打击往往具有滞后效应,今天的流失可能会在半年后放大为营收的断层。

但宗馥莉并非毫无反击之策。她的728亿元营收成绩单,就是对质疑者最直接的回击。2024年,娃哈哈的营收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超过200亿元,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按理说,改革的效率性似乎在此得到了证明。然而,细究其构成,就会发现这份成绩的背后,掺杂了许多复杂的因素。

短期增长可以用改革的力度解释,但长期增长却依赖于改革的温度。 娃哈哈的营收回升,有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宗庆后的“光环效应”。宗庆后去世后,人们对这位商业传奇的情感性消费,带动了品牌销量的上升。这样的业绩增长,更多是基于市场情感,而非结构性优化的红利。一旦这种情感效应褪去,消费者会选择更加理性的价格与产品,这时候,娃哈哈是否仍有足够竞争力支撑起市场地位?

宗馥莉的管理哲学显然与宗庆后完全不同。如果说宗庆后的管理像是一场稳步而深耕的农业生产,那宗馥莉的方式更像是一场资本化运作的“工业革命”。她选择用效率至上的逻辑取代传统的人情管理,以清晰的规则、激烈的竞争、扁平化的架构重塑企业。然而,这种策略带来的,是内部的信任断裂。老员工们逐渐失去归属感,年轻员工则开始质疑企业的公正性。当一个企业的文化认同被弱化后,剩下的就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样的关系能持续多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企业的发展?

没有任何一种改革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完成。组织的改革与市场的竞争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当宗馥莉打破娃哈哈的“旧制度”时,她或许低估了市场对稳定的依赖,也低估了竞争对手对企业裂痕的敏锐捕捉能力。宗师傅的崛起,不仅是一次偶然的“搅局”,更是对娃哈哈改革漏洞的一次精准利用。

真正的管理改革,不是单纯追求效率的提升,而是让企业内外部的生态协同共振。内部的信任必须足够强韧,才能抵御外部的风暴;而市场的掌控力,必须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娃哈哈目前的改革,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内外的力量没有方向一致,只是在不断消耗企业的整体能量。

改革是必须的,尤其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快消市场。但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一时的数字回升,而在于是否能构建起一个更为平衡的企业生态系统。宗馥莉显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但她的手术刀是否能在不伤害企业文化神经的前提下完成“切除病灶”的任务,仍是一个未知数。


03

改革背后的本质:从管理到生态

如果说宗馥莉的改革是一场实验,那么2024年的娃哈哈就像是一片被重新耕种的土地。表面上,一切都在向着高产迈进:728亿元的年营收,重回十年前的巅峰。然而,这片土地真的变得更肥沃了吗?还是仅仅因为过度施肥让作物暂时焕发光彩,而土壤的深层已经悄然失去生命力?

企业的内部信任,是这种“土壤”中最重要的养分。2024年的年终奖改革,让这个根基出现了裂缝。考核评级的不透明,激励分配的严苛,让员工产生了“不被公平对待”的感觉。从物业部门到瓶装水业务部,高达70%的员工被评为C、D档,导致奖金大幅缩水。核心业务部门也未能幸免,45%的员工处于C、D档次。这不仅仅是奖金问题,更是“努力失效”的信号。过去,娃哈哈的绩效体系以公平著称,大家知道努力有回报。而如今,这种信念被打破了。员工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也开始怀疑公司决策的出发点。

管理中的公平,就像是秤砣。一旦失衡,组织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动摇。 一个企业,可以短期内牺牲激励体系的平衡来追求效率,但如果长期缺乏公平感,它就像一个老化的悬索桥,在一次次摇晃中逐步坍塌。

另一个被忽视的要素,是组织的文化基础。宗馥莉的改革显然不是“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式,而是“烈火烧荒”般的推倒重建。这种方式的代价,是核心文化的流失。2024年,娃哈哈研发部门首次出现了集体离职现象,甚至没有发布任何新品。对一家依赖产品创新维持市场竞争力的快消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没有新品,就意味着没有新的增长点;而没有稳定的研发团队,就意味着失去了“再造血”的能力。

品牌的市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它更像是银行账户中的存款,可以通过创新与努力积累,但一旦遭遇竞争与内耗,就会快速消耗。2024年11月的经销商会议上,宗馥莉亮出的728亿元营收成绩单,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然而,这一数据却并未能掩盖住经销商流失的危机。800多家原娃哈哈的经销商转投“宗师傅”,表明娃哈哈的渠道网络正在逐步失去控制。渠道是品牌在消费者面前的触角,而经销商则是这些触角的末梢。当触角变得麻木甚至断裂,品牌的影响力便难以触达市场的最前沿。

“宗师傅”的崛起并不是偶然,它抓住了娃哈哈改革带来的混乱,以精准的对标策略直接切入市场。从产品包装到广告语,再到渠道策略,“宗师傅”几乎在每个关键点都选择“贴脸攻击”。这种竞争方式看似简单,却极为高效。品牌竞争就像围棋中的贴身厮杀,娃哈哈的每一次防御,都需要支付额外的资源成本,而对手却可以以更低的代价进行进攻。宗馥莉似乎低估了改革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她的改革不仅打破了内部的平衡,也让对手看到了可乘之机。

改革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打破,而是重新构建生态。 企业的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的信任、外部的竞争优势,以及上下游的协同关系。娃哈哈的内部改革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信任的裂缝没有被修补,经销商网络的流失没有被控制,外部对手的崛起也没有被有效压制。这种“生态失衡”,让改革看似带来了短期成效,实则埋下了长期的隐患。

回到企业文化的本质,一个优秀的组织,不是依靠规则和制度强制运转,而是靠内部的协作和认同推动前行。宗庆后曾用“以仁治天下”的管理理念,让娃哈哈成为一个“大家庭”。虽然这种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显得略为陈旧,但它提供了组织的稳定性和员工的归属感。而宗馥莉试图用“效率”取代“情感”,这是一种危险的尝试。效率可以让企业跑得更快,但如果跑得方向错了,结果只能是偏离轨道。

产品、文化、渠道,这些构成了娃哈哈品牌的三大支柱。而宗馥莉的改革,看似对每个支柱都进行了改造,却未能在它们之间建立更强的协同作用。这种“各自为战”的改革方式,就像试图单独强化一个轮胎的车辆,虽然看上去更结实,但整体性能并未因此提升。

娃哈哈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改革的力度,更取决于改革的方向。如果不能将内部的信任、外部的竞争和文化的传承有效融合,娃哈哈的改革只会变成一场自我消耗的过程。生态的重建,需要宗馥莉从“短期效率思维”转向“长期平衡战略”。没有强大的生态系统,任何短期增长都无法持续;而没有信任的土壤,任何改革都注定只是空中楼阁。

往期精彩回顾
开会,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领导力
Tiktok关停到重启背后到底有多少博弈?
瑞幸“九块九咖啡”退场,悄悄涨价意欲何为?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